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当代汉语”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代汉语”及其特点马孝义一、“当代汉语”的提出按照历史二分法,汉语可以分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包括古代的文言,也包括古代的白话;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它应包括从“五四”时期到当今所使用的汉语。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学...  相似文献   

2.
文章依托教育部"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的成人教育工作,以中小学语文骨干教师为定点做了"现代汉语使用状况"的调查。调查发现小城镇中小学语文教师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使用中存在语言分裂现象:语文教师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运用不成正比,语言需求和语言能力也不成正比。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地方普通话"成为主流,"现代汉语规范化"要真正有效实施,语文教师的语言能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喻人词语"在本文中指现代汉语中通过隐喻或转喻方式而具有表"人"语义指向的词语。审美意识指在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本文引入了认知语言学的隐喻与转喻理论,采用广义的文化定义,通过对汉民族审美意识的分析,探讨了现代汉语喻人词语所折射的汉民族的社会心理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4.
汉语写作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语言的问题,甚至主要不是语言的问题。语言不过是民族化思想的物质符号,它所表述的是一个民族对其现实生存环境的感受与理解。有人把语言提升到人的现实存在,或学的本体层次,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就汉语由言向现代汉语转化来说,现代汉语的理论无疑受到了西方语言理论的重要影响,现代汉语的句式、概念也都大量吸收了英语等外来语的要素,但仔细考察,汉语本身的发展变化还是植根于汉民族的现实生活之中的。并不是由于吸收了外来语才发了革命性的变化,而是活在汉民族人民口头上的日常生活语言已经发生了改变,出现了口头语与书面语的分化。  相似文献   

5.
何为"国际汉语"?在全球化语境下对汉语本质重新考察,可以看到,"汉语"已经成为一个复数的概念,而不同国家、地区的汉语的总合就是"国际汉语"。世界各国的汉语是其所在国的文化资源,各国的汉语不仅存在语言上的差异,同时也存在文化上的差异。海外汉语和汉语教学首先涉及到海外华人的语言权益问题。世界各国的汉语和汉语教学如何发展,自然首先应该由所在国政府和华人社区来决定。通过对"国际汉语"概念的讨论,以新的、全球化的观念替代传统观念,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发展作为"国际性语言"的汉语。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语料库考察现代汉语路径动词"到",研究发现:1.路径动词"到"共有四种句法搭配,体现了汉语兼具动词内建构语言和动词外建构语言的特征,属于第三种类型的语言——均等建构语言。2."到"在连动式结构中具有不对称性,这是由心理文化及句法特征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7.
现代汉语     
定远 《中国考试》2005,(2):33-39
狭义的现代汉语是指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广义的现代汉语还包括现代汉语方言),也就是普通话。普通话是受法律保护的国家通用语言,国家推广和使用全民通用的普通话,作为中国人应该对自己的语言的结构和功能有所了解。因而现代汉语课也一直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必考的基础课。在一般人看来,现代汉语因为是每一个考生都熟悉的语言,所以学起来会很容易,考起来也应当容易通过。但从近几年的现代汉语自学考试结果的统计来看,现代汉语课的及格率并不高,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现代汉民族用以交际的统一语言——普通话。它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发达的语言之一,使用人数最多。作为一门学科,现代汉语是我国高等师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主要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及其书面形式。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同编的中学教师《专业合格证书》文化专业知识考试《观代汉语教学大纲》,其内容包括: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六章,并规定本学科的  相似文献   

9.
"国学"一是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二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据<现代汉语词典>).国学班,自然是为那些有志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生做准备的.如果把开办国学班仅作为高招专业设置的一个新的变化来看待的话,那么,"国学班"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用新瓶子重新装盛的"陈年老酒".  相似文献   

10.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11.
探明国学之"国"的意涵是合理定位当下国学教育的关键。国学近百年来的起起伏伏始终伴随中国由封建朝廷迈向民族-国家的政治及文化转型,所以对国学之"国"意义阐释不能外在于民族国家的话语体系。民族国家包含"民族建制"与"国家建制"的双重任务,这要求国学教育既要传承民族文化基因,增强中华民族的内聚力,又要担负起培养师生文化自觉的重任,使其能够理性地处理封建等级伦理与公民社会价值间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国学教育不等同于单纯的传统文化教育,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为我们呈现自身文化的发展脉络,更应强调以其特有的比较视野触动人们的文化反思与批判,使其学会理性地评判过去、把握未来,在基础教育学段,国学教育尚处于起步与摸索阶段,国学知识自身的结构性及其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还远未理清。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工作者不妨先着力挖掘国学在价值视角与思考方式上可以提供的资源,充分发挥其在价值教育中的作为。基于这样的价值定位,中小学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学知识,还包括系统、科学的价值教育理念与方法。借鉴西方国家的相关经验,我们一要在课程设计与教材编写中加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不仅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活在当下的传统,还要启发他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传统价值要求;二要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以研究过程来丰富价值体验、丰富价值思考;三要综合运用种种价值教育策略,兼顾"自主建构"与"价值引导",避免价值相对主义与绝对主义这两个极端。  相似文献   

12.
林纾的文言翻译作品在清末民初的文言译本中堪称典范,林译语言最主要的特点是崇古而又趋今,具有一定的杂糅性,"异质文言"与"欧化文言"的特质明显。对林译语言面貌及特点的归纳总结可以有助于我们借斑窥豹,促进此期整个文言译本认知体系的建构;抓住其过渡性特征,可以寻找、明确它与现代汉语的关联及一致之处,及其对后者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以林译为代表的清末民初文言译本语言研究具有重大的汉语史方面的意义和价值:着眼于文言史,作为其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节点上的代表性语言形式,反映了传统文言最新的发展变化状态及样貌,是完整汉语文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着眼于现代汉语,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由典型文言到现代白话的重要通道或桥梁,同时也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特别是书面语)重要的直接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具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教育文化,所以"师道尊严"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要素,但是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师道尊严"逐渐被异化,被人们理解为一种束缚了学生发展的权威文化。在现代教育理念下,"师道尊严"也备受诟病。真正的"师道尊严"是以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教师的知识和人格魅力为前提,以教师的人格感召为保证的。因此,要对"师道尊严"进行重新解读,探寻教师在社会上获得尊重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育专业中,以蒙古语为母语的学生必须学好现代汉语,掌握标准的普通话,写好规范汉字,构建扎实的现代汉语语法体系,传承汉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这对民族地区汉语言文字运用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现实的《现代汉语》教学中,由于少数民族学生主观上大多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客观上也缺乏运用汉语进行交流的语境,导致这些学生学习《现代汉语》很吃力,教师教起来也很费劲。如何在《现代汉语》教学中实施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应用汉语言文字的能力?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语言现状,予以解析,希望可以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同其他民族语言不同,汉语中,"狗"的文化内涵以贬斥、否定为情感基调,"狗"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骂语词。这是汉民族文化心理特点决定的。在汉人眼里,狗,只是工具或玩物;狗,"性格"偏执,"品格"卑下,跟汉民族同情弱者、嘲弄权贵、贵和尚中、不偏不倚以及平均主义等文化心理要求相背离,因而让人厌恶和憎恨。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本民族与汉民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汉语学习者熟练、自如地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水平。笔者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入手.阐述了培养民族汉语教师和民族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培养民族汉语教师和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国学”一是称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二是指古代国家设立的学校,如太学、国子监(据《现代汉语词典》)。国学班,自然是为那些有志于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生做准备的。如果把开办国学班仅作为高招专业设置的一个新的变化来看待的话,那么,“国学班”的出现可以说是一个用新瓶子重新装盛的“陈年老酒”。  相似文献   

18.
孙中山的民族国家理论历经了由"汉民族国家"到"五族共和国家"再到"中华民族国家"的三次转变。究其原因,是为保全中国的领土完整,并使中国永久杜绝"民族自决"的政治后患。以现代视角视之,孙中山在各时期的民族国家理论均有着不同程度的局限性,但其最终建构"中华民族国家"的政治取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类文明发展到20世纪,出现许多不同以往的变化,其中引人注目的是文化学被提到一个显赫的高度,它不仅成为许多学科向深广领域开拓的引桥,也成为人类了解自身,了解人所栖身的这个广袤深邃的宇宙的明镜。 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语言学舞台的文化语言学就是在国内学人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作出重议和整体评价时应运而生的,同时由于现代汉语理论的依据基本上是引自外国,这种不正常情况和它越来越明显的裂缝也促使语言学家转向新的视角。所以文化语言学派以大胆的否定,富有想象力的推论而轰动一时,前几年曾在冷寂、沉闷的国内乃至国际语言学界掀起不小的浪潮。本人认为,从文化视角去寻求语言真谛是符合汉民族语言的整体实际的,语言与文化,人类的生存工具和生存背景,两者在原初时代就有不解之缘,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两者在相互矛盾、相互顺应又相互协调中更结下难解的情结,特别是汉民族这一独特个体,语言现象与文化现象的联系千丝万缕,其中或许蕴藏着化解我们民族文化奥秘的钥匙,尤其吸引我们的,是通过艰难的探求能够寻找到现代汉民族语言理论的真正归宿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粤语为入口,探讨粤语英化现象,从早期被殖民时期的"洋泾浜"英语到现代的后殖民语境下的后殖民语言;指出粤语源英语外来词在形态、反汉化标准,以及语码混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产生的影响;旨在维护汉民族语言的同时,正确处理好英语与汉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