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化学教课书中,讲到SIO2和NaOH溶液会发生反应,其反应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用这个知识解释了盛放NaOH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玻璃塞子.因为NaOH与玻璃成分中的SIO。反应生成Na。SIO。,它会使玻璃瓶口和瓶塞粘住.同样,这一道理解释了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碱性溶液,因为玻璃旋塞容易被粘住.但是学生还是会提出:试剂瓶壁、试管墨为什么就不会与NaOH溶液反应?工业上铝土矿中A12O3的提纯时,为什么就不考虑这一反应呢?SIOZ和NZOH溶液的反应速度和程度到底如何呢?事实告诉我们,该反应是缓慢进行的与NaOH的…  相似文献   

2.
连续多步反应的计算问题是指,凡是两种物质发生反应的生成物中有一种物质能跟反应物中的一种过量物质在同一体系内继续反应的有关计算.如H2S的燃烧,CO2通入NaOH溶液,CO2通入Ca(OH)2溶液,H2S(SO2)通入NaOH溶液,可溶性铝盐与NaOH溶液的反应,偏铝酸盐与HCl反应,铁与HNO3反应,碳粉与氧化铜(SiO2)反应,Na2CO3与HCl反应等等.  相似文献   

3.
通常,实验室采用启普发生器,利用锌粒和稀硫酸进行反应来制取氢气.也可采用大试管,利用铝块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快速制取氢气.上述两种制取氢气的方法其共同特点是: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这里介绍的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利用锌粉与氢氧化钠进行反应制取氢气的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将用研钵研碎的2.5角匙NaOH与2角匙锌粉均匀混合(NaOH:Na=5:4)并立即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胶塞紧塞,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并用排水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不纯的氢气,将试管…  相似文献   

4.
一、对反应物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讨论 例1将CO2通入100g未知溶质质量分数的NaOH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1)2NaOH+CO2=Na2CO3+H2O,(2)Na2CO3+CO2+H2O=2NaHCO3.反应完成后NaOH已无剩余,且溶液的质量比原来增重13.2g.求原NaOH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相似文献   

5.
在阅读了贵刊《化学教学》97年第2期41页《对复分解反应定义的再理解》文章后,我觉得有必要对该文章的观点,发表一些看法,以与该文作者商讨.CO。与NaOH溶液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历来是初三化学争论的问题之一.该文作者认为是属于复分解反应,理由是:CO。与NaOH溶液的反应,首先是COZ+HZOrfHZCO3①然后是HZ*O3+2N30H=*。ZCO3十ZHZO②把①②式合并得COZ十HZO十2N20H=*。ZCO3+ZHZO③简化为CO2+2N。Oil=N。ZCO3+IIZO@从中不难看出,CO。与NaOH溶液反应虽由化合反应①和复分解反应②组成,但③…  相似文献   

6.
所谓部分过量反应,是指当某种反应物部分过量时.过量的反应物又与部分生成物继续反应生成新的生成物的反应(如H2S与部分过量O2的反应,NaOH溶液与部分过量C02的反应,AlCl3溶液与部分过量NaOH溶液的反应,多元弱酸与部分过量碱的反应等).对于部分发过量反应的计算,往往可用多种方法求解.现举例说明部分过量反应计算题的多种解法.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题一: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做Cl2通入滴有较多酚酞的NaOH稀溶液实验时,发现溶液浅红色褪色,对于褪色的原因,甲同学认为是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Cl2 H2O=HCl HClO生成HClO漂白的缘故;乙同学认为是Cl2与NaOH发生了反应:2NaOH Cl2=NaCl十NaClO H2O是NaOH被反应掉的缘故。为此,乙同学在做过实验的残留液中补做了如下几步实验:  相似文献   

8.
奚尊法 《中学理科》2005,(11):68-69
NOx或NOx、O2的混合气分别与H2O、NaOH溶液发生的是两种不同的反应,而不少学生却将它们的反应过程串联起来,把它们与NaOH溶液的反应,当作是它们与H2O反应之后的产物的继续反应,以致在解题中出现“清一色”的错误.为了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这一知识,现将有关氮氧化物的反应分析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9.
考题 (2006年徐州中考题)某兴趣小组为探究镁铝合金的组成,取16g镁铝合金样品,把60g氢氧化钠溶液平均分成三份,依次加入样品中(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l+2NaOH+2H2O——2NaAlO2+3H2↑,镁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充分反应后滤出固体,将其洗涤、干燥、称量.所得实验数据如下: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加选修)《化学》第二册,2003年6月第一版,第80页[实验4-2]Mg、Al与NaOH溶液反应,结论为:Mg不与NaOH溶液反应,铝能反应.笔者对此有不同观点.我们设计一实验:用除去表面氧化膜的Mg、Al及NaOH溶液组成原电池,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目的:1.掌握NaOH的化学性质及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能描述和解释有关的实验现象.2.掌握NaOH的俗名,了解NaOH物理性质.3.运用NaOH的有关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二.教学重点:NaOH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三.教学难点:碱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四.行为目标与设计目的: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NaOH)教案@邱鹭珊$厦门湖滨中学!361004  相似文献   

12.
题目:标准状况下的H2和Cl2混合气体aL,经光照反应后,所得气体恰能使合bmol的NaOH溶液完全转化成盐,分别求出在下列各种情况下的a 、b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基本反应原理 CO2与NaOH的反应,实质上就是碳酸(H2CO2)与NaOH的反应。当n(CO2):n(NaOH)≤1:2时,发生反应①CO2+2NaOH=Na2CO3+H2O,溶液中的溶质为Na2CO3和NaOH,或只有Na2CO3;再向其中通入CO2,则发生反应②Na2CO3+CO2+H2O=2NaHCO3;  相似文献   

14.
刘晓芸 《中学理科》2005,(11):65-66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人教版)中,涉及Na2CO3的化学性质有四点:①Na2CO3的水溶液显碱性.②Na2CO3与酸溶液的反应.③Na2CO3的溶液与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的反应.④Na2CO3溶液与BaCl2或CaCl2溶液的反应.近年来,以Na2CO3的化学性质为知识要素.根据具体的活动情景,考查学生设计、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中考题屡见不鲜,下面以两道例题加以评析.  相似文献   

15.
由于Fe(OH)_2极易被氧化,在实验室很难用亚铁盐与烧碱溶液反应制取纯净的Fe(OH)2。采用何种方法制取的Fe(OH)2能在较长时间内稳定存在呢?笔者通过反复实验,认为采用下列方法制取较好。[方法一]FeSO4与NaOH溶液反应。a.将蒸馏水在试管内充分加热煮沸,以除去水中溶解的氧。再把蒸馏水分成两份,分别加入一定量的Na2SO4和NaOH固体,并充分搅拌配成溶液。b.向上述Na2SO4溶液中迅速加入苯,并将其放在冷水中冷却以减少苯的挥发。c.用长胶头滴管吸取一定量的NaOH溶液,迅速插入FeSO4溶液中,缓慢挤压胶头滴管,迅速观…  相似文献   

16.
大家知道,硝酸铜受热分解有如下反应:2Cu(NO4)=2Cuo+4N02↑+O2↑鉴于NO2受热分解,也能使余烬本条复燃(2NO2=2NO+O2)因此,直接用余烬木条检验硝酸铜受热分解生成气体混合物中O2的方法,已为多数实验者所否定.如何检验硝酸铜受热分解生成的O2;最近《化学教学》、《化学教育》相继有文章讨论.笔者留心地多次做了这个实验,我想再作下面几点补证是必要的.一.用NaOH溶液洗除NO2集O2的方法是不对的如果把Cu(NO)2热分解生成的气体直接通入水中,混合气体与水将发生多种快慢不同的平行反应:3N0。+H。0=ZHNO。+…  相似文献   

17.
对于生成物能与过量反应物再次反应的一类计算题,其一般解法是,确定两种首次反应物,两个临界反应,由两种首次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结合两个临界反应判断反应情况,然后列式计算.以CO2通人NaOH溶液为例,可能发生的反应有以下4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6分,共48分) 1.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A.Cl2与NaOH溶液反应:Cl2+2OH^-=Cl^-+ClO^-+H2O  相似文献   

19.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其内容既有物质的制取、性质和推断,又有实验现象的分析与猜想、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还有数据的处理和安全防范等诸多方面.因此,掌握化学实验设计与推断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非常重要.例1在学习NaOH的性质时,老师将CO2通入盛有NaOH溶液的试管中,同学们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CO2和NaOH发生反应了吗?探究活动从这个疑问开始.图1(1)小明认为两者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一种方案(如图1所示),加入适量NaOH溶液后,可观察到小气球有什么变化?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请写出反应的化…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研究表明:直观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加深对实验原理的理解。CO_2与NaOH溶液的反应CO_2 2NaOH=Na_2CO_3 H_2O是初中化学重要反应之一,由于该反应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学生学习时往往因缺乏感性认识而理解困难。笔者在教学中,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状态、性质的不同,尝试渗透学科综合思想,创设实验情境,促使实验现象的直观化,不仅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