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麦克卢汉是媒介环境学的创始人,其对当代社会传媒的影响来自于他高人一等的批判性和预见性。尽管麦克卢汉不是第一位、也不是最深刻的传播理论家,但是他以众多在当时看来是惊世骇俗、在现在看来依然入木三分的流行文化批评,在他去世20多年后,重新赢得公众和学术界的瞩目。  相似文献   

2.
陈荣 《东南传播》2018,(4):32-34
通过文本分析和历史社会学的路径管窥麦克卢汉的思想和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国传播学研究,我们发现,21世纪10年代兴起的,以麦克卢汉百年诞辰为代表的,关于麦克卢汉研究的第三波热潮在中国被重视并引起广泛影响,是基于麦克卢汉本身文字特点与新媒体时代特殊的传播机制和规律的双重作用.通过回顾麦克卢汉思想精髓,并理解其原子化碎片化的表达方式,对于新媒体视域下的传播学研究未尝不失为一种补充.  相似文献   

3.
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麦克卢汉Mcluhan的传播思想是从技术变化与文明发展的关系出发的,直接师承了哈洛德·英尼斯INNIS。只不过,麦克卢汉关心媒介超过关心文明,从媒介的技术出发来阐释传播媒介的心理学和生态学特征,并提出了似是而非的冷热媒介区分。对社会的文化发展持媒介技术决定论,麦克卢汉忽略了传播关系的支配作用,而信息传播的效果实际上离不开社会主体和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比较了马克思、哈贝马斯和 麦克卢汉关于传播的主要观点,指出马克思的传 播观更多强调的是传播的经济基础,麦克卢汉指 出了传播中介所具有的性质对传播的影响,而哈 贝马斯则在最经典的意义上指明了人类传播的特 殊本性和独特逻辑,即传播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 理解。  相似文献   

5.
技术创造环境--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一种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渊源的考察,指出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正是基于这样的历史背景,麦克卢汉传播思想的核心在于技术对环境的重构。这种重构,是通过对人类的个体感知、社会变迁和时空观念三个方面施加影响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对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的研究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关于媒介技术的研究不是很多。目前虽然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已经形成媒介技术研究学派,但研究的学者并不是很多。麦克卢汉提出了"媒介三论",被认为是媒介技术研究学派的集大成者。但麦克卢汉的理论受到的争议颇多,一度在20世纪80年代低迷下来。继承麦氏理论的美国学者梅罗维茨大胆吸收了麦克卢汉理论的精华之处,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进行定位,独创了富有特色又具有开拓性的"媒介情境理论",很好地揭示了电子媒介如何引起场景、信息系统和行为的变化。随着网络社会的发展,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媒  相似文献   

7.
尼尔·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媒介即是讯息"的传承是波兹曼理论构建的基础,也是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同麦克卢汉一样,视媒介本身为一种环境,而非媒介传播的信息,所以,波兹曼媒介理论关注的是媒介技术自身对文化的影响及控制。理解波兹曼对麦克卢汉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运用是理解媒介环境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冷热媒介理论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克卢汉是20世纪最负盛名和饱受争议的媒介理论家,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媒介技术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和对人类社会的深入影响不断证实着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前瞻性和合理性。然而,在学界,与麦克卢汉的媒介信息论和媒介延伸论相比较而言,媒介冷热论的精确性、实用性却饱受质疑和攻击,一直争论不断。这与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不被人们理解和重视有密切关联。鉴于此,文章先对麦克卢汉独特的研究方法进行一番考察和探讨,在明晰其运思过程的基础之上阐释与还原麦氏的冷热媒介理论,旨在引起人们对麦克卢汉的冷热媒介这一重要传播学理论的反思和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9.
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基本立场或方法可以被恰当地称为"媒介存在论",在麦克卢汉看来媒介并不是主体间或主体与客体之间传递信息的中性管道,而正是媒介构成了自然和人性。媒介或者说技术是人的延伸,人们在媒介技术中能够看见自己的映像,反思媒介亦是反思人性。麦克卢汉把人性问题从一个形而上学的玄思问题,转变成了一个媒介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地球村”概念着眼 ,评介麦克卢汉的主要传播思想。以国外麦克卢汉研究的最新发展为基础 ,对麦克卢汉传播思想重新评价。笔者提出麦克卢汉的媒介思想并不能简单地归类为“技术决定论”。他的传播思想贯穿着“技术乌托邦主义” ,正在得到传播学研究界的重新评价。他的媒介观点也被逐步发掘出向批判学派阵营靠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麦克卢汉基于最广义的媒介观,从"媒介是人的延伸"的角度来考察媒介,对于"媒介"概念作出了一种极为宽泛的理解。基于麦克卢汉"媒介是人的延伸"观点,本文主要分析人与媒介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现在谈到麦克卢汉,新闻传播学界无人不晓。而在30年前(1983年)我们知道这个人时,其论点被说成是奇谈怪论。10年后,才有了他的成名作的中文版,即何道宽翻译的《人的延伸——媒介通论》,这是他的代表作,原名应该是《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但为了好卖而被改名。理解媒介》的论述方式按照现在的学术规范来套,似乎算不上理论研究,但麦克卢汉做到了用一种近乎炒作的方式把媒介的人类学意义提炼出来,给后来的媒介环境学派开辟了思路。现在麦克卢汉火了,因为传播科技的急遽发展验证了他的"媒介即讯息"的观点。2013年10月25日,何道宽先生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的沙龙上谈的第一个话题便是:"麦克卢汉带给  相似文献   

13.
影响和支撑麦克卢汉思想的三个关键因素是:天主教、艺术和技术.在麦克卢汉看来,这三者都是人的延伸,都是“媒介”,因而又都合成一体,形成了麦克卢汉思想架构之中一个几乎完美的“三位一体”.这“三位一体”造就了作为思想家和预言家的麦克卢汉,也成为我们理解他的一条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14.
电视媒介在文化传播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出版了《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以下简称《理解媒介》)一书,其中最富影响力的篇章是《媒介即讯息》。麦克卢汉的这一论断在引起学界强烈兴趣的同时,也受到了西方主流传播学界和文化学派的批判。当世界进入20世纪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成熟以及数字化生存的日益可能,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麦克卢汉,力图从麦克卢汉痴人说梦般的表达中寻找能解释这个时代媒介影响力的答案。和着这股热潮,我翻开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一文,力图从字里行间来感受大师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2014年是麦克卢汉《理解媒介》发表50周年,受周志强主编之托,我组织麦克卢汉书评专栏。在约稿计划中原本是包括了麦克卢汉之子、媒介理论家埃里克·麦克卢汉的,然临近出刊也未等到埃里克的稿件。不得已就放弃了。可在刊物(2014年第11期)出来后,埃里克却突然寄来他的稿子,这让我感到错愕、惋惜,栏目错过了埃里克,埃里克也错过了栏目!我把情况告诉周主编,他回复说没有问题,虽然公历的2014年已经过去,但中国的古历还在延伸这2014年。好主意!好有寓意的事件啊!麦克卢汉在时空中“延伸”,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情吗?!其《理解媒介》一书所要表达的不就是理解借助于媒介的“人的延伸”吗?!
  2013年初冬的一天,我与埃里克相约在多伦多大学图书馆咖啡厅见面,相谈甚欢,相见恨晚,首都师大易晓明在旁拍摄了一些照片,这里发表一二,以飨读者。照片中的小伙子是麦克卢汉之孙安德鲁,酷肖麦克卢汉;而其子埃里克看起来倒像是外人了。一笑!  相似文献   

16.
陈曦 《当代传播》2007,(1):51-53
广播曾经被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麦克卢汉称为"部落之鼓"的媒体,自从1920年美国匹兹堡KDKA电台问世以来,就以其独特的声音魅力,在传媒领域中占有着一席之地.随着电视的兴起,广播一度有日渐衰微的趋势,可是,随着移动有车族的增加、卫星广播的兴起以及广播对移动媒体的嵌入,广播的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17.
一、大师土壤我曾经很有些纳闷:为什么“地球村”概念的诞生地是加拿大,而不是美国?据说“地球村”一词最早出现于某篇小说,但现今概念上的“地球村”,即主要由电子媒介实现的“天涯若比邻”,则是加拿大的麦克卢汉于20世纪60年代洞察预见的,而那时电子媒介最发达的地方无疑是美国,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并进行了越洋电视传播的“电星一号”,也是美国于1962年7月发射的.  相似文献   

18.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1947—)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保罗·莱文森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而成为北美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成为当代纽约学派的领军人物。在美  相似文献   

19.
传奇式的传播学家──关于麦克卢汉高竹梅在信息时代的今天,一段时期以来被认为是陈旧的、过时的、漏洞百出的麦克卢汉学说,正在悄然复兴。1996年在旧金山,举办了一次“西海岸麦克卢汉媒体复兴节”。在复兴节中,组织者安排了“麦克卢汉介绍”、“麦克卢汉讲座”等...  相似文献   

20.
<正>“媒介即是讯息”可以说是麦克卢汉最为经典的名句,也是令读者最难以理解的。因为就我们一般理解的媒介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载体,而讯息指这些载体所传播的内容。载体怎么会等同于内容呢?这无疑会使我们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