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2 毫秒
1.
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必然导致教育创新。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2.
皮亚雷 《成才之路》2010,(14):10-10
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的理念决定了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中与时代脱节的固有定位,必须要具备创新性。创新型教师的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改变,从师生关系、自我教育概念、教师本身的创新性、专业技能的创新性都需要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3.
蒋文 《海外英语》2011,(1):107-108
由于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快速,学生学习的性质已经不再是传统的接受性,而发展成为创造性。因此以培养实用性的应用人才为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其大学英语教学也应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单纯灌输式的模式,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开发创新性思维为核心、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性学习。  相似文献   

4.
创新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创新教育的理念决定了教师要摒弃传统教育中与时代脱节的固有定位,必须要具备创新性.创新型教师的能力包含多方面的内容,根据社会发展的改变,师生关系、自我教育概念、教师本身的创新性、专业技能的创新性都需要有新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一、创新教育的含义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文安认为:“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简言之,创新教育是旨在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而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张志勇则认为:“创新教育是由接受教育发展而采的,以继承为基础,发展为目的,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创新型教育较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而言,有其明显的主体性、全面性、创新性特点。创新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高等学校以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为主要内容,是以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7.
教育创新是创新教育的条件和保障,我校坚持以创新品格培养为核心,以创新思路的激发为实施手段,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基本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为主要特征,通过实施创新性的学校管理,营造创新性的学校环境,建立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实现教学的创新发展,确保办学质量持续高位走强.  相似文献   

8.
有关研究表明,一个人在12~18岁是创新性意识、创新性精神和创新性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换言之,中学阶段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最佳时期。笔者认为历史学科的创新性教育,首先要解决对学生进行创新性教育的定位问题,也就是什么样的初中历史学科教育教学才是创新性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性教育应该达到一个  相似文献   

9.
伴随创客教育的逐步推广,为传统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了有力契机,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社会所需求的创新性人才,已然转变成高校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文章通过阐述创客教育的内涵特征,分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革新面临的主要困境,旨在为如何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健康发展研究适用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伴随着对国民缺乏创造力的深刻反思,我国教育理论界提出了创新教育。随之涌现出了一系列有关的新概念、新命题,如新概念有:创新教育、教育创新、教学过程的创新性、教育管理的创新性、教育系统的创新性、创新性活动等;新命题有:教育的创新性是教育的本质属性、人的创新能力培育规  相似文献   

11.
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人能力的高低不再取决于他阅读书籍的多少,而取决于他创新能力的高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新教育也就成为各大高校普遍追求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的目的很简单,通过素质教育,来不断提高受教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培养受教学生的创新精神。然而在面对当前将素质教育当成应试教育教学的情况,创新教育也就成了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幻想。然而,创新教育并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在不少高职院校通过对自身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从而逐渐将原本僵化地应试教育转变为创新教育。本文从正在基于创新教育理念下进行改革的高职院校的状况出发,总结了其在教学管理上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当前煤矿机械的发展与国内素质教育改革要求大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解决挡手的实际问题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而对于煤炭产业来说,技术创新是产业保持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创新已成为奔腾全球的滚滚潮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核心,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3.
军事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应突出理论应用、军事实践和岗位特色。当前我国军事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存在战学研结合不紧密、个性化教育不足、学员实践能力欠缺等问题,提高军事工程教育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加大开放办学的力度、建立刚柔相济的教学管理机制、创建多层次的学员创新实践平台。  相似文献   

1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高校的育人目标。但当代大学生还存在着心理素质不高、法制观念淡薄、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种种问题,所以,应该通过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法制素质和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师资教育杂志》2012,38(5):507-523
The Chinese Government has conducted a series of top-down reforms of teacher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several decades. The reforms have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stable teacher education system, regulated teacher education programmes and curricula, and provided opportunities for in-service teachers to be trained and to upgrade their educational credentials. Teac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been upgraded, merged and made comprehensive, and they have initiated some innovative approaches. However, the teacher education process has not changed considerably, and most problems have not been solved. These problems have influenced the quality of teacher education.  相似文献   

16.
孙延洲 《培训与研究》2009,26(10):100-103
素质教育是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集中智慧为解决教育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所提出的教育理论,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保证素质教育顺利实施,10余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素质教育的文件,给予素质教育政策上的保障,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创新精神,是一种旨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全新教育模式。由于体系尚未健全等原因,大学生素质拓展项目还存在问题与不足,这就大大限制了素质拓展活动的开展。本文在介绍高校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现状的同时,分析了当前素质拓展项目的优势和缺点,并提出了相关的改进设想。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简称高教自考)创办以来,迅猛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与其迅猛发展相伴相随,高教自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完善之处也逐渐显现出来。解决问题,改进与完善高教自考,必须做到:转变观念,实现高教自考的机制创新;在高教自考教育过程中实施职业能力教育;发挥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途径的特点与优势;完善其各项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素质。  相似文献   

19.
从素质教育和金工实习的特点出发,就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树立创新意识为目标,对金工实习改革进行了实践与探索,使受教育个性和谐发展,并将提高素质与培养创新意识渗透在整个金工实习中。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进入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新突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等等。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坚持俦发展教育;对教育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把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推进健全对外开放机制,形成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