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基于文化自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育人共同体,系统开展儿童青少年生命哲学教育,是新时代立德树人的重要命题。本研究通过近9年的实践探索,认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医文化指导下进行饮食、起居、网络应用、情志、运动和学习一体化德育实践,能够有效调动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潜能和生命自觉意识,让儿童青少年从身体和精神上强起来,逐步进入生命的自觉状态。  相似文献   

2.
林婕  谢龙华 《文教资料》2009,(34):73-75
自尊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之一,自信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给儿童创造条件,让儿童学会正确自我评价,从而让儿童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得理解、尊重和自信,进而形成成长的动力。  相似文献   

3.
"隐性单亲"对儿童的主要危害:影响儿童性别认同和价值观形成、发展,阻碍儿童自信心形成、发展;阻滞学习进步和与异性儿童良好人际关系形成、发展。其主要形成原因是:社会变迁;学校考核制度弊端;家长教育观念发展滞后;课外生活内容单调。其主要解决途径是:家长教育观念发展;父亲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儿童的爱护;学校考核制度改进;家庭、学校生活调整;社会多种支持。  相似文献   

4.
<正>·主持人语·班级生活是儿童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班集体是儿童体验社会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其社会化发展、品德形成的重要途径。班级生活的道德性直接影响儿童德性的养成和发展。学校只有引领学生过有道德的班级生活,才能帮助学生成长为有道德  相似文献   

5.
1979年2月,留苏归来的银春铭老师创办了专门服务智障少年儿童的教育机构——上海市长宁区辅读学校。建校伊始,学校即确定了以智障儿童发展为本的办学思想,力求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经过30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形成"为了生活、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适应生活"的生活教育校本课程办学理念,构建了以教育与训练康复为一体的办学模式。学校努力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坚持从生活中提取适合中重度智障儿童实际需要的实用性内容,组织安  相似文献   

6.
赵源 《小学生》2013,(12):66-66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它的教学对象是刚刚进入校门,正处于童年阶段的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因而,品德与生活这门学科的教学要回归生活,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体验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文化自信关系到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和国运兴衰。习近平在多个场合深刻地阐释了文化自信的内涵、价值及其重要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自信思想。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与他在河北正定、福建、浙江、上海等地方的政治实践和文化探索密不可分,这条地域线清晰地勾勒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发展脉络。正定是习近平从政起步的地方,他在正定时期的文化探索与实践,开启了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萌芽阶段。在正定时期,习近平对正定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文物古迹的保护、文化经济的发展以及正定文化的传播,为习近平文化自信思想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地方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8.
学校空间建设应关注儿童的生命成长,将儿童置于空间的中心,以儿童生活、生长的物质空间和精神空间设置为原点,将学校、儿童、教育、课程、文化等诸多元素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时空,让儿童经历一段美好的学习光阴。在教育这一宏观系统的序列中,学校空间主题及其实践应成为当下教育关注的重要命题,对此话题研究与思考必将带来对儿童教育深度的理解,为新时代教育内涵的发展作出更多注脚。  相似文献   

9.
流动儿童(农民工随迁子女),在跟随父母远离家乡到经济发达地区居住、生活的融合过程中,尤其是在新的学校学习适应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对流动儿童存在问题的深度解读和归因分析,构建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落实流动儿童学校学习适应的干预策略和实践途径,可以帮助流动儿童实现主动发展、充分发展与最优发展。  相似文献   

10.
"校园非主流文化"已成为当代少年儿童的一种课余文化生活方式,成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第二课堂以及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它是当下儿童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下,"微时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学习方式和生存状态,它为学校发展增添新的气息的同时,也对儿童成长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探寻微时代背景下的"校园非主流文化"的形成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抑"和科学的"扬",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正面影响,遏制其消极影响,对建设校园主流文化,改善学校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文本感悟为原点,以教学手段为支点,以实践创造为沸点,在“共情、共振、共创”中培养儿童的文化自信,进而提升儿童的文化认同、自觉、自信,发展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2.
公民素养的养成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观照师生共同生活的公民素养养成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探索,创造并丰富了有意义的校园生活,让公民教育走进儿童的生活,走近儿童的天性,走进儿童的心,让儿童学会遵守社会公民的规则,成为阳光、自信、自我完善、行为得体的小公民。  相似文献   

13.
教育期望、社会资本与贫困地区教育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家庭、学校的社会文化资本对儿童教育参与程度以及学业成绩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儿童的教育期望、学业自信、学业努力和学校情感问题时他们学业成绩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这种影响并不亚于我们以往所研究的家庭社会、经济特征对儿童学业成就的影响;家庭、学校的社会和文化资本因素以及学校课堂环境时儿童的教育期望、学业自信、学业努力程度的提高和学校情感问题的解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分析影响学业成绩的因素时,不能单纯考虑儿童的家庭经济和人力资本特征。还要考虑与家庭、学校相关的一些社会文化资本因素。我们可以通过社会、文化资本以及学校环境的改善来提高贫困地区儿童的学业成就。从而达到发展贫困地区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的建设和积淀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新安小学以"新旅文化"为核心,通过丰富多元的课程实践,营造课程改革氛围,挖掘和传承"新旅文化",探索教育的本真,旨在让儿童过儿童的生活,使儿童得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以历史自觉与文化自信审视中国共产党领导学校文化建设的历程、成就与经验,能够为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提供助益。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学校文化建设经历了酝酿、奠基、生成、探索及内涵式发展五个时期,形成了多元文化格局,涌现了众多实践榜样,扩大了特色学校规模,取得了学校文化评估的新突破。这些成就既是我们坚定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重要依据,也是当代中国在学校文化建设上不断开拓新境界的坚实基础。在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要获得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完善保障制度、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这些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发挥历史主动精神,推动文化创新的力量源泉。历史和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才能够取得辉煌成就,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6.
童年的守望者是无锡师范附小百年教育历程的意象描绘。他们站在教育的悬崖边,深情地守护着自由奔跑的儿童,确保他们快乐成长。学校教育发展表现出足够的文化自信、深入的实践变革与准确的成长服务等鲜明特征,进而支撑起童年守望者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17.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街向东小学将"培养有传统文化根基的现代人"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将"好习惯好人生"作为校训,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更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与健康成长,把学校建成了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家园、学园和乐园,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有能力、人格全面、和谐发展的现代"立体人"。让活动净化心灵。学校积极开展"争做光荣升旗手"的活动,每周的升旗手从三到六年级学生中轮流竞选,虽然孩子们的动作还不是很熟练,但是稚嫩的脸上写满了自信和自豪。少先队大队部每学期开展"争星工  相似文献   

18.
对江苏省13602名9~18岁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发展状况进行调查,从年龄、学段、性别、生活满意度、家庭生活方式和城乡等6个维度探讨儿童的差异特征。结果显示,江苏省儿童自信心理品质整体发展较好,但在问题解决上自信水平较低;儿童自信心理的发展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男生较女生更为自信;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城乡区域影响着儿童的自信水平;生活在健全原生家庭中的儿童的自信心理品质发展水平明显优于其他家庭类型的儿童。  相似文献   

19.
浅谈在劳动课中如何提高学困生的劳动技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与统一要求教育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儿童的学习困难。运用个别化教育、情境教学、实践操作、生活运用等方法,能够提高学困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增强其自信和学习乐趣。  相似文献   

20.
徐妍  徐增玉 《江苏教育》2022,(71):21-23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传承民族“根脉”,继承学校文化“血脉”,紧握时代发展“动脉”,以儿童品格锤炼为目标,以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儿童道德学习新样态为取向,立足于德育、美育协同统一的实践逻辑,引导儿童过纯真、和谐、有秩序的道德生活,涵养有根基、有行动、有气质的新时代好少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