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的画论者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骨法用笔”的方式,概括了中国绘画的普遍规律,是中国绘画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石,历代的画家们受到谢赫“骨法用笔”的理论影响,在各自的绘画作品中展现自己时代的审美意识和个人情感.在现代,“骨法用笔”继承了传统的笔触技巧,又融合了西方特有的光影艺术和线条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2.
简单回顾了中国画的历史,着重介绍了谢赫所归纳的美术创作的“六法”,即“应物象形”、“传移摹写”、“随类赋彩”、“骨法用笔”、“经营位置”、“气韵生动”,给中国画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5,(65):183-184
南北朝时期,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摹写",系统地总结了绘画创作的规律,成为整个中国画审美和批评的标准。本文把谢赫的"六法"应用到中职美术教学中,以提高中职美术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4.
中国画的构成以线条为主,以雄辩的线条传达各种不同的情感。中国画的线,具有特殊的品格和丰富的内涵。以线为主,讲究笔法,生死刚正谓之骨,这就是对中国画中线的内涵的要求。“骨法用笔”“、气韵生动”。在谢赫看来,用笔与表达人物的形神是相统一的,用笔是达到写形传神的基本手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六法之论。六法为:一是气韵生动,二是骨法用笔,三是应物象形,四是随类赋彩,五是经营位置,六是转移模写。  相似文献   

6.
线条是中国画艺术中非常重要的语言,也是中国画的生命。它含有极为丰富的内涵。谢赫六法日:“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移摹写;经营位置;随类赋彩;应物象形”。“气韵生动”是整幅画的气势,它依靠后面的五小部分,而这其中骨法用笔则是最重要的。在当代,我们对线条的理解要有发展的眼光和新的观点,这样才能超越古人,实现对传统的突破,这既是继承,又是发展,而且是对传统最好的继承。  相似文献   

7.
唐代水墨画的出现,在谢赫“六法”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用笔理论”的深入发展,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画形式的多元繁荣与审美提高。属于“阴阳五行哲学”的“色彩五色观”为“墨分五色”的“水墨五色观”提供了观念基础和美学依据。水墨画、赋彩画、彩墨画以至任何绘画的审美共性在于作为符号表达方式的“用笔”。  相似文献   

8.
<正> 一南齐谢赫《古画品录·序》提出了“画有六法”的著名论点。这是一个在我国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问题;亦是一项具有总结性、指导性和开创性的魏晋六朝对于绘画鉴赏和创作的审美原则问题。说其有“总结性”,因为“气韵”“骨法”“应物”“随美”“经营”“传模”以及“六法”这些不相统属的美学概念及其用词,在谢赫以前应该已有所存在,所以谢赫才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看来这些用以品画的单独概念,直至并合成为“六法”,并不全是谢赫的创造发明,不过谢赫予以系统整理诠释,  相似文献   

9.
(一)国画的“气韵” 李少旺 中国画的“气韵”之说,始自六朝南齐人物画家谢赫的《古画品录》,六法为: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应物象形是也;随类赋采是也;经营位置是也;转移模写是也。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绘画的发展,中国画论也在不断发展,无数画家的创作实践,丰富了传统画论的内容。南北朝南齐谢赫受东晋顾恺之提出的“以形写神”、“置阵布势”的影响,在他的著作《古画品录》序内提出“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建立了画论基础,不仅作为评画标准,同时  相似文献   

11.
感悟笔墨     
感,就是感觉、感染、感动;悟,就是悟言、悟道、悟情。觉而知其言,染而明其道,动而叙其情。中国画讲笔墨,此为谢赫六法中居第二位的骨法用笔深化而来。骨法用笔起初讲的是线条,后来就变成笔  相似文献   

12.
绘画“六法”最早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总原则,影响深远,由于句读问题直接关系到对“六法”涵义的正确、深入理解,有鉴于此,本文以钱钟书先生和叶朗先生对“六法”句读诸问题的观点为参照,通过对“六法”判断句式的语法结构以及古代文论、书画论行文惯例的分析,并结合对二二断句后“六法”诸词义的阐释,在肯定二二断句法合理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笔者对“六法”的产生及形成问题的看法,即:宗炳(或其他人)初创要旨深意在先,谢赫浅近切事诠释在后,遂成今日之绘画“六法”。  相似文献   

13.
南齐谢赫在<画品>所创发的"六法精论",实乃我国古代绘画经验的系统总结,奠定了我国美术思想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理论基石;尤其是六法中的"气韵生动"与"骨法用笔",一直是中国绘画的根本追求,它概括了绘画的普遍规律,具有"俯遗则于来叶"、"历千载而不移"的理论价值.但历代论者由于受到他们各自时代审美旨趣、风习宗尚的影响,在对"六法"的阐释中,舛误颇多,往往羼杂进许多与"六法"的本旨渺不相干的意见.基于此,我们必须从学理上对其进行"语境还原",以期得"秉笔人之本意".惟其如此,方能正确认识中国画的特质与精髓,并在当代的绘画实践中进行有价值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14.
谢赫在《古画古录》中把画家及其作品分为五类,这种分法是否合理暂且不去理论,但是,其中关于绘画的“六法”应该是其艺术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单纯读其“六法”看似阐述的仅仅是习画要决,细读进去便能领悟到其中蕴蓄着对绘画艺术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气韵生动”讲的是艺术家应具备的感悟能力与绘画作品应具备的内在意韵的问题,“气韵生动”与否是决定一幅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骨法用笔”讲的是画家手头功夫的修练与要求;“应物象形”讲的应该是对写实能力的要求;“随类赋彩”讲的是画面的渲染与设色营造;“经营位置”讲的就是构图方面的修养,整体  相似文献   

15.
谢赫提出“绘画六法”作为评画标准,作为中国古代画评画论第一个有系统的画论体系,影响至深。 六法作为绘画艺术的形式批评理论,一定反映着谢赫对绘画,乃至艺术精神、性质的理解和把握。在其对被 他品评为第一品第一人的陆探微的评论中,谓其能“穷理尽性,事绝言象”,而无一字提及六法。说明在六法 之外,还有着一个更高的原则和精神。它一直潜藏着,从先秦直到后世,评画谈艺者都或多或少、或明或暗 地遵循、坚持着它。  相似文献   

16.
李协 《华章》2011,(29)
中国画注重“笔墨”,它是中国画的精华所在.“笔墨”也就是指用笔与用墨.用笔可以说是中国画的“骨”;“用墨”是中国画的“肉”.用笔应该以书法中的骨法用笔为主,使之产生各种奇妙的变化,而用笔的具体表现则在皴法中实践.因此我们不能只把“墨”看成是单一的颜色,由此而来“墨分五色”就更具有了现实意义.皴法,作为中国山水画的特殊表现形式,与其它绘画表现有所不同.它是以干、湿、浓、淡的水墨,表现不同地域的山水的质地、纹理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着重于物象的内在精神的表达,其中南齐名美术批评家谢赫提出的“六法”,对当代室内设计师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设计师如想重新建立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室内化,需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中吸取精华。  相似文献   

18.
谢赫六法之"气韵生动""应物象形",不仅对中国古代水墨人物画有极大的影响力,而且对中国当代乃至世界绘画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探讨谢赫"六法"之中的"气韵生动""应物象形",并以实例阐述"气韵生动""应物象形"这两种绘画理论对超写实人物画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自谢赫提出人物画之“六法”,绘画有了一定之规。“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日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摹写是也。”(《古画品录小引》)“六法”虽说可标程千古,但亦聚讼不衰。其争论虽然多在于“气韵生动”一法,但其余五法也有错会之时。后张彦远回:“无生动之可拟,有气韵之可作。…··审生动之可状,须神韵而后全”(《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分“生动”“气韵”为二;唐志契则高而为四:“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世人妄指烟润为…  相似文献   

20.
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是品评中国画的理论,自面世以来,一直被尊为评论作品的标准。不仅如此,它还具有广泛意义,它也是指导性很强的学习中国绘画的教程和提纲要领。只要遵循“六法”的法则和艺术规律,循序渐进地学习、创作,勇于实践,就不难跨入艺术殿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