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省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了《图书情报业务丛书》,这是很有见地和胆识的。《丛书》主编赵琦同志是我的老师,副主编与编委也多为老同学和熟人,我真敬佩他们的工作。五十年代末我进北大图书馆学系就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栖息     
街拐角街拐角是人群出现的地方,同时也是人群消失的地方。一群鲜亮的女孩子出现在街拐角,她们一边笑着,一边哼着,从街角消失了,我知道她们刚刚从我的身后来,她们来自我的身后——那个有笑声,有歌声的地方,而现在她们消失了,她们也将笑声和歌声带走了。她们带着这歌声和笑声去了哪里?街拐角也是人群出现了的地方。一群小学生背着书包,从街拐角走了出来,他们从一个我不知道的学校,从一个我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到的年龄走了出来,他们正走向我。我,一个陌生的30岁的人注视着他们,我的目光从街拐角捕获了他们,他们也在走向30岁吗?我的目光是有罪的,因为我的注视他们才被认为是朝我走来的,朝30岁走,不是他们的意识,是我强加给他们的。街拐角,我也将从一个街拐角出现。进入另一个人的眼中,我也将从街拐角消火,消失在街那面的某个人的视线里。  相似文献   

3.
一上世纪60年代初,我家住在天原新村,我们新村后面有条小径很长,走10分钟直通苏州河。这条小径一边是上钢十厂的围墙,一边是天原化工厂的竹篱笆,小径很窄,勉强可以来往交汇通行两辆自行车。我小学一年级时,结伴几位同学穿越长长的小径,一路上不见行人也有几分恐惧,弯弯曲曲走到头,眼前豁然开朗,一条苏州河由西向东缓  相似文献   

4.
进放映厅的时候,我就觉得有些尴尬,满座都是比自己小十岁以上的少男少女,显然自己是大龄观众。开场后我发现自己坐姿也同他人不一样,歪歪斜斜的,不像小观众们那般直直地望着银幕。偶像在银幕上任何一个小动作、小滑稽,每发出一声“啊”,都会引起影院里的欢笑,和我的茫然。待到散场,才发现大龄的不止我一个,还有另一对比我更年长的夫妇,那位妻子边跌跌撞撞地往外走,边对丈夫说:“老公,我有点晕车……”商业电影真是有年龄定位的,《头文字D》是给十几岁的少年人看的,最大的估计不得  相似文献   

5.
以前看电影《猛龙过江》,李小龙饰演的角色刚到意大利时,言语不通.进餐馆点菜,先是连声鸡蛋、鸡蛋,后来又连声egg、egg,服务员还是不明白,最后不得不在菜单上胡乱比划了几样.结果端来一看,都是汤类,连吸带喝地吃完,周围人都很奇怪地看着他.这个情节令我印象很深.因为十年前第一次去香港开会时,面对全是粤语的菜单,我也是无所适从,只有奶茶和面包还算认识,于是点了这两样.结果餐后饿坏了;晚上到一位在中山大学读博的老同学那里,总算用她从内地带来的蔬菜和方便面填饱了肚子.  相似文献   

6.
《穆青的幸福》一文,是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为新华社老社长穆青所著《十个共产党员》一书写的序言。这是我近年来读到的一篇感人肺腑的序言,是两位新闻战士直面人生,坦诚而真挚地交流的一次实录。我是含着泪花读完这篇文章的。《十个共产党员胶结了穆青滴滴心血。他和焦裕禄等人的心是相通的.他是蘸着“心血”写的。正如穆青所说:“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活在我们心里,有些人是我在心里酝酿了多少年才动笔写的,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写他们的……。”这是焦裕禄等人的事迹能以震撼人心而至今仍是全党全国学习的榜样的真谛。这位新闻界的老…  相似文献   

7.
1996年1月8日,我应九江市文联之约,赴彭泽县采写抗洪抢险的报告文学,晚上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半夜时分,听到走廊上有急匆匆的脚步声,起来一看又没有人了,心想可能出了什么事,好长时间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就昨晚的疑惑,询问县委宣传部的两位新闻干事,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告诉我,城郊马湖堤塌了……我一听马上提议饭后一同去采访,但他们不同意,执意要陪我到一家企业去。作为一名记者,遇上这样重大的新闻而不去采访,简直是失职。我没有强人所难,就说:“那我回九江吧,就不去那家企业采访了。”我走了一段路,搭上一辆三轮摩托,直奔马湖堤。只见…  相似文献   

8.
我进图书馆工作的那天,许多人都对我说:“你真幸运,进了图书馆等于进了“安乐院”。这工作又简单、又轻松……”我自己也认为是这样。进馆不久,我跟老馆员何老师到新华书店去买书,只见他两手灵活,动作轻快,一会儿就从堆积如山的书里选出了几十本书,我也选得不少,但经何老师一检验,他却说:“这是复本,这是受藏书比例限制的,这是不适合本地区工农业生产和读者需要的,这是不成套的……我们不能见书就买。”他这样一挑,我选的百来本书,连一本都没有选上,  相似文献   

9.
记得1966年8月,上海的街头出现了北京的红卫兵.他们穿军装、戴袖章、扎武装带,一副救世主的模样.这以前,上海的红卫兵好像没这般装束,自然也没这等威风.在复旦,我看见一圈罔的人把他们围在操场上,猛烈地为他们的演讲鼓掌;在我就读的中学,我看见他们演示了教训牛鬼蛇神的武斗……不久,学校也有了选派红卫兵去北京串联的名额,我们这些非红卫兵只得乖乖地靠到一边去.  相似文献   

10.
《现代声像档案》2007,9(4):23-24
此刻,医院里人头攒动,熙来攘往。我打开我的一个新病人的检查记录,一边看着一边朝她的病房走去。周围的喧嚷嘈杂分散了我的注意力,但我并没有因此而感到不快,反而觉得有些高兴。因为我的儿子埃里克刚刚拿回家一张令人大失所望的成绩单,而我的女儿香农则因为要获取驾驶执照的事又和我发生了不小的争执。我希望在接下来的8小时里,能够全身心地投人到帮助病人的工作中去,因为我知道,与他们相比,我这一点烦恼实在是算不了什么。  相似文献   

11.
梁实秋的集外文 民国时期活跃于苏沪新闻界的名记者薛慧子,后来变身为台湾知名画家薛慧山.关于薛慧山,我购藏有他写给苏州美专老同学、上海名画家钱定一的两页信函,以及一幅他的画展的宣传册页. 薛慧山写给钱定一的信函内容丰富,涉及曾和他有过多次合作的大画家溥心畲和张大千的逸事,也有他对无锡美专、苏州美专老同学的臧否.遗憾的是,他的字迹实在潦草,释读该函颇为吃力,请教了多位朋友也没有最后完成,只能暂且放在一边.  相似文献   

12.
转了整整大半天十余年没有去过了的故宫,那曲折往复的殿廊、精美雕琢的玉器、富贵清丽的瓷器、典雅庄重的铜器……又把我拽回了那久已告别了我们的精致的文化传统中去了,印在我的脑海中,再也抹不去了。一声叹息,但此一声悠长的叹息,与自己无关,这,就是乡愁吧?  相似文献   

13.
若干年前,我和朋友去新疆吐鲁番旅游,被当地的奇山异石吸引,跑进了荒山野岭。前面是一座小山,乱石垒垒,看不出任何人迹兽痕,我们决定爬上去。举目四望,我们相信自己所到之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爬到山顶却惊奇地发现,有人已经来过了,他们用碎石码出了自己的名字。那些名字已经“长”进了山里,少说也有十年以上。  相似文献   

14.
1999年我作为一名访问学者到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理工学院访问学习了两个月.在这两个月里,上午我主要是在外语系听课,下午在图书馆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因此使我有机会对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有了亲身感受,同时也使我认识了一位美籍华人图书馆馆长杨肇英博士及其夫人孔渝芳女士.令我敬佩的不但是他们的那种敬业精神,而且还有他们的那种助人为乐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五年来,我在“作者”这辆车上,立上了一只脚。我大约只乘一站,也许谁也不清楚我是否乘过这辆车子。所以,我至今与编辑一个也不曾认识,更谈不上交情。只是通过稿件、书信往来,产生了一些依稀印象。为着新闻出版事业的兴旺,还是想借助“黑箱思维”方法,不讨喜欢地在这里谈论谈论他们。目下,我联系着的,大约是40多家编辑部,面貌各异,但下面四类编辑留给我的印象是无法忘怀的。第一,象慈蔼的阿哥。我与他们信息通畅,心心相印。稿去两个月内,便有回音。两个月没有回音,自知列为编外。凡来信,简明、扼要,绝无“大作拜读”之类套话,诚恳可见,读来生煦。信也有长一点的时候,但建设性强,从字迹上看,写得很快,也有涂改,可见是想什么立即写上什么的:说本刊近期发稿热点和趋势,希望来哪类稿件;说根据分析,建议写哪类稿件。也有约稿,即使责任编辑(?)的,也并不一定用,不用时,直叙过不了关的原因。有时还请你评选刊内文章。以上内容,常常仅一页纸长,多数是一事一行。能看出编辑部的确很忙,但也很勤;编辑部的确是在培养人,但又很严;他们的确是在集体决策,至少后门风不重。有一家刊物,在处理我四年里投去的文稿中,不用的和退下重写的,已不下十篇。  相似文献   

16.
笑一笑     
小偷前段时间晚上熬夜录节目,结果家里进了贼,我太太在家,听到有动静,也顾不上开灯,下床抄起扫帚就打,一边打还一边骂:让你回来这么晚,还不打电话,让你学严守一……哦,把小偷当  相似文献   

17.
表姐的LV     
我表姐非常不喜欢过节,因为小城的七大姑八大姨总会记性不好似的,一遍遍问她:你今年有30了吗?表姐把脸转向一边,很小声地说:32了……周围的聊天声麻将声立马消停,扑面而来的是:你都这么大了啊,怎么还不结婚?!一时间人神共愤,表姐简直想自绝于人民。  相似文献   

18.
刘志学 《今传媒》2004,(5):50-51
从豫西南某县采访回来,已经是深夜3点钟了。下了卧铺大巴,走出车站,我看见平时熙熙攘攘的车站广场,在沉沉的夜里,显得空旷而又静寂,不时有一两辆的士飞快驶过,卷起的尘土在霓虹灯的光彩中四下飞扬,并渐渐消散……——经历过七八年的媒体编采生涯,这样的深夜,这样的场景,不知道有多少次行色匆匆地抛在背后。出了车站,我匆匆地打量了几眼这个中原省会的夜色,便拦了一辆的士,迫不及待地往心中那盏为我亮着的灯光奔去。这次去采访的是一位再普通不过的老人。他们哺育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并双双考上了博士。今年春节,一同回到父母身边出嫁。整个采访过程,进行得艰难而又愉快。这对老人讲不出什么“育儿法宝“之类的道理,他们只是和中国乡村中许许多多最普通的夫妇一样,含辛茹苦地恪尽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但他们琐碎而又自豪、像拉家常一样的农民式的叙述,质朴而又率直。我和他们唠了一下午之后,却渐渐地打消了继续采访的念头。最普通的故事其实是最真实的,而真正的真实,往往离“新闻”有着一段很大的距离。此前,我匆匆赶来时,一路上思索的为了追逐新闻的特性而非要从他们身上找出一些亮点来的想法,是很不尊重他们的……作为一次采访,我有些失望。但作为一次社会交往的过程,我自信走...  相似文献   

19.
年少时读琼瑶的小说,那些为爱情哭泣的女主角们,一招手,叫一声“TAXI”,上了计程车,在迷离的夜色中绝尘而去。我不知道计程车为何物,那时我的家乡没有红绿灯,能有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那感觉,绝对不亚于今天拥有一辆奥迪  相似文献   

20.
我写的一篇反映盐城农民跨进上海禽蛋市场的小通讯《鸡进三官堂》被《人民日报》采用了,刊登在8月30日二版上。为写这篇千字文,我也千里迢迢当了半个鸡贩子。那是8月5日下午,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一辆客车停在江苏阜宁县新沟乡多种经营服务部门口,三个汉子用绳将一笼笼鸡往车顶上吊,汗水一滴滴往下淌。一问,他们是去上海的鸡贩子,我心想:这不是苏北农民奔小康的一条“活鱼”吗?决心跟着跑一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