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张娜 《新闻知识》2006,(5):58-60
调查性报道是以记者调查为主要形式,对被遮蔽的新闻事实的深度报道。深度报道理论20世纪30年代兴起于美国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是报纸媒介扬长避短与电子媒介竞争的重要手段之一。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视媒介开始尝试将深度  相似文献   

2.
傅海 《新闻记者》2005,(4):15-16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在1985年设立了调查性报道奖,新闻理论界则认为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源于20世纪初叶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普利策倡导的社会改革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报道趋于成熟,并产生了诸如关注美莱屠杀案、水门事件等重大社会问题的调查性报道,  相似文献   

3.
让深度报道成为报纸的新看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文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  相似文献   

4.
调查性报道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黑幕揭发运动。20世纪60年代,调查性报道开始勃兴于整个西方社会,到了80年代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民主化的推进以及受众对深层新闻信息的需求,调查性报道成为我国新闻传媒广泛应用的深度报道形式。  相似文献   

5.
美国普利策新闻奖在1985年设立了调查性报道奖,新闻理论界则认为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源于20世纪初叶在美国轰轰烈烈展开的黑幕揭发运动,更早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普利策倡导的社会改革报道.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报道趋于成熟,并产生了诸如关注美莱屠杀案、水门事件等重大社会问题的调查性报道,1975年由一批富有经验的记者编辑发起成立了"调查性报道记者编辑协会"(IRE),负责具体组织、指导和协调记者和编辑关于调查性报道的工作,这个协会一直运作到现在,为训练职业化的调查性报道记者和编辑、揭发美国社会前进中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理论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和讨论调查性报道,他们对于应如何界定调查性报道这个基本问题进行了持久而热烈的争论,其中不少观点不乏真知灼见,闪烁着理性和智慧的光芒,对于今天调查性报道的理论和实践仍具有较强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记者》2006,(12):17-17
《美国新闻史》对“调查性报道”的解释是:“挖掘五角大楼、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卡车司机工会.犯罪集团和璃败客活动的,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所谓的调查性新闻记。调查性报道(Investigative Reporting)是指利用长时间内积累起来的足够的消息来源和件,向公众提供对某一事件的强有力解释。”(493页)  相似文献   

7.
王红  马飞 《新闻世界》2010,(5):127-128
调查性报道开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20世纪60年代,它勃兴于整个西方国家。目前,它和解释性报道、客观报道一同构成了西方国家新闻报道的主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调查性报道在我国显示了其特有的影响力,成为被媒体广泛采用的一种报道方式。  相似文献   

8.
解释性报道来源于西方新闻学,在西方兴盛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种充分利用背景材料、说明事物来龙去脉、提示其实质意义和预测发展趋势的分析性报道。它介于纯新闻(客观报道)和调查性新闻、新闻评论之间,比纯新闻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有关的背景材料,记者可以根据事实进行解释和议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意义和发展趋势,从根本上克服了纯新闻报道肤浅零碎的弊端。1978年版的《世界大百科》把它列为20世纪美国新闻发展的一大趋势,西方的学者称解释性报道是"任何人都不能抗拒的,一天比一天流行的报道趋向。"1985年,美国普利策新闻奖评委会开设了"释义性新闻奖"。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新闻界来说,“深度报道”这一名词并不陌生。自20世纪8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后,虽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却活跃了我国新闻界的思维,推动了我国新闻人对传统的报道形式进行反思与创新。20世纪80年代后期,深度报道在报纸新闻中已占相当数量,并诞生了一批激动人心、永垂史册的优秀作品以及具有现代新闻意识的记者。从90年代开始,深度报道继在报纸上取得巨大成就后,又开始向广播电视等电子媒体大举进军,一批有影响的电视深度报道栏目如雨后春笋般地先后涌现,堪称中国新闻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新闻界》2016,(4):7-13
《华盛顿邮报》对水门事件的报道,是新闻史上一个巨大的成功,也是调查性报道的典范之作,关于其新闻成就已被非常充分地认识和阐释。然而,在传统的研究框架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夸大和扭曲,从而呈现出单一的"媒体对抗政府"的神话色彩。本文梳理了水门事件作为一个"媒体神话"的形塑和解构过程,解析水门事件中一些被遗忘和忽视的重要因素,再度审视和评价水门事件对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新闻业尤其是调查性报道的影响,并藉此观照今日调查性报道的一些新闻操作与伦理问题。  相似文献   

11.
傅海 《新闻传播》2005,(11):60-61
20世纪70年代初《华盛顿邮报》关于水门事件的调查性报道,让世界认识了它在监督权力运作、揭露社会弊病方面的巨大威力,尼克松总统因为那一系列的调查性报道而引咎辞职,负责该报道的记者也因此而获得普利策新闻奖。同时,调查性报道在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大显身手,揭发了大量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新闻界开始了调查性报道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余坪  余婷 《新闻记者》2015,(5):52-57
本文探讨了作为美国经典新闻体裁之一的调查报道的转型。调查报道发端于19世纪末,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迎来鼎盛期。进入21世纪,传统媒体的调查报道急剧衰退,原因在于:首先,传统媒体业务重心日趋功利化;其次,裁员几乎波及整个美国新闻业,传统媒体调查报道团队是重灾区;第三,调查报道受到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的打压。另一方面,美国非营利性新闻媒体和新兴数字新闻媒体开始关注调查报道。在赋予调查报道这一经典新闻体裁新的生命力的同时,也赋予了它新的特点,包括获取新闻线索的开放性、阐述报道对象的系统性、直指事件本质的尖锐性、报道推广的公益性。美国新闻业界认为,非营利性新闻机构和新兴数字新闻媒体正推动调查报道走向新生。  相似文献   

13.
新新闻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新闻学领域的客观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与挑战,一种全新的新闻报道思潮——“新新闻主义”借机横空出世,它在报道观念和写作手法上,突破传统新闻学的陈规,给当时沉闷的新闻业注入了一股新鲜、异质的血液,在美国乃至西方各国引起震荡。所谓新新闻主义,  相似文献   

14.
深度报道在20世纪20年代末于美国出现时,指的是解释性报道。记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用事实来解释新闻的意义,反映主观力量。后来,深度报道演化为一种新闻理念和独特的报道要求。从体划分来说,它包括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预测性报道、系列报道、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这些种类繁多的报道形式,已经成为纸质媒介和电子媒介的“常规武器”。尤其对于主流报纸来说,深度报道的分量和比重越来越占优势。仅以解释性报道为例,在美国,“一些名的大报,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解释性报道占了70%以上的版面”,“而西方其他国家,英国、法国、日本,一般都占据50%左右的版面。”(1)再如调查性报道,以“揭丑”称,在美国影响甚大,尼克松政府的水门事件、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克林顿的拉链门事件、小布什政府的情报门事件,都是调查性报道的杰作。  相似文献   

15.
许燕 《新闻知识》2005,(12):46-47
新闻的客观性原理(news objectivity)在20世纪20、30年代就上升为美国主流报道理念,并逐渐演变为西方新闻业界的职业规范和报道规则.这一报道理念的确立,绝非空穴来风,而是一个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客观环境的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变革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李淦 《新闻前哨》2011,(7):65-66
调查性报道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如今已经与客观报道一同成为西方新闻报道的主流,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第四权力"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调查性报道登陆中国,迅速与中国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成为广受中国媒体青睐的报道形式。本文通过对中西调查性报道的一些重要方面的比较,探索中西调查性报道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纪楠 《青年记者》2007,(14):53-54
调查性报道是一种以较为系统、深入地揭露问题为主旨的报道形式。在新闻界,调查性报道是备受重视的新闻品种之一。以美国为例,在1917—1992年颁发的580项新闻奖中,调查性报道摘取了40%的奖项。目前,调查性报道的比重约占整个普利策奖获奖作品的三成左右,与解释性报道和客观报道三足鼎立,稳稳地奠定了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8.
段勃 《当代传播》2008,(6):101-103
调查性报道这一概念在中国是舶来品,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但在近代中国已出现了这一报道形式。《申报》对“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连续报道体现了调查性报道揭示性、独立性、显著性等特点,是早期中国调查性报道的代表作品。  相似文献   

19.
费涛 《青年记者》2006,(16):57-58
深度报道是都市报的优势 深度报道的前身是解释性新闻,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闻学把解释性新闻称为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那场席卷全美的经济危机使整个金元帝国一片混乱,美国人被打人了迷宫,不仅要求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更迫切要求了解事件的原因及其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一些美国记也意识到,运用客观报道手法的纯新闻已无法深入事件的深层,更无法剖析原因与揭示其影响与发展前景,这既不能满足读要求,也违背记的职责。于是,解释性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20.
深度报道重要的特点是对事物的本质作理性的揭示。深度报道作为一种报道方式,起源于美国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解释性新闻,进入20世纪80年代,深度报道在我国迅速崛起。改革开放年代,新事物、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我国的深度报道顺应这一趋势,进入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深度报道的特点1、重要性。重要性指题材重大,是重要的社会问题与新闻事件;意义重大,富有时代感,满足实际工作与广大群众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