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公元200年,在群雄割据的三国初期,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刘焉、马(腾)韩(遂)、张鲁等均称霸一方。其中,袁绍、曹操是两支劲敌。袁绍雄踞北方军事力量最强,号称"带甲百万",而曹操已将天子汉献帝刘协迎奉到了许都,完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目的。于是,袁曹之争不可避免。官渡之战就是记载这两大军事集团胜衰的经典战役,并以强大的袁败弱小的曹胜而告终。本文通过战争背景、战前准备、战役过程及其结果等几个方面的比较与论述,进一步阐明了曹必胜、袁必败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2.
不要想当然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攻下邺城。曹丕在袁绍家中看见袁绍的儿媳十分貌美,欲娶为妻。其父曹操遂其愿。孔融对此不满,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信中说:"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不明其义,问孔融事出何典。孔融回答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后人便用"想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教材是这样分析袁绍失败的原因的:曹操在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经济上,采取了恢复农业生产,减轻农民负担的一些措施。所以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能打败袁绍。"但我更倾向于"性格决定命运"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场战争。曹操在这次战争中以少量的兵力战胜了袁绍的数十万大军,为其后占据北方、发展势力打下了基础。而考其"以少胜多"的原因,乃在于曹操的善于用人和袁绍的不善用人,说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省中牟县城东北五里靠近官渡水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叫官渡桥村。这里就是一千七百多年前,袁曹官渡之战的古战场遗址。据传现在官渡村的附近还留有当年曹操存放粮草的“草场”和袁绍屯兵的“袁绍岗”。不消说,这些古迹也是由这次战争而得名的。公元200年(汉献帝建安五年)二月,袁绍任命沮(jū居)授为监军,统领十万大军,准备渡河南进,直捣许昌。袁绍把大军集结在黄河北岸的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先派大将颜良进攻白马(今河南滑县),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亲自率兵从官渡北上,解救白马之围。他采纳随军谋士苟攸声东击西的作战方案,引兵先到延津(今河南延津北),伪装要渡河进攻袁绍的后方,使袁绍分兵应战;然后再以轻骑部队回袭白马,以攻其不备。袁绍果然中计。曹操急率轻骑兵,以张辽、关羽为  相似文献   

6.
发生在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一向被史家称之为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交战双方,一方是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袁绍:汝南袁氏一族,自袁安以下,四世五人位居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并且袁绍当时已拥有冀、幽、并、青四州之地;而另一方则是阉竖之后的曹操:他机警过人,应变无方,能断大事,并且已据有豫、兖两州之地,取得了“奉天子以令不臣”的地位.就交战双方力量对比来看,《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认为,曹操以“兵不满万,伤者十二三”,以“至弱当至强”(袁众十余万).对于这种说法早就有人提出过怀疑.笔者通过读史,对此也有不少疑点,现将曹操同袁绍当时的军事力量作具体分析,以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7.
时宗峰 《辽宁教育》2013,(7X):85-85
<正>历史上,许劭称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我认为,曹操的用人之道对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有借鉴意义。一、宽以待人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绍的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的下属与袁绍私通,图谋反叛的信。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曹操却拒绝了这个意见,并且说:"当绍之强旅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之一炬,不再追问。曹操这样做无非是为了稳定军心,这一点同  相似文献   

8.
袁绍,字本初,汝南南阳人,自高祖父袁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或称四世五公,势倾天下。袁绍幼年为郎,弱冠后为濮阳长。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初置西园八校尉时,袁绍为中军校尉(一说为佐军校尉)。少帝刘辩即位后,外戚大将军何进掌权,袁绍晋升为侍御史、虎贲中郎将、司隶校尉。袁绍有“姿貌威容,爱士养名”。对于投靠他的士人能倾心折节,因此,有许多士人“争赴其庭,士无贵贱,与之抗礼,辎軿柴毂,填接街陌”。何进被杀后,董卓之乱发生,袁绍被迫逃出京城洛阳,在渤海起兵讨卓,被推为关东联军的盟主,在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颇有意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品读再三,悟出一个道理:多练人谋天下雄。  相似文献   

10.
官渡之战     
秋雯 《小朋友》2004,(1):2004
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袁绍决心消灭他。袁绍集中了十万精兵,向许都进发。曹操的部下听说了,都十分害怕。曹操却根本不把他放在心上,说:“我知道袁绍这个人,他志向高大,却外强中干。”果然,袁绍的人马还没到官渡,就被曹操用计打败了两次,损失了两员大将。袁绍吃了大亏,但并不甘心失败。于是,袁绍和曹军又在官渡发生了激战。曹操败退,回到军营坚守。袁绍就在曹营外垒起土山,筑起高台,在高台上向曹营射箭。曹操就造出霹雳车,把十几斤重的石头射向袁军,把高台砸烂。袁绍又挖地道通向曹营,曹操让士兵在营前挖一条又长又深的水渠,阻断地道出口。双…  相似文献   

11.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攻下邺城.曹丕在袁绍家中看见袁绍的儿媳十分貌美,欲娶为妻.其父曹操遂其愿.孔融对此不满,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  相似文献   

12.
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攻下邺城.曹丕在袁绍家中看见袁绍的儿媳十分貌美,欲娶为妻.其父曹操遂其愿.孔融对此不满,便写了一封信给曹操.……  相似文献   

13.
<正>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全国卷II的实用类文本阅读将一篇写戴安澜将军的传记作品命名为"将军赋采薇",该命名来源于毛泽东在1942年所作《五律·海鸥将军千古》(又作《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中的"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唐代王绩《野望》中有"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史记·伯夷列传》有"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诗经·小雅·采薇》更是以"采薇"为篇名,那么,"采薇"具有怎样的含义呢?  相似文献   

14.
曹操(155—220)《步出更门行》是乐府诗的一个旧名,又名《陇西行》,属乐府《相合歌·瑟调曲》,写于建安十二年(207),是行军途中触景生情、慷慨抒怀的作品.全诗前有“艳”辞,散文形式,是乐曲的前奏,通称引子、序曲,以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相当于章),可以看作相对独立的四首四言诗.本文介绍首尾两首.有必要先说说它的背景.建安十年(205),曹操消灭了袁绍(?—202)之子袁谭,袁绍另二子袁尚、袁熙逃奔到辽西乌桓.乌桓,也作乌丸,是北方少数民族东胡的一支,当时还处于奴隶制社会.在袁绍未破时,由于袁绍对乌桓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乌桓的奴隶主曾“承(乘)天下乱,破幽州,略(掠)有汉民合十余万户”,把中原人民掠去做奴隶,给人民带  相似文献   

15.
<正>《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有一段话颇有意味:"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品读再三,悟出一个道理:多练人谋天下雄。"练人谋"者,依古人之言,需"抱五德之美,握二柄之要"。五德者,智、信、仁、勇、严;二柄者,赏与罚。五德之美,美在光照天下;二柄之要,要在法如山大。多练人谋,说到底,就是要多多坚持德为先、法为山。这对领导干部为政处世不无启发。  相似文献   

16.
《强项令》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课本对"强项令"的注释为":硬脖子县令,指董宣。强,硬。项,脖子。"据此",强项"就应该理解为"硬脖子"。课文并没有给"强"注音,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读成"qiáng",有的老师就读成"jiàng",甚至同一学校同一年级的教师也有两读的情况。从教辅资料来看,有的也像课文一样,没有注音,这种情况应该理解为读常读音,如《王后雄学案·教材完全解读·七年级(下)》(中国青年出版社);有的则直接注音为"jiàng",如原建平主编的《文言文  相似文献   

17.
学会宽容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以7万的兵力,击败袁绍大军70万,在获得的战利品中发现了一束信札,竟全是战前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暗通袁绍的书信。怎么办?有人建议:“可以逐一点对姓名,予以砍头。”曹操笑了笑说:“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我尚不能自保,他们这样做也在情理之中,何必去深究呢?”遂命手下人把这些书信全部烧掉,还下令以后不再谈论这件事。官渡之战,曹操能够击败袁绍的因素有很多,但曹操的宽容大度又何尝不是重要的一点呢?在得胜的情况下,曹操焚书,对文臣武将的过错既往不咎,更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曹操的博大胸怀。试想那些与袁绍暗通书信的人怎…  相似文献   

18.
官渡之战是关系袁曹双方决定胜负的一场大战,在这场战争中袁绍兵多势众,是进攻的一方;曹操兵少势弱,是防御的一方。战争的结果,曹操成为胜利者,奠定了他统一北方的基础,袁绍是失败者,导致了袁氏集团走向崩溃。现将这场战争的前后经过叙述如下。一、双方之战略建安四年(199年)春天,袁绍灭了幽州的公孙瓒之后,据有冀、青、幽、并四州之地,占地最广,有众数十万,“骄心转盛”。袁绍企图借消灭公孙瓒的余威乘机消灭曹操,统一中原,建霸王之业。于是他挑选精兵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消灭曹操。  相似文献   

19.
人类首次进行"人体导电"实验的,是美洲一位叫做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印刷工人.1752年,他在菲列得尔尝试"风筝捉雷",用风筝(亦名"电鸢")从空中引来"上帝之火",并且使莱顿瓶充电.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在每篇课文后安排的"思考·练习",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意图,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思考·练习"的内容,弄清每一道题的训练意图;在讲读课文过程中有机渗透"思考·练习"的要求,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内容;课后要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思考·练习",巩固语言文字训练的成果。下面,我以第七册教材为例,就用好"思考·练习",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谈几点粗浅的体会。一、突出读写训练重点该册教材第四单元的读写训练重点是"留心周围的事物"。这一单元的讲读课文《高大的皂荚树》的"思考·练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