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领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在坚持传统儒家天人观的基础上,衍引出诸多对宇宙、人世的认识与总结,构建了独特的天人和谐观,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哲学中立下了一家之说。  相似文献   

2.
太谷学派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由安徽石埭人周太谷创办,曾活跃于山东、江苏一带,具有神秘色彩的民间学术团体。其创始人周太谷及各代传人在前人基础上对格物致知进行了阐发,自知生、养生、全生三个层面上形成了本派格物致知说的生命本位特色,丰富了传统格物致知说的内涵。太谷学派格物致知说,不仅在内涵上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得到了极大的丰富,而且在理论上也使传统的格物致知说提到了生命哲学的更高层次。它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3.
太谷学派,在宇宙观、政治思想、性命之学、伦理思想、教育思想、修养观等方面继承、发展和改造了我国传统儒家学说,同时,现代新儒学的一些重要思想在刘鹗、钟泰、刘大绅等太谷学派的后代传人中已初步萌芽。  相似文献   

4.
清季社会转型期,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领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在坚持传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不隐讳其与宋初理学发端源流的共同,但否认理学所把持的儒学正统地位,力图为儒学重新正名.在对待释、道两家的态度上,太谷学派表现出更加开阔的胸怀.在一些具体领域,太谷学派与明清理学有截然相对的观点.这些,都受社会转型期的社会客观环境所影响.  相似文献   

5.
周太谷少好神仙,后宗儒并通释、道的求学与传教过程,决定了太谷学派的生成轨迹;其学派生成过程的种种因素又直接导致了太谷学派受众的广泛性、学派成员的家族性、学派规矩的严格性。而社会现实的影响,则决定了学派相对彻底的平民性和反正统的隐秘气质。  相似文献   

6.
太谷学派是安徽池州石埭人周太谷在清朝嘉庆、道光年间所创立的一个民间儒家学派曾活跃于山东、江苏、安徽一带,在当时民间社会具有较大的影响。该学派各代学人有诸多道教诗歌遗留于世,其诗大都宛若天籁遗音,映射出诗化哲学的生机活力和浪漫之美。可以从诗化哲学的文化视角对太谷学派道教诗歌予以观照、透析和阐扬,以明晰其诗化哲学的缘起,领略其诗化哲学的魅力,发掘其诗化哲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太谷学派是我国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学术流派之一 ,由周太谷创立 ,绵延近两百年 ,扬州、泰州是学派活动的中心地区。太谷学派的学术思想承继于宋明理学并对儒学道学加以进一步的发展 ,在民间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重视下层民众的作用 ,注意同时代精神相结合 ,在当时有着很大的进步性。在我国学术史上 ,太谷学派也理应有其相应的重要地位和影响。本文拟从太谷学派的主导思想和太谷学派的发展过程两个方面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是一个范围周延、层次完整的关系结构体系,其内在结构是表层的“心理之和”和里层的“人人之和”,外在形态是优美和壮美,其中,表层的“心理之和”主要表现为儒家的“情”与“理”统一和道家的“心”与“物”统一两种不同取向;里层的“人人之和”是经由心理之和达到的间接的社会目的,即普遍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主要表现为儒家的“人和”与道家的“天和”两种不同取向。儒道两家学说互斥互补,对立统一,二元耦合,形成古代和谐观相互耦合的系统机制。  相似文献   

9.
发展性课程观是在批判传统课程中根深蒂固的且至今仍存在于现实课程活动中的观念和行为以及人与课程之时代发展走向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课程观转型的时代主题。发展性课程观以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为理论依据,它的核心是教化个体与改良社会,而教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进而促成社会发展。构筑发展性课程观的互动、共生及再造的实践机制,廓清其运演的机理,激发个体的生命自觉,构筑和谐的课程生态,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及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心理健康观的审视与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心理健康观存在定义空泛主观、标准逻辑对立及相对性、内容系统性差等局限。通过揭示心理所指及健康本质揭示心理健康的本质是心理系统的和谐;通过分析标准的特性提出了分析心理健康标准,分别是心理和谐的整体性、积极性、动态性和持续性;依据心理所指提出心理健康包含个体内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和外部心理系统的和谐,其中前者包括意识层次的和谐、心理过程的和谐、个性心理的和谐,后者包括个体与他人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体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1.
生命和谐是人的生命系统在运行和发展过程中所达到的平衡与协调的状态。生命和谐具有价值、伦理、发生、实证等立论基础。生命和谐是和谐社会其他所有要素和谐的根本前提,是和谐社会的起点。全社会应当在理念、制度、舆论、行为等层面促进生命和谐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美学的“中和”特性既体现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本真状态,更是艺术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既含有哲学意义的生命本体论特征,又汇聚着审美智慧,呈现着深生态意蕴。由“中和”到“致中和”而归位的审美状态是由生态、生命指向艺术与美的辩证生成过程及境界。它能够以人与自然的生态感应与审美体验而铸就审美主体的心灵世界,在体悟美与艺术及生态之意味的活泼的生命韵律中,使人以一种圆融无碍的自由精神畅游于宇宙万物之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没有能够科学地完整地解答义和利、道德和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因而在以往的中国社会生活中始终没能形成一种科学的价值导向,没有能够较正确、较合理地解决义利关系问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正确的价值导向的形成奠定了历史前提。  相似文献   

14.
王阳明学说以“致良知”为核心,侧重于人的道德修养,通过“事上磨炼”的工夫,存善去恶,使天赋良知复明,从而使个人身心和谐,进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求得社会的和谐。阳明学说对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保持生态平衡,构建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现实、历史和未来的三重依据提出和谐教育的必要性,对和谐教育的内涵分别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以及人与超我的四个层次作出分析,指出和谐教育既是一种思想、理论,也是一种理想、追求,同时是一种实践活动,进而提出构建和谐教育应致力于目标与过程、外部与内部、理性与实践、变革与传承、学习与生活、历史与未来这六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文中主要分析了莱辛《金色笔记》中的时代情感和人文精神。从女性视角下的两性和谐、健康的理性和完整的感性三个角度详细解读了莱辛对特定时代的艺术价值的定位、信仰的修正、情感的取向以及精神的归宿的独到见解。她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和深刻的、不容置疑的理性告诫人们:完整的人生是一种寻找并最终发现勇气的过程,是一种于众多不和谐的外部世界中力求自我身心和谐的痛苦体验。  相似文献   

17.
和合学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科学,它与唯物辩证法相关联,因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实质上还是多元文化发展的历史,也包括辩证发展的文化.和谐、和合是中华人文精神的精髓和首要价值,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精粹和生命智慧.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想,科学理解和正确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加强对和合思想的研究和推广,是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18.
教学休闲是教师借以提升自身修养,实现生命意义升华的发展方式,它作为教师的自由自主的创造性生活又是对工作至上世界的自我否定和内在超越。教学休闲具有本真的和谐性、发展激发性、动态的生命性、内在的自由性、教育意向性等主要特征。教学休闲彰显了教学生活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注和激发了教师内在生命活力,有助于重建高品质的教学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