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现代民主宪政的一项基本原则.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载人宪法,是中国寻求实行宪政以来的首次,更是当代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的最新突破和发展,它将为真正实现民主宪政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架构中的两大命题。民主要求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法治的核心是宪政,本质是限政。有限政府就是政府权力受到法律与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因此,政治文明下的有限政府必然表现为民主政府和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3.
现代政治文明是以宪政为核心的政治文明,是以正义、民主、权利为核心理念,以法治为栽体的政治文明。公共理性作为理性在公共领域的应用,它独立于任何全整学说,保障了公民的平等自由,同时也是构成宪法的理性基础,是公共权力应用的理性基础。因此,公共理性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理性基础,政党政治也应该要有公共理性的向度。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到2004年现行宪法修正案的公布和实施,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走过了整整50年的曲折发展历程。这一历程给我们的启示是:既要有一部好的宪法,更要实现宪法从法律理论形态向政治实践形态的转化;必须确立宪法至高无上的最高权威地位,从根本大法上为实现法治创造条件;必须建立稳定有效的宪法实施机制,切实保障宪法的全面实施;必须正确处理执政党与宪法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聂早早 《池州师专学报》2005,19(2):32-34,41
对现行宪法的第四次修正是对现行宪法的发展,是一次与时俱进、继往开来的宪政活动。在我国民主宪政建设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执政党对宪法的尊重,保持宪法的稳定性和适应性,树立了宪法的权威:这次修宪是全国人民有序参与政治民主决策和充分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过程,充分实现了政治民主。发展了民主政治;体现了法治要求,强化了法治原则,彰显国家法治化程度的提高;人权观的解放和人权保障力度、范围的加大.是我国人权事业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6.
宪法修改程序是宪法修改制度的重要方面,对规范宪法修改、维护宪法的稳定性、保障宪法的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现今的宪法修改程序却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与我们的宪政精神也相去甚远。本文针对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问题与不足,基于宪政的视角,结合宪政的法治、民主、人权这三大要义对其进行分析,进而作出宪政环境下我国宪法修改程序的思考设计。  相似文献   

7.
依法行政与宪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行政与宪政的关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政治文明的重大研究课题之一。本文以宪法基本理论对二者关系进行阐释,最后得出中国走向宪政之国的路径,以期为我国现阶段法律与政治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意味着现代政治的文明化,这种文明的政治是政治的人文关怀与宪法和法律理性秩序的统一。宪法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政治文明的核心。宪法最基本的价值是: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权利。宪政与政治文明相辅相成、不可分离。  相似文献   

9.
现代政治文明是以宪政为核心的政治文明,是以正义、民主、权利为核心理念,以法治为载体的政治文明。公共理性作为理性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保障了公民的平等自由,同时也是构成宪政制度的理性前提,是公共权力应用的理性基础。因此,公共理性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理性基础,政党政治也应该要有公共理性的向度。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宪政思想是邓小平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宪法至上、发展民主、实行法治、保障人权。宪法至上是其基本前提;发展民主是其主要内容;实行法治是其核心原则;保障人权是其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但政治文明的发展和实现要依靠宪政文明来保障。宪政是政治文明的逻辑前提,没有宪政就没有政治文明。政治文明就是政治由暴力的政治、野蛮的政治转向文明的、对话的、理性辩论的政治。宪政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高形式。  相似文献   

12.
从党的十六大到第四次宪法修正案对政治文明地位的正式确认,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的实现有着特别的意义,政治文明与宪政在本质上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极大推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与实践。  相似文献   

13.
本论述了宪政和政治明的关系,阐明实施宪政是建设政治明的核心,并提出了实施宪政的几个措施,如加强宣传、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和宪法司法化等。  相似文献   

14.
政治文明是一种理想的政治生活,一种先进的政治取向。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政治文明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的发展也是一种德性的渐进增长过程。政治文明的价值定位以实现公民个人自由、平等与幸福的生活为根本,其目标取向是民主的政治合法性、规范的宪政法治、社会公正与秩序的平衡、完备的公民权利及政府的有限性。面向现代化进程中,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应立足于政治合法性与社会认同系统的培养,也必须构筑符合世界潮流的政治战略发展观。  相似文献   

15.
哈贝马斯指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入侵反映在政治领域就是行政权力干涉交往权力,这是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的重要表现;法律是联系系统和生活世界的转换机制,行政权力以合法律的形式干涉交往权力是产生政治权力合法性问题的重要原因;通过公共商谈保证法律的合规范性,通过民主程序化实现法律规范的制度化,把法律看做交往权力转变为行政权力的重要媒介,可以实现政治权力的合法化,这符合法治国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张玥 《海外英语》2014,(15):277-278
This article gives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English Revolution and describes a detailed study of influence, as well as the explanation of a representative and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The English Revolution which happened in Britain is a historical event of great influence. It abolished the autarchic system of king and began to rule the society by law. We can conclude that it created good political conditions for Britain to become a kingdom of modern civilization.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论是梁启超资本主义文明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梁启超主张政治文明与道德文明相辅相成;另一方面,梁启超认为政治文明包含政治合法化、政治制度化、政治法制化等内容。同时,梁启超强调政治文明必须与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与各国的国民素质相符合。  相似文献   

18.
美国社会的政治文明在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中,不仅基本的政治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宪政制度的确立为美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制度基础,而且美国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政德推动、新闻舆论、学术自由等,都在美国政治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们共同为美国政治文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道德和社会基础。宪政制度、平民文化、宗教信仰、政德推动、舆论监督、学术自由,共同构成了美国政治文明的政治的、道德的和社会的六大支柱。  相似文献   

19.
辛亥革命具有政治现代化的特征,它是传统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一种方式。辛亥革命推翻了东方的帝王专制,造就了中华民国,变更了中国政治统治的合法基础;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引进了国会、宪法和总统等西方的新制度文明,引起了政治结构的分化;开创了中国“宪政之治”的新传统,终结了传统中国“朝代国家”的型态,造成了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彻底变革了传统社会的政治结构,增强了国家和社会的力量,带来了政治参与的扩大化。  相似文献   

20.
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是法治文明和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法治化的程度直接反映一国法治文明与政治文明的状况。从我国现行的刑事赔偿程序的考察来看,其法制化程度还存在明显不足,突出表现在该程序法理价值的茫然性与法治定位的欠缺性两方面,结合我国现行刑事赔偿程序的实际运作,在今后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必须以其法律属性的确定为基点,具体设计刑事赔偿程序的法治化内容:即刑事赔偿程序的法律形式法典化,刑事赔偿程序的实施监督完善化,刑事赔偿程序的私权救济充分化,刑事赔偿程序的责任追偿具体化,以及刑事赔偿程序与其他程序协调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