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查性报道的力量和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性报道,作为现代新闻一种出色、有效的报道形式与方法,在西方新闻界一直备受青睐。普里策新闻奖中设有“调查性报道”专项奖。 它有别于其它新闻报道类型有两个基本要素:第一,调查目标明确,致力于揭示对受众有重要意义的事实的真相;第二,调查行动由媒体与记者独立完成,调查与收集材料是记者的原创行为。 今年四月以来,在抗击非典新闻大战中,调查性报道异军突起,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新闻现象。一些  相似文献   

2.
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调查性报道又被称为"揭丑报道"。随着调查性报道影响力的不断扩大,目前关于调查性报道的研究也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热点。本文试图对我国的调查性报道作一个全面的归纳、总结,分析调查性报道研究中的一些不足,以便为调查性报道的研究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3.
康丽 《青年记者》2010,(12):31-32
调查性报道起源于西方,由于中西方在国情等方面的差异,调查性报道引入中国后逐渐实现了其在中国的“软着陆”。用西方的标准观照调查性报道,尤其是中国的调查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的题材和采访活动空间将受到很大局限。中国式的调查性报道可以理解为是由媒体相对独立完成、  相似文献   

4.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它被称作媒体的利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从当前媒体上呈现的一些调查性报道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选题不精、调查不深、批评监督没有威力,致使利器不利,成为无查处结果、问题得不到解决与改进的烂尾新闻。如何使调查性报道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提高媒体的公信力、权威性、指导性和服务性呢?以"中国新闻奖"作品为例,调查性报道应遵循选题的新闻价值要高、调查要深入、叙事要完整、逻辑更缜密、言辞要有度五大方面的采写要求。  相似文献   

5.
胡小纯  程颖 《新闻世界》2012,(7):274-275
调查性报道作为深度报道的一种,以深度挖掘新闻事件,展现事件真相见长。调查性报道中,平衡性是一个重要原则,给每一方话语权,从而将事件更客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但在实际报道中,往往也会出现了一些"失衡"现象。  相似文献   

6.
调查性报道是新闻记者通过独立、全面、深入、系统、平衡、细致的调查,所完成的一种专门揭露内幕的深度报道.有时也称作揭丑性报道。调查性报道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不但可以反映深层问题,满足公众知情权,还起到监督政府、维护公众利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调查记者”是指主要从事调查性报道的记者。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在中国,它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关注广泛。  相似文献   

8.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调查性报道在中国滥觞于十九世纪中后期以《申报》为代表的近代中文商业性报刊  相似文献   

9.
由于调查性报道在采写过程中体现的独立性、原创性和复杂性,导致调查性报道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出现一些违背伦理准则的现象和行为.同时,调查性报道中更存在一些难以明确界定是非的伦理冲突行为.因此,本文尝试提出一些伦理规范方案,以保持调查性报道的向善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4):7-13
《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史上一个巨大的成功,也是调查性报道的典范之作,关于其新闻成就已被非常充分地认识和阐释。然而,在传统的研究框架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夸大和扭曲,从而呈现出单一的"媒体对抗政府"的神话色彩。本文梳理了水门事件作为一个"媒体神话"的形塑和解构过程,解析水门事件中一些被遗忘和忽视的重要因素,再度审视和评价水门事件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新闻业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并藉此观照今日调查性报道的一些新闻操作与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主题性报道,虽然并没有看到一个权威性、规范性的解释,但在我们的日常操作中,这类的报道大体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党委政府阶段性的成就性报道;二是宣传党委政府当前重点工作的新闻报道;三是带有一定前瞻性或者说有引导作用的一些报道。总之,这类报道都具有很强的策划性,但并不具有或不全具有新闻作品该有的五要素。正因为主题性报道这样一些与生俱来的特点,一段时间以来,对于这类报道的诟病此起彼伏,甚至于有意见认为应该大幅减少。但是,从本人在基层电视台的从业经验来看,主题性报道不应削弱,反而应该加强,并以此来巩固电视媒体在当地受众中的NO.1地位。  相似文献   

12.
所谓战役性报道,是指那些围绕某个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而展开的系列性报道.这类报道在我们日常办报中是经常遇到的.由于这类报道的新闻题材本身就具有较高的社会关注度,加上报道集中,持续时间长,涉及的内容比较深广,因而特别能吸引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随着媒体之间竞争的深化,这类报道越来越受到新闻单位的高度重视,如何搞好这类报道成为媒体所共同关心的课题.本人结合羊城晚报这些年来的实践,就战役性报道题材的选择和把握谈一些看法. 题材的选择和把握是搞好战役性报道最为重要的一环.实践告诉我们,并非随便一个新闻…  相似文献   

13.
谭雪 《新闻传播》2010,(3):128-128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体裁,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这种报道通常篇幅长、分量重,报道内容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广播的调查性报道,要发挥特有的声音传播优势,避免没有图像和文字说明的劣势,更要求调查记者在采访技巧上下功夫。笔者就此谈点体会。  相似文献   

14.
对于调查性报道的定义,学界存在众多说法,央视<新闻调查>栏目制片人张洁认为调查性报道应该具备的要素是:记者独立展开调查、有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是被掩盖的行为,揭露被掩盖的真相[1],这才是严格意义上的调查性报道,也有学者认为.除了揭丑和批评之外,系统地调查研究政府机构、政府企业以及整个社会体制中存在的痼疾和缺陷,也应该是当前我国调查性报道的一个分支[2].  相似文献   

15.
褚沙舟 《新闻世界》2010,(6):157-158
调查性报道的主要特征是要揭露事实的真相,但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其时效性比之网络传播要滞后一些。因此调查性报道应以网络传播的重要信息为"由头",借鉴和利用网络传播为调查性报道服务,履行调查性报道的职责和使命。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今的报纸或其他新闻媒体上,非事件性新闻大量存在,并日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也反映了读者和时代的要求。特别是党政报刊,刊登的新闻尤其是消息通常以非事件性新闻居多。而在写作论文的走访调查中,笔者发现,作为基层新闻宣传部门,许多记者虽然接触这类报道不少,写过或正在写这样的稿子,但对这一新闻分类形式却所知甚少,甚至不知。本文试从非事件性新闻的界定、基层非事件性新闻报道现状及如何做好此类报道等方面进行一些探寻,旨在加深基层新闻工作者对非事件性新闻的了解,在今后的工作中把这类报道做得更加好看。  相似文献   

17.
段勃 《新闻通讯》2009,(11):42-43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揭示真相为宗旨的报道方式,是新闻工作者针对被掩盖或者被忽视的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以及社会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8.
电视调查性报道就其严格的意义来说,是指电视新闻媒体独立开展的针对损害公共利益却又被势力集团极力掩盖的行为所做的调查报道,并通过电视媒体公布于众的新闻类型。毫无疑义,调查性报道是中国社会实施舆论监督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公共空间和民主程度的标志,而电视  相似文献   

19.
电视调查性报道以"探寻事实真相"的理念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记者利用电视媒体为探寻那些试图被隐蔽的事实而独立展开调查、最终获得真相的深度调查报道.  相似文献   

20.
段勃 《青年记者》2007,(2):41-42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监督批评和剖析问题为核心的报道,是采访者针对某些个人或组织故意掩盖的损害公众利益的事实或者公众关心的问题,通过独立、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调查而完成的报道方式。调查性报道源于美国从未消亡的黑幕揭发传统。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在美国长盛不衰,接着影响了世界许多国家。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来到中国,刚一出现,它就以自己特有的穿透力和影响力,成为了中国新闻界一道靓丽的风景,进入21世纪,调查性报道方兴未艾,那么,调查性报道在新闻报道学中究竟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改变了传统的新闻观关于新闻的定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