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维吾尔语和韩语谚语的人体词语比较研究 ,探讨“手”与“脚”在两个不同民族语言中使用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语言训练“三点式”湖北汉川县教研室王维洲1.训练知识的准确性。如课文《手》的第二部分,具体叙述了陈秉正的手与别人握手像钳子;在土里抓树皮、禾根像耙子──坚强有力。当引导学生概括“手”的特点时,学生说是“一把硬手”。很显然,用“一把硬手”来概括不准确,...  相似文献   

3.
自制“蹼脚”演示器湖北省钟祥市实验小学(431900)杨敏五年制小学《自然》第3册第5课《动物怎样在水中游泳》中,涉及到“为什么有蹼脚的动物适于游泳”的问题。课本中只是让学生把用手划水和用木板、塑料板划水这两种方法进行比较,说明蹼的作用。由于只凭感觉...  相似文献   

4.
翟明女 《语文知识》2006,(11):23-24
有不少人认为“足”与“脚”意思相同,区别仅在于古人用“足”,今人用“脚”。实际上.这两个字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5.
一、“人”是什么 ?“人”是什么 ?这一个古老而崭新的命题 ,斯芬克斯最为得意的一个谜语是 :“在早晨用四只脚走路 ,当中午用两只脚走路 ,晚间用三只脚走路 ,在一切生物中这是唯一的用不同数目的脚走路的生物。脚最多的时间 ,正是速度和力量最小的时候。”俄狄浦斯一字中底 ,谜底是“人”。因为人在生命的早晨还是孩子 ,用手脚爬行 ,到了迟暮老年 ,他柱着拐杖 ,作为三只脚。所谓得意 ,仅就谜语所包含的人的形体而言罢了 ,与我们探讨的命题究竟无大深意。但是 ,斯芬克斯之谜和写在太阳神阿波罗神殿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倒是补足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交流中存在着语言交流和非语言交流两种形式,由非语言来主导的交流占其中的65%左右。因为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各种语言在用"手"来表达感情和心理活动时是有所不同的。本文以"手"的表达为例来说明中日两国在身体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莫”是一个多性多义字。在古洛中用例最多,在语言学界分歧是大的要数作否定性天指代词的“莫”。“莫”作为否定性无措代词,指代的是被完全否定的整体。它可以特指被否定的齐有的人,也可以泛指包括人在内的被否定的所有的事物。随文意的不同,它可分别被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或“没有哪一个”,在句中只作主语。这是语言学界比较一致的看法。Q是.围绕着作主语的情况,不少学者观点不一,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莫”在有主语的句子中充当主语的同位语;另一种是,“莫”作主语时.它前面的名词作状语。笔者以为这两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止”字最初的字义是什么?“步”字的下部为什么不是“少”?你思考过吗?想知道答案吗?请看下面的图文。(语林)“止”是“趾”的本字,本义是“脚”的意思。甲骨文的字形像一只脚,但是脚趾已简化为三个,不再是图画而是成为文字符号了。两只脚(参见“止字条)各迈出一次,就叫一“步”。楷书“步字的下部是由小篆反写的“止”字演变来的,不是“少”。“止”和“步”@李乐毅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注重语法—逻辑的语言哲学思想,是与“在”(“有”或“是”)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语言观要求“在”为意义的根本条件,因此它在考察语言“说什么”之时,已经丧失了语言表达的可能性;而《老子》注重“意象”的语言哲学思想则是与“道”联系在一起,“道”的核心是“无”,这种语言观以“无”为意蕴,因此它考察的是语言“何以能说”,由此彰显出语言的张力。两种不同的语言现引发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10.
实验驱动:体育教师在公开观摩课或自己平时教学实践中会发现,学生在站立式起跑时常常选用“同手同脚”的方式,而且学生年龄越小,选用“同手同脚”起跑方式的比例越高.笔者通过百度搜索相关资料,网站上多是如何纠正“同手同脚”即“顺拐”跑的策略.本人拟通过一些实验数据,揭示“同手同脚”、“异侧手脚”在站立式起跑中的异同,以便于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遇到此问题知道如何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专利法中的专利仅指“发明专利”.因在专利法中专利的客体仅有“invention”,而在中国专利法中。专利的客体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仅用“invention”一词难以代表三种不同类型的专利,故而用“invention—creation”这个新的复合词来表示。“技术方案”在专利法实施细则中使用了“technicalsolutionrelating”的译法。“invention—creation”和“technicalsolutionrelating”这两个术语的译法从词源追踪分析和探讨.在不违背两种语言背景与文化传真的前提下,在英译中保留汉语的指称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苏式传》记叙苏式“自刺”后被抢救,其中有“蹈其背以出血”一句,许多注释本将句中关键的一个词“蹈”释为“用手轻轻拍打”,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而教材将“蹈”作“踩”字讲,虽改手为脚了,但是不贴切。笔者认为卫律叫来和医生是用“踩法”抢救苏式的。“踩法(又名脚踩法、踩跷法等)是一种用脚推拿的方法。它根据人体经络穴位在全身的分布,以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维吾尔语和韩语谚语的人体词语比较研究,探讨“手”与“脚”在两个不同民族语言中使用的特点及其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各种语言都不乏用动物来设喻,英语和汉语也是如此。在汉语中以“狗”来设喻的成语很多。在英语中,据L. P. Smith在Words ahd Idioms一书中指出,含动物形象的成语以“dog”数量最大。但是由于汉语和英语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民族语言,因此“dog”一词的用法在这两种语言中也体现了两种不同的民族习惯。对于中国人来讲,狗是卑贱的动物,用狗来指人就是骂人的。如清朝时,纪晓岚的官职为“侍郎”。  相似文献   

15.
复句教学是语言教学的重头戏。引入“泛化”和“分化”这两种学习理论来指导多重复旬教学,对于增强学生的语感和语言意识,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提高分析文章结构思路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6.
柳碧华 《教师博览》2004,(11):43-43
据说.海明威是站着写作的,“而且用一只脚站着”。他自己说:“采取这种姿势.使我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迫使自己尽可能简短地表达思想。”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又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活动,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通与融合。明确事物之间的异同,则是走向沟通和融合的关键。中国的“龙”与西方人眼中的“龙”蕴藏着不同的文化底蕴。让西方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特色文化词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可起到缩减中西方文化差异,避免文化冲突的作用,使中西文化最终达到真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一)随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作为交际工具的外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显得更加突出.它不仅引起了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也迫使我们从事基础教育的外语教师,不能不对如何提高学生外语能力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实践.许对这一问题,历来在中学外语教学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相互对立的提法.传统的看法是通过语言知识的传授准就是语音、语法、词汇知识的传授),来培养语言“听说读写”的能力.而比较新的、现代的看法,却主张通过语言能力的培养,来学到必需的语言知识.莫衷一是,也令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者感到困惑,…  相似文献   

19.
近日,笔者在教学高语第五册《百年孤独》时,对文中的成语“胼手胝足”的注音颇觉困惑。该书122页对“胼手胝足”的注音是:胼(pian)手胝(di)足,意思是手和脚都磨出了老茧,形容极其辛苦。我认为此处的“胝”应读为“zhi”,  相似文献   

20.
语言哲学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英美派语言观主要表现在切断了“存在”与“语言”的关系,否认或悬置形而上学本体问题。欧陆派语言观主要侧重对“前谓述真理”的关注。笔者认为这种语言转向并不是一种突发性事件,早在古希腊两大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那里就可见两种语言观的端倪.笔者希望通过对英美和欧陆两种不同的语言观的对比来重新审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