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曹禺是大家熟悉的剧作家,他从一九三三年开始从事话剧创作以来,半个世纪中写下了《雷雨》、《日出》、《北京人》、《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十几部优秀话剧,他的辛勤创作为我国话剧艺术的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作品及其创作思想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曹禺话剧人物繁漪、陈白露、愫方三个女性形象的塑造,是在人物追求生活理想和悲苦命运中展示其叛逆性格,刻画复杂心理,捕捉闪光灵魂,揭示必然归宿。人物形象塑造的演进,表现出作者探索创作新路的勇气和成就。  相似文献   

3.
现代许多作家童年时拥有过保姆,这种保姆现象构成了保姆文化,它和现代作家的思想及创作有着密切关系.保姆对作家的思想、性格、文化爱好及创作倾向等多方面产生了影响,同时还构成了作家的创作原型.现代作家中,鲁迅、巴金、曹禺等都不同程度受保姆文化影响,对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和漠视.  相似文献   

4.
《雷雨》是二十世纪中国杰出戏剧家曹禺的代表作品之一。《雷雨》的创作与作家的生活情感经历有紧密的联系,本文试从这部作品创作的灵感来源、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与情感倾向几个方面论述曹禺的生活经历对其戏剧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无论有着诗人气质的曹禺还是诗人的郭沫若,他们在创作剧作时的心态都接近于诗的创作心态,这便是艺术的直觉在创作中的主导作用。情绪的推动,情感的迫切需要这种诗人的艺术直觉在禺和郭沫若的剧作创作中有着相似的表现,使曹禺剧作充满了诗意、诗味、诗情;使郭沫若的历史剧创作成为诗的延伸,诗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在诗与剧作的融合处,曹禺和郭沫若的剧作产生了某种契合。  相似文献   

6.
基督教自产生以来一直主宰着西方文化,而且还通过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充分地影响西方文化中哲学与科学的发展。[1]因此基督教文化也是西方文学精神的重要构成因素,对西方作家的思维方式和西方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基督教文化中的主题在许多西方作家的作品中都有体现。本文将以剧作家萧伯纳为例。  相似文献   

7.
对1907年之后1940年之前的中国早期话剧与基督教文化关系的研究,既是当下研究的冷门,也是现代文学、现代文化研究领域中的一个较为重要研究主题.1907年中国早期话剧形成之后,基督教文化对中国早期话剧文化形态、戏剧精神、审美特点等产生了诸多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复仇主题在文学中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血亲复仇,往往以超常态的极端方式体现。复仇被称为“野蛮的正义行动”,往往体现为被复仇对象力量的强大,身负复仇重任的主人翁只能采取某些极端的手段来换回自己应该得到的“社会公平和正义”。对此,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与中国现代剧作家曹禺的《原野》就向我们阐释了这样的一种复仇境遇,体现除了别开生面的复仇精神。1.两部作品在产生之初都无一例外地存在被人误读、曲解的现象。《哈姆雷特》居于莎士比亚后期代表作“四大悲剧”之首,曹禺为人熟知、引起了巨大轰动的作品却是《雷雨》。发表于1937年的三幕剧《原野》,是曹禺早期话剧创作中最受冷落的一部。关于《原野》的主题,过去的文学史多把仇、焦两家的斗争简单理解为农民与恶霸地主之间的冲突,讴歌仇虎“被压迫阶级”的反抗精神。表演当中,它也极难像《雷雨》一般赢得观众的认可。曹禺1983年自言:“《原野》是讲人的极爱与极恨的感情,它是抒发一个青年作者情感的一首诗(当时我才26岁,十分幼稚!)。它没有那么多的政治思想。”一些读者也表示:“我觉得它比名声显赫的《雷雨》还要好,整个阅读过程恍若置身于炼狱。”而哈姆雷特复...  相似文献   

9.
关汉卿与莎士比亚是世界戏剧发展史上最杰出的剧作家。他们的创作风格对后世的戏剧创作影响巨大,成为戏剧家创作的典范。分别从创作历程、题材内容、悲剧特点、语言风格等方面探讨二人在艺术风格上的异同点,对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雷雨》研究近70年来,鲜有符合曹禺创作初衷的中的之论。根据曹禺的提示"我请了看戏的宾客升到上帝的座,来怜悯地俯视"在下面蠕动的生物",站在上帝的视点重新审读《雷雨》,可获得一系列全新的且能贴近曹禺创作初衷的观点:推动《雷雨》创作的本源力量是人的性爱情感,《雷雨》人物都在为实现自己的性爱情感而挣扎着,《雷雨》的矛盾主线是周萍与蘩漪及四凤的乱伦情感纠葛,主要冲突是人与神的对抗、搏击,主旨在于揭示宇宙间隐秘不可知的人与上帝的关系,最后启示人们要得到拯救,必须皈依上帝。  相似文献   

11.
在曹禺的剧作中,有一个"懦弱型"男子的形象系列,包括周萍、焦大星、曾文清、高觉新等,这是曹禺作品中最成功的人物类型之一。剧作家对他们的描写有着潜在的一致性:他们都生长、生活在封建意识非常浓厚的家庭环境里,家长专制的气息异常浓烈;从接受的文化教育看,他们更多地受封建伦理道德及士大夫文化的影响;从感情生活看,常处在两个女人的情感夹缝中。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塑造,一方面否定了养成这些"废物"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也对人的生存困境进行了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12.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以素韵体的诗体形式、并运用了序诗这种独特的体例写作而成的,如何在翻译中对其其音韵、修辞、文化符码等进行恰当处理,历来是该文本翻译的关键问题.对此,比较曹禺和朱生豪的译本,曹禺的译本贵在"形似",朱生豪的译本重在"神似".  相似文献   

13.
曹植在曹丕称帝前,个人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能得到极大的维护和保证;而曹丕称帝后及曹叡执政期间,曹植个人的积极面子得到的是虚伪的维护和认可,而个人的消极面子则受到极大的冒犯和侵害。智慧无法施展、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对于真爱的追求被极端地压抑、知己被铲除,如此等等,使曹植备受煎熬,产生极大的性格分裂,找不到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导致郁郁而终。  相似文献   

14.
北静王--宝玉的精神领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型人格的爱欲倾向使北静王和宝玉相互倾慕,结为知己.作为宝玉人格发展的参照模本、影响宝玉"情种"个性发展的精神领袖,北静王"不为官俗国体所缚"的行为方式,当出自于他特殊的心理内存,客观上也体现了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试论李煜词的心境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煜乃南唐后主,同时亦是一位"误为人主"的纯情词人。尤其是其后期词高超卓绝,历来为人所称道。作为一个身世多变的词人,李煜词具有明显的心境化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时空整合和意象变幻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曹丕的赋具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特殊的政治地位和人生遭遇,使得曹丕在其赋中流露出凄凉哀婉的心境,以及孤立无援的精神状态,展现了曹丕精神世界中敏感脆弱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索福克勒斯的名作《俄狄浦斯王》可以说是希腊命运悲剧中的翘楚,被亚里士多德推为戏剧艺术中的典范.四幕悲剧《雷雨》,作为我国戏剧大师曹禺的代表作,亦可以称做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一部中国式悲剧剧作的典范.本文试从命运观的角度并通过对乱伦关系的分析,来观看其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8.
道家思想传流久远,历代作者多有沾概,生于汉季的曹植也深受影响。曹植的辞赋中体现了道家文化全性葆真的人生态度及尚大求真的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