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资源与市场的限制使得中国无法复制现代化国家发展的模式。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与弘扬,必须根植于稳定而有活力的村庄生活,而建设老年人协会是乡村建设通过文化重建,重塑村庄生活,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徐晓霞 《华章》2007,3(11):208
《白鹿原》作为一部具有着史诗品格的当代文学作品,本文试从个人的心灵史、家族史的叙事意义、民族的文化精神嬗变史三个角度来解读《白鹿原》,分析其中不同层面历史的所指及意义.  相似文献   

3.
对农村调解机制的社会基础进行考量,需要结构化的理解村庄社会现象,包括村庄权力结构、内生秩序、村庄文化及其与村庄外其它政治力量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以从总体把握农村调解机制的研究路经。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振兴是实现国家善治的重要议题。村落文化作为乡村共同体的呈现样态,存在乡村文化的多元化来源和展演形态。文化公共性与乡村建设休戚相关,村庄政治精英不但引领了文化资源的运作方向,而且重新整合了村民的“文化习惯”,为村庄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具体而言,要通过政策宣传激发村庄文化的活力,围绕党群关系发挥村规民约的影响力,进而践行文化制度的本土化适应力。同时,乡村文化公共性的流失贯穿于公共议题的失语和公共空间的日渐式微。因此,要不断涵养乡村公共精神,加强村民公共意识的培育,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发挥乡村精英的引领作用,完善乡村公共空间的设施建设;不断拓展文化赓续的公共空间,重构乡村社会资本和关系,通过重构社区空间,促进村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明确公共规则的内容和制定程序,加强公共规则的宣传和教育,健全监督机制的信息反馈渠道。  相似文献   

5.
始于1987年终于2008年的组合竞选,对我国基层民主的发展具有很多启示。从组合竞选的实践可以看出我国农村基层民主自治面临诸如传统文化压制公民精神成长、纵向权力结构固化与横向自组织发育不良等困境。我国农村基层民主的实现的途径包括:尊重差异性,构建和谐的村庄关系;理性对待传统文化,推动公民精神的培养;扶持乡村自主互助组织,延伸社会横向的权力网络,培养农民的民主习惯。  相似文献   

6.
把家族史引进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增强历史与学生的贴近性、趣味性、亲切性、研究性等意义。引进中学历史教学的家族史内容主要有三:一是家族的来源,二是家族的人口、组织结构、经济、文化、生活习俗、信仰等,三是家族人物的事迹。家族史纳入中学历史教学应当注意四个问题:一是家族史内容与中学历史教材内容的关系定位,二是家族史的教学方式定位,三是家族史的教学目标定位,四是家族史价值观教育与中学历史教材价值观教育关系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村庄里的历史老人逐年减少,很多东西面临失传的可能。如果我们把村史以教材性的形式记下来,不光要放进档案馆,且更要走进学校。有了文字的记载,每个村的村史就会代代据实相传。村本教材的编写内容是以本村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状况等为主,而教学的主要对象就是村民和村里的学生。世界上已经有些国家在小学设村史学科,专门从事村本教材的教学。我们国家在教育上尚未有此先例。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东西南北中的自然条件差别很大,拥有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革命传统和文物古迹村庄很多,因此,编写具有地方特色的村本教材供学生学习,有助于激励农村中小学生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现代村庄公社"是市场经济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曾有人用"外圆内方"描述其运作模式.然而,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乡土文化日渐式微,"现代村庄公社"所孕育的价值理性也不得不做出妥协.通过村庄精英的推动,以较高的村庄福利以及村籍制度等提升村民生活预期、巩固地缘关系,强化内聚力的制度化形式使村庄公社得以维系.  相似文献   

9.
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是个性化审美体验和精神选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自鲁迅五四乡土文学中的“城乡二元对立”的情结在当代散文创作中的延续。而如今,作家需要在城乡两种文化之间有包容博大的胸怀,客观的审视两种文化才有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自觉精神 ,是指儒家知识分子进行文化反省、文化创造和文化实践所体现出来的一种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精神。这一精神的主体呈现便是文化使命的历史担当精神、文化承传和文化损益精神、兼知兼行的文化实践精神 ,它们构成了儒家文化乃至整个中国文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儒家的文化自觉本质上是一种主体自觉 ,即文化主体对“道”的自觉。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中 ,儒家文化自觉仍有着其独特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从内涵上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中最深刻、最本质、最内在的的东西,是临沂文化的内核;从外延上说.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主体和灵魂。沂蒙精神是临沂文化的优势,它是由传统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构成的.贯穿于临沂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历史流变过程中。沂蒙精神是推动临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一、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文化的物质表现形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是文化的两种表现形态。物质文化有其物质表现形式,而许多精神文化也有一定的物质形式。物质形式因其直观、形象、普遍,所以通常通过对文化事务的物质表现形式来分析、区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主要标准是看文化事务在功能性上主要属社会意识形态还是社会物质存在。尤其是对精神文化的物质形式,要从功能性上加以分析。如律师事务所,是规范人们社会行为的实施场所,体现的是法律制度这一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3.
空心村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背景下所特有的村庄内大量的宅基地闲置和住宅空废现象,其发生原因包括:不完全的城镇化,不完善的村庄规划和土地管理制度,农业生产的低回报率与传统文化压力。空心村的危害显著,会造成土地资源浪费、恶化村庄居住环境,模糊宅基地所有权限。因此应从制定村庄规划,优化内部整治和加强监督检查等方面入手完善空心村整治工作。  相似文献   

14.
诗人刘海潮的散文诗集《谁领我走过那个村庄》为我们重构了一个心灵、文化、精神三合一的乡土家园——"那个村庄",它是诗人怀乡情结书写的诗性之根。对于乡土家园的重构不仅是我国古典诗歌"乡愁"美学传统的一种延续,而且折射出了当代人普遍存在的由双重生命节奏形象所引发的文化对抗。作为一种具有宗教感和慈悲心的柔化表达方式,这一选择性的批判力量使我国传统文学中农耕文明的诗意塑造这一主题具有了悖论性的美学特质。这实质上是后现代以来文学艺术为了克服现代文明中过度膨胀的理性生命节奏所塑造的文化霸权而采取的自我救赎方式。  相似文献   

15.
刘亮程的散文《一个人的村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自己的感情以及对村庄的热爱。虽然写的是一个人的村庄,但也包含了他所有的感情。与其说刘亮程写的是村庄,不如说是他用在村庄中的感受与视野,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刘亮程为我们展现了现代文明中精神的匮乏,告诉我们乡村文学也是一种力量。  相似文献   

16.
刘亮程在《一个人的村庄》中描绘了西部山村黄沙梁的荒凉与静谧,在村庄意象中隐喻出其对生命荒凉的恐惧。在“故土”空间结构中,作者为荒芜而焦虑,体现出对生命与精神的一种哲思,这种哲思的起点是村庄即将崩溃,人的精神又时刻处于“流浪”状态。刘亮程在想象中不断追寻心灵的栖息地,引发人们对生与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中国精神承载着独特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追求,是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精髓,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自信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中国精神与文化自信实现了内在的统一。中国精神支撑熔铸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孕育涵养中国精神,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相似文献   

18.
加强师范院校大学文化建设必需明确师范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定位。师范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应该将“师范”元素的特质和灵魂贯穿于整个文化建设始终,在学校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彰显这一特点。师范院校的大学文化建设必消除和避免精神文化建设上的功利化、制度文化建设上的行政化、环境文化建设上的趋同化、行为文化建设上的庸俗化等这些不良倾向。  相似文献   

19.
司马氏家族史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谱系学。  相似文献   

20.
"村庄"是刘亮程散文中反复书写的关键词",村庄"在他的笔下是永远的生存和栖息家园,是他的生存基础,也是他的精神发源地,在作者的心中只存放着一个村庄——黄沙梁。在刘亮程的笔下,这个村庄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阳光雨水和脚印,连夕阳下弥漫的尘土都一粒不少。刘亮程对村庄的描写,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他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