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结果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在人际适应即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同伴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结果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在人际适应即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同伴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流动儿童的文化适应是流动儿童在学校中学习与当地学生交流互动的技能,学习适应学校日常生活并完成学校任务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感受、行为方式与能力,它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校生活状况和受教育的质量。通过对北京市公立小学的300多名流动儿童的研究表明,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总体状况良好,但是在文化适应的各个维度上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流动儿童在生活满意感、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方面表现一般,心理适应和心理健康方面得分较低,应该受到高度关注。学校应改变对流动儿童的刻板印象,关注其积极品质,减少户籍因素对流动儿童入学机会的影响,提供更多的教育支持,改善流动儿童的校内人际关系环境。  相似文献   

4.
由于生活环境变化,流动儿童来到城市后面临突出的适应问题,他们在学习、心理健康、人际交往以及生活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适应困难。其适应状况如何,不仅受到自身个性特点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也与就读的学校性质有密切关系。要有效解决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问题,社会工作的干预非常必要,应当积极进行社会倡导,增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5.
学习适应是社会适应的重要方面。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存在着诸多困难,具体体现为冷淡的学习态度、低效的学习技术、不良的学习环境和堪忧的心身健康。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断层的知识基础、简陋的学习场所、单调的课余生活、繁重的家务负担、处于劣势的同伴比较和缺乏针对性的学校教育,让流动儿童的胜任、关系和自主等基本的需要得不到充分满足。要提高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需要学校及时填补流动儿童的知识断层,增强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提高流动儿童学习策略的训练;加强班风学风建设,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学习光荣的共识;家长要杜绝攀比习惯,不仅关心流动儿童的成绩,还要关心孩子的心情;流动儿童自身也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念以及找到高效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北京市4所打工子弟学校和3所接收流动儿童的公立混合学校的1146名流动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师生关系问卷、学业行为问卷考察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特点,并比较打工校与公立校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状况的差异.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在外化问题行为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师生关系、学业行为上的得分显著低于女生.(2)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存在年级与学校类型的交互作用.(3)聚类分析发现,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分为三种类型:和谐型、一般型、高危型,分别占27.9%、48.1%、24.0%.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类型校际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7.
选取广州市1200名流动儿童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广州市流动儿童的社会适应性总体处于良好发展水平,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适应问题与障碍。目前存在的城乡二元制度是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问题的根本性原因,促进城市流动儿童社会适应性发展应从两方面努力,当前尤其需要国家、政府以及流动儿童家庭、学校与社会等多方面协同参与,从制度、文化层面形成流动儿童社会适应与融合的良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为了深入了解跨区域流动的儿童在学校适应的情况,对湖南省X市两所小学的14名流动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及访谈。在教育社会学的理论支持下,对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因为区域文化的差异,导致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心理情绪适应以及行为适应上存在困难。跨区域流动儿童在学习上积极性不高,存在明显脱节现象;跨区域流动儿童同伴关系不稳定,师生关系不和谐;跨区域流动儿童情绪未完全适应;跨区域流动儿童行为适应存在偏差。  相似文献   

9.
采用中小学生学校适应不良图式问卷和中学生学习拖延问卷,对394名城市流动儿童进行测查,发现:流动儿童在自我放纵性图式上存在性别差异;流动儿童的不信任感和自我放纵性图式、学业拖延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学业拖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无助感、自我放纵性、不信任感、自我放弃感等图式对学业拖延有极其显著的正向预测力。这些表明,高年级学生的不良图式与学业拖延相对而言比较严重,且流动儿童学校适应不良图式与其学业拖延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10.
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与人口流动的影响,城市初中学校课堂里的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现象。通过进入F学校初一某班课堂观察,并与班主任和5位流动儿童访谈后发现:流动儿童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存在语言习惯差异,比较容易产生学业焦虑与身份焦虑,课堂交往范围相对有限以及交往对象同质化等问题。面对这些差异化现象,教师应重视课堂环境的多元化创设,重视流动儿童的身份建构并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提升课堂交往能力,以保证流动儿童顺利适应新的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2.
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探讨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及其对流动儿童校园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与教师间的师生关系良好,但存在性别和就读年级的差异.师生关系影响流动儿童的教学活动参与、学习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教师转变态度接纳流动儿童、转变角色构建朋友型师生关系、关注初中后教育需求建立稳固型师生关系都是融合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微观过程观察城市中公办和民办学校里流动儿童对性别角色的学习,发现公办和民办小学两种场景下儿童习得性别角色观念和性别角色气质不同;当流动儿童从民办学校场景转换到公办学校时,流动儿童所习得的前一种气质出现了不适应,并被认为是"心理疾病"的学生.  相似文献   

14.
城市流动儿童的数量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务工人员涌入昆山而剧增。城市流动儿童来到新城市学习时,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以及他们所处的独特生活环境使得对他们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因此对城市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调查研究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后发现:城市流动儿童和城市本地儿童在学校适上呈显著差异,城市本地儿童的学校适应得分显著高于城市流动儿童。  相似文献   

15.
学校适应的情况是流动儿童在城市中教育融入情况的重要体现。影响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学校环境因素有师生关系、学校氛围、课堂环境等。其中师生关系是流动儿童学校生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关系。本文阐述了师生关系对流动儿童学校适应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学习适应性量表》( AAT)对合肥市两所小学3-6年级280名流动儿童进行学习适应性调查研究。调查结果显示:合肥市小学流动儿童的学习适应性总体水平与全国常模相比有较大差异,且学习适应性问题有随年级升高而升高的发展趋势;家庭环境、独立性、心身健康、学校环境等因素对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影响较大;流动儿童学习适应性的发展存在一定程度的性别差异,女生的学习适应性整体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发展需要,每年有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多种问题显现出来,子女的生活、教育问题最为迫切,这其中,幼儿的语言发展及培养问题是重中之重。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中的子女语言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加之父母平时对幼儿缺少必要及时的教育,使外来流动家庭的幼儿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外来流动儿童在就学过程中由于其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语言特征,与学校教学中要求的语言存在一定的差异,致使其在生活学习中存在较多问题,教师要关注每一位幼儿,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讨摸索发展幼儿语言的科学策略,使外来流动儿童语言问题得以纠正。  相似文献   

18.
心理韧性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研究以心理韧性和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影响进行探讨。结果发现,过程性因素即到京时间、转学次数和结果性因素即学校类型对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有显著影响。到京6年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和积极认知方面显著高于到京6年以下的流动儿童。公办学校、未转学、家庭收入2000元以上的流动儿童在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这五个方面均高于打工子弟学校、转过学、家庭收入2000以下的流动儿童。尽管流动儿童不利的过程性、结果性、其他因素对其心理韧性、城市适应有不良影响,但在同样处境不利的情况下,流动儿童的心理韧性对其城市适应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随着城市化发展,流动儿童数量急剧上升,其适应问题得到社会广泛关注。如何改善流动儿童班级适应现状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而社会支持视角为解决此问题开拓了新的思路。在梳理大量文献资料基础上,从政府支持和家庭支持和学校支持三个维度提出应对策略,以期改善流动儿童适应不良现状。  相似文献   

20.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803名城市流动儿童和837名城市儿童的被忽视和学校适应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城市流动儿童的安全忽视、躯体忽视显著地高于城市儿童,总体更易被忽视;除交流忽视外,男生被忽视及其维度均大于女生,情感忽视存在明显的学校性质差异,被忽视及其各维度存在父母文化差异;城市流动儿童的被忽视与学校适应及各维度间都存在较为显著的负相关,情感忽视、安全忽视和躯体忽视对学校适应有非常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