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德育目标是整个中专德育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是德育活动的内在动因,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工作的首要因素。对德育目标的理解将影响着对德育内容、方法、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 中专德育目标比较重视方向性,强调学生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当然是必要的,但这样一个统一的目标缺乏层次性,目标过高,未能靠近受教育者的德育基础,未能考虑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在具体实行过程中就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假、大、空”…  相似文献   

2.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德育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如何做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德育工作者有必要在这个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重新审视传统的以“灌输”方法为主的德育模式,坚持将学生作为德育主体,丰富德育方法,重视德育实践,构建主体性的德育模式,实现德育育人目标。  相似文献   

4.
宋明理学的总结者王夫之极为重视道德教育,他的道德教育思想集中地体现为“正志为本”的德育目标、“因人而进”的德育原则、“立教有序”的德育方法和“学思相资”的德育途径等.王夫之的德育思想虽然打上了封建伦理道德的烙印,但他关于德育目标、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问题的论述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育仍然有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店楚简蕴涵丰富的德育思想,涉及“忠信”“孝悌”“尚贤”等德育内容,彰显出“德育为先”“以人为本”“寓教于乐”“以身作则”“慎言力行”等德育特色。学习借鉴郭店楚简中的德育思想,并将其运用到新时代德育实践,有利于创新德育内容、优化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实效,促进德育工作的完善与发展,对于培育良好社会风尚、打造新时代教师队伍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论述我国“德育过程”研究的缘起,以及这种研究何以陷入误区,并通过对德育问题的历史的比较的研究,揭示了我国如今普遍存在的宽泛的“德育目标”与狭窄的“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者群体”之问的反差现象。  相似文献   

7.
一、追求德育目标的基础化,避免伪崇高化:“顶天”与“立地”教育相辅相成 当前德育困境重重,归根结底还是当前的德育无论是德育目标,还是德育形式、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等,缺乏针对性,不是为学生量身定做,因而没有落地生根。德育要从“天上”降到“人间”。如果说“人”是由简单的“撇”和“捺”组成的,不妨也可以说“人”就是由“顶天”的一“撇”和“立地”的一“捺”组成的,忽视哪一个,“人”都不能成其为“人”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的发展为高校德育带来了诸多桃战,实现德育理念的视角转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高校德育的目标转换--从“天上”回到“人间”。这并非放弃“天上”的德育理想,而是要在完成低层次德育目标的基础上逐步向高层次的目标前进。要优化教育内容的序列,注意德育目标的渐进性,使德育更加贴近实际,贴进生活,贴进学生。二、高校德育方法的转换--从“灌输”走向“对话”。传统的德育往往将学生作为“美德之袋”进行德育的注入,这种方法依靠权力和权威,居高临下,不允许学生选择和怀疑,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市场经济的发展呼唤平等与对…  相似文献   

9.
"德育目标"引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把“德育目标”作为考察对象 ,从成文的德育目标与不一定成文的隐性的德育目标之别 ,着眼于德育必要性的德育取向与着眼于德育可能性的德育取向之别和古今德育之别等角度 ,揭示中西德育价值取向的差异和中国长期存在“德育目标过高”现象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10.
“主体—发展性”德育是班华先生提出的重要理论,代表了班华先生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德育发展和走向的清晰定位,以及对德育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准确剖析。“主体—发展性”德育理论主要表现为:人化、对话、解放和融合的基本理念;定位于培养学生完整的思想品德结构,注重创造性、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目标观;涵盖激励教育、个性教育、终身道德学习及心育和德育一体化契合的多样化教育原则;涉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德育与心育结合、规范与能力结合、说理与践行结合、显性与隐性结合的德育方法体系。“主体—发展性”德育的实践探索主要表现为:对班级与班主任专业化的现实关注、“学会关心”德育模式的实践、德育教材的编写和“心理—道德教育”的本土化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1.
学校德育目标的分层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德育目标的提法笼统而缺乏指导性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德育目标的认识不到位有着较大关系,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文章运用哲学和逻辑的方法,按照不同划分的标准从四个方面对德育目标进行了分层研究,力求使德育目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增强其对德育实践的导向功能。  相似文献   

12.
白丽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1):80-82
目前中职学校德育效果不理想,有必要进行反思并确立新的道德教育哲学取向:道德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有精神追求和懂得生活意义的人;对生活意义的求索要建立在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德育过程中;生活德育是道德价值引导和道德自主建构相统一的源泉;生活德育的重要方法是为学生寻找生活的榜样;提升学校德育的基础是德育教师、学校及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3.
德育实质上是一种人文教化。德育具有人文精神的内蕴,人文精神又可通过德育加以传导。德育的人文精神与人的个性发展有着必然联系。本文全面分析影响高职德育的各种主客观因素,从人文教育的视角出发,寻求人文教育与高职德育的契合点,努力探索建设高职人文德育工作长效机制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德育内容理想化、政治化,目标要求过高,内容过于陈旧且缺乏时代精神;德育过程简单化,实施手段强制化,评价标准僵硬化;社会环境与高校德育之间的矛盾等,是目前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限制的主要因素。改革、充实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内容;改善、更新高校德育手段;提高教育者自身素养,是增强高校德育过程实效性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阐述民族精神科学内涵的基础上,指出社会的道德滑坡、高校德育实效性低的现实,并指出应从树立大德育观念、加强道德课程建设、努力构建高校的德育课程新体系等方面来着力培育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6.
高职教育能力本位框架下德育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理论,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依据。分析能力本位的框架结构及内涵,针对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德育教育,应遵循理性化、人本化、开放性及层次性等原则,进行高职院校德育教育改革,并采用目标德育法、系统德育法、渗透德育法及实践德育法等具体方法,在能力本位的理念下,形成符合时代特征的道德素养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程具有践行性特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为海南中小学德育课程建设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要求。海南基础教育阶段的德育课程建设可以借鉴日本中小学的体验教育模式,将德育与体验联系起来,重视道德体验的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创造能力、劳动观念和集体协作精神,发展学生个性,充实学生的内心世界,体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回归生活"的理念。  相似文献   

18.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德育的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可以从起源、理论基础、特征、教育者队伍、学生观、目标、原则、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来论述;其联系则可以从内容、形式、方法、效果等方面来论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两者应保持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相互替代。强调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重“以心育德”争“以德育心”,可以提高新时期我国学校德育争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德育思想及其实践原则与方法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闪光点之一。其德育思想体现为培养公民精神,形成道德信息。其实践原则与方法在于重视早期教育,营造德育环境,关心亲人,以普通劳动者为榜样,教育别人与自我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传统文化是大学德育中的重要内容。继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对于民族精神的发展、个体精神安顿和道德人格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德育要想获得教育实效,必须遵循“人性化德育”的教育理念,创设师生共同学习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课堂上“活起来”,使优良的道德传统内化为学生个人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完善学生的人格和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