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全面抗战爆发后,迫于抗战形势和局势需要,中国共产党以"服务抗战"为目标在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大量"普及体育"的实践,并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动员探索。以晋绥抗日根据地体育舆论宣传史料为基础,充分梳理其体育社会动员体系,认为晋绥抗日根据地体育社会动员主要经历了"理念导入、兼容并包"的发展历程,通过"强健军民体魄、建构体育身份、发挥统战功能"的体育社会动员目的,形成了"体育领袖塑造、动员场域构建、时间节点挖掘"的体育社会动员机制,以"标语口号、报刊册子、街头诗歌"三种具体形式进行具体形式的动员,成功转化为"激发抗战意识,凝聚体育认同" "促进军民融合,培养革命精神" "强化身体行动,鼓舞全民练兵"的社会动员效果,进一步促进了根据地军民体育理念的生成和转向。  相似文献   

2.
"快乐式"体育教学与软式排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通过对"快乐式"体育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讨论,肯定了在倡导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的今天,"快 乐式"体育教学模式的积极作用。将软式排球作为快乐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载体,会对"快乐式"体育教学模式的实施 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随着"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口号,高校体育相应的做了很多的改革,体育课程包括体育显性课程与体育隐藏课程,体育隐藏课程对学生以间接、内隐的方式进行教育,让学生在体育行为过程中获得体育技能,知道自己生理与心理所需,继续进行体育锻炼,在高校体育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体育口号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表达了国民不同的心理祈望和政治理想.建国之初,毛主席为了更好地建设和保卫祖国,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口号;20世纪60年代"革命加拼命,人生能有几回搏"是为鼓舞人们渡过难关;20世纪70年代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是为摆脱国际孤立;20世纪80年代"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表达了历史灾难之后人们团结起来发展经济的愿望;20世纪90年代"足球要从娃娃抓起",揭开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序幕;2000年后喊出"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则向世界展示了在全球化背景下和平发展、日益强盛的中国;为了响应我国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社会自发组织"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全民健康运动.当前,我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滑引起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应向社会征集体育口号,用高度凝练和朗朗上口的体育口号来激励青少年积极锻炼身体,改变青少年体质下滑的不利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主导作用争论的时代性教师主导的提法,最早源自凯洛夫的《教育学》,是俄国(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提出的矫正时弊的口号。经过理论家的论证,才把当时体现这个口号的经验形式绝对化。我国早就接受了这个口号,不过后来对俄国经验发生怀疑,并把这种经验武断地概括为"三个中心",即:"书本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接着试图反其道而行之,提出"实践中心"、"学生中心"、"社会中心"。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一个盛产口号的国度,无数激昂的口号曾经是我们这个民族奋发进取的动力和标志。作为一项激励人的事业,体育更是多次在口号的推动中得到突破,也时常引发和感染其他领域的人们创造出振奋人心的口号。可以说,新中国体育50年的发展史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体育口号激荡社会世风,民族精神又推出新的体育口号的演进史。一、图强寓意和心理促使群众喊出了激昂的体育口号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提笔写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十二个大字,从此确立了新中国体育的根本使命,这十二个字也一直是中国各类运动会的固定口号和…  相似文献   

7.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口号自提出以来,其现实意叉存在长期争论和质疑.研究揭示"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人文内涵,为重新认识"友谊第一,比赛第二"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以推动新时期体育思想理论建设和发展.体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竞争形式的比赛,而体育的科学可持续发展又要以友谊、和谐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一、"十城市"体研会的发展和沿革 "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研讨会始于1985年,至今历经两轮22届,在2009年的长春论坛会议上,确立了第23届研讨会的办会宗旨,明确了"十城市"体研会是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的指导下,各会员城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组织机构,"十城市"体研会更名为"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十城市'体育教学观摩交流研讨会","十城市"体研会从此有了官方身份归属.今后,她将在中国教育学会体育卫生分会的指导下,当好我国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9.
李莉 《冰雪运动》2004,(7):31-32
体育教学中的"练"是速滑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对技术动作只学不练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强化"练"、指导"练"、模仿"练"、对比"练"等,对提高教学质量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体育教学中的"练"在速滑教学中的应用谈谈个人见解,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十运会宣传口号“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分析指出,在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举办全运会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这一口号的提出标志着我国体育价值观的一次重大转变,体育开始“回归人民”,这对于我国未来的体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运用史料实证和话语分析方法,基于变化的历史语境,梳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体育"思想的话语脉络,揭示其一以贯之的人民主题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从局部执政时期的武装人民和动员人民,到全国执政后的组织人民、鼓舞人民和强健人民,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普惠人民,中国共产党的"人民体育"主张顺应历史进步潮流,紧扣党的阶段性时代使命,从侧重"国家自‘人民体育’中蓄力",到优先强调"人民自‘人民体育’中获得",话语表述日益清晰和丰富,思想成熟度和权威性不断提高,理论境界逐渐步入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人的发展与解放"。  相似文献   

12.
第十届全国运动会提出的“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宣传口号,折射出全国运动会的理性回归——体育属于人民。本文就其重大意义、若干标志、现实效果、未来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讨论和分析,给未来综合性运动会的办赛理念将打下深深烙印,也为实施“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计划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体育口号作为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载体在特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其独特的功效。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方法,总结了新中国体育口号文化的发展变迁和作用,并对其进行了反思。认为:体育口号的提出要符合发展规律,反映体育的本质需要;体育口号要尽可能从民间征集;体育口号要有连续性和周期性;要重视体育口号的宣传;用体育口号激励促进我国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随迁子女的体育运动与城市适应相互关系和作用机制,围绕"体育涉入""运动心理资本"和"城市适应"3组核心概念对356名随迁子女进行了社会调查,建构了变量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共变关系和中介效应的分析与讨论。研究结果表明:"体育涉入""运动心理资本"和"城市适应"3组概念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其中,"体育涉入"对"运动心理资本"的显著性路径系数是0.58,"运动心理资本"对"城市适应"的显著性路径系数是0.57,"体育涉入"对"城市适应"的显著性路径系数是0.30,"运动心理资本"对"体育涉入"和"城市适应"的中介率是0.52。研究结论:(1)随迁子女的"体育涉入"正向影响"运动心理资本","体育涉入"的自我表现、生活中心性和吸引力的3维度结构,以及"运动心理资本"的乐观、希望感、自我效能和韧性4维度结构得以验证;(2)随迁子女的"运动心理资本"正向影响"城市适应","城市适应"的行为适应和城市认同2维度结构得以验证;(3)"体育涉入"正向影响"城市适应";(4)结构模型的共变关系中,"运动心理资本"在"体育涉入"和"城市适应"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随迁子女的"运动心理资本"解释了"体育涉入"可以促进"城市适应"的心理机制,为体育运动促进随迁子女的城市适应提供了一种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莫雷事件”为切入点,从情感传播和社会动员角度分析体育突发事件中我国网民的情感选择驱动因素及社会动员行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基于情感取向的社会动员在体育突发事件舆情中的作用。研究发现,体育突发事件中,我国网民的情感选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受不同情感的驱使,网民以感性与理性并举的社会动员方式推动舆论发展。这一过程中,国家情感作为重要的社会动员力量在消弭国内舆论场话语分野、推动事件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表现为共享的国家记忆作为社会动员的力量推动体育舆情发展;作为动员主体的体育迷在情感博弈中影响着舆论场的话语表达;戏谑式表达与对抗式叙事建构体育舆论场的狂欢景观;个体情感宣泄与媒介引导下的情感管理推动舆论持续发酵;情感移植是体育突发事件中舆论热度升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高峰 《体育与科学》2012,33(4):62-65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十一五"以来我国女性体育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进行梳理,评述女性体育研究领域的进程与历史走向。结果发现:我国女性体育研究整体成果数量不多,研究过程中出现"女性体育"、"妇女体育"与"女子体育"概念相互混淆的局面,其中以"女性体育"研究文献居多;目前我国女性体育研究的典型成果主要围绕"女性体育参与的状况","女性体育与性别","女性体育媒介呈现","女性主义与女性体育","女性身体观与体育"等维度展开;女性主义、西方社会学理论与女性体育研究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断;对女性身体观与体育、性别与体育领域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7.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运动,总是能激发出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它总是一种漂亮的东西,让你忍不住去呼喊、歌唱,甚至仰天长啸,这就是体育口号。翻开新中国53年的体育史,几乎每一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激动人心的主题,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固定的、几乎家喻户晓的体育口号。这些口号曾被书写在无数座体育场的围墙上,曾经在从城市到农村、从工厂到学习无数次运动会上被人们高声呼喊:这些口号表现了特定时期体育的主题,同时也抒发着人民群众真挚的情感;这些口号凝结着新中国体育文化的精髓,是新中国体育曲折历程的符号和标志。  相似文献   

18.
论体育本体——"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体育的形态、过程和作用作为研究的视角对体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研究,横向体育研究即从竞技体育、体育教育、群众体育三方面进行研究,纵向体育研究则是从体育发展历程方面进行的研究.通过历史与现状的研究,认为体育本体结构是"工具本体"和"心理本体",其秩序是"谁的问题"和"先后的问题".体育如何发展,必须解决体育本体的结构问题和秩序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更好地继承弘扬奥运遗产,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8月8日为“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日”与节假日、传统的节日一样。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等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全民健身日”,探讨“全民健身日”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关系,达到实现我国竞技体育、学校体育、农村体育、体育产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目的,对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周晶 《体育博览》2014,(5):60-62
儿时体育运动会上的口号想必大家都还记犹新:“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可以说我们是高喊着这个口号完成体育课和召开各式运动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