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要使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创新,需要引导和培养。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树立“我要写”的意识,改变不愿作文的被动心理,这样才能写出新意来。  相似文献   

2.
作文属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写出有个性、有新意、有特点的作文非常重要,为此,在作文训练时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重要一环。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写作创新作文必然要求他具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是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的。通过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4.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中学语文教学是素质教育中重要一环。而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写作创新作文必然要求他具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思维是不可能写出有新意的作文的。通过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同样学习了教材,同样学习了课文的字、词、句、章,但他们写出来的作文却很不一样。有的作文内容平淡无味,毫无新意,甚至照搬课文内容,而有的学生则能在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产生丰富的联想,在作文中表现出创新精神。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作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学生的作文常常是千人一面,没有新意.怎样才能打破当前作文教学的这种现象?笔者认为,作文教学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7.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写作者的一种宝贵品质,也是作文写出新意、深意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学作文教学,当以素质教育为本,针对中学生作文实际,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着重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其创造素质,写作创新文章,以催发其创新精神,成为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8.
正学生作文是一种融语言文字和逻辑思维为一体的创造性活动。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好,除了要让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外,还要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新精神。那么,要培养学生习作的创新思维,就要求教师必须革新作文教学模式,弘扬创新精神,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一、培养兴趣,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课程标准》在对低、中、高年段的作文阶段目标要求中,分别强调了乐于写、自由写和学会写,从中可见其特别强调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强调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内部动机,培养学生对习作的兴趣和自信心。  相似文献   

9.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在创新作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通过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一、打破陈规,引发逆向思维“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贺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为续,众人…  相似文献   

10.
21世纪我国强调了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素质教育的最终体现是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因此,初中作文教学,当以素质教育为本,针对初中学生作文实际.着重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创造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学生的创造力表现在作文中 ,应是“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这就需要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大胆创新 ,有目的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使他们写出新颖、独创、变通、富有新意的文章。教师应充分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启发、引导他们积极尝试多向思维 ,在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写出不同寻常的作文。这里 ,介绍一些非常有效的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作文教学方法。多种角度地构思表达●多角度地把握对象。学生在以小见大的前提下 ,多角度地进行构思 ,从不同角度表达主题。比如写《秋天的田野》 ,可按方位顺序 ,由远及近地展示丰收在…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 ,需要我们培养和造就大批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具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因此 ,初中作文教学 ,当以素质教育为本 ,针对初中学生作文实际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着重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提高其创造素质 ,写作创新文章 ,以催发其创新精神 ,成为创新人才。一、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课上 ,常听到一些学生长吁短叹 ,他们抱怨自己没有写作才能 ,写不出好作文。一些学生把作文当成苦差事 ,更体会不到作文中的乐趣。有的学生对作文根本没有兴趣。作文本身是一种创造性活动 ,学生如果没有兴趣 ,就成…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作文一般都能够做到中心明确,文理清晰,结构完整,但摆脱不了常规的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毛病,应试作文,千篇一律,嚼之无味,更是应试教育的负效应。学生作文水平要获取长足进步,就应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写出富有新意的上乘佳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雷新生 《初中生》2007,(1):24-27
"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应当刻意创新,唯有出新意,才能抢人眼球,新人耳目.创新作文强调新思维、新体验、新表达,作文形式上的创新是新表达的重要方面,它是展示自己写作个性、显示思维能力、表现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作文属于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写出有个性、有新意、有特点的作文非常重要,为此,在作文训练时要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一、归纳式思维训练归纳就是从个别到一般,从许多同类的具体事物中经过分析抓住主要的东西,概括出一般原则和规律的思维方法。要引导学生从各种混杂的事物中归纳总结出一个要点主题。  相似文献   

16.
个性化作文,就是学生能自主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在作文中能展示自己的个性与风采。个性化的习作必然有创新的火花,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燃。其中,教师的点拨指导是关键。一、激活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陆游曾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因此,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思维是需要训练的,增强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作文训练的核心。在作文训练设计中,教师应把如何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放在设计的首位。这种设计应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要注重启发思路,传授方法,并以此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平时的…  相似文献   

17.
新语文课标强调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据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创新。从“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开展以来,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18.
一、提高语文素质,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训练是作文教学的核心,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同时,尤其要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1.要鼓励学生在思想内容上进行创新思维。学生作文是他们认识水平的物化形态,大多数学生作文缺乏新意,尤其表现在内容上。如写教师就一定要带病工作、深夜补课“,春蚕”“、蜡烛”成了教师的代名词;写学生就一定是乐于助人、劳动积极。内容消极,缺乏独立人格。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内容的逆向或多向思维的指导,保持独特的价值观、审美观。2.启发学生触发联想,培养思维的变通性。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他的著作《…  相似文献   

19.
新语文课标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创新思维是创新实践的前提和先导,因此,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作文教学占了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同样要培养学生创新作文能力,因此,必须对学生进行创新作文教学。在创新作文教学中,笔者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着重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侧向思维能力和多向思维能力,旨在通过创新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写出立意“深、新、活”的好作文。  相似文献   

20.
高群英 《考试周刊》2011,(82):73-74
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要想使学生在写作上克服畏难情绪,改掉立意缺乏新意的毛病,就要注意学生作文兴趣、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作文教学中巧设启发点,利用生活和课文素材,创设适当情境,启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情感和欲望;以阅读和体验为契机,启发学生感受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巧用课文素材拓展学生的想象和思维,启发学生写作的灵性和创造性,是培养作文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