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酒自出现以后,就与文化密不可分。文章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文化维度对比中西酒文化,发现二者在起源、种类、酒器、酒德、酒礼、酒功、酒诗以及酒政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且差异化主要受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哲学思想、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了解差异并追根溯源,是促进中西酒文化交流发展,推广中国酒文化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酒的故乡,更是诗的国度,酒与诗都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在岁月的流逝中,酒与诗不断交织融汇,相互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中国文学史由此而形成别具一格的诗酒文化,诗人与酒的复杂而深厚的情缘,诗与酒的完美结合,吟酒诗独特的艺术特色都是这种诗酒文化的集中体现。 (一)酒与诗人的生活 历代中国大诗人与酒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汉代曹操“对酒当歌”(《短歌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嵇康、阮籍在沉醉中留下万言大作,唐代李白更是诗百篇皆因斗酒之功,被称为酒仙兼诗仙,张旭是“三杯草圣传”,戴叔伦则是“每因一樽酒,重和百篇诗”,到宋代,显贵晏殊也是“一曲新词酒一杯”(《浣溪沙》),甚至女流之辈李清照也“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险韵诗  相似文献   

3.
酒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的文化,与浪漫主义诗歌的结合形成的狭义文化是本文关注的焦点,而结合的产物——酒诗有着丰富的含义。喝酒能使人快乐,通过对比酒诗中"畅饮"与"狂饮"来探讨中西方酒文化的不同,也促进了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4.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历代的文人墨客,饮酒与赋诗也随之成为他们生活的有机部分,遂形成了诗酒文化,进而滋养着无数的文人雅士,而他们的创作也承继并丰富着中国的诗酒文化,李白便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泸州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泸酒文化是泸州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是最具品牌效应和开发潜力的优势特色资源。通过对泸州酒文化的研究,将泸酒文化与其它文化融合到一起,挖掘泸酒文化的内涵与特征,开发泸酒文化的应用价值,将酒文化用物质形式表现出来,发挥其宣传酒城特色、展示酒城魅力的作用,积极促进泸州酒文化的发展,促进泸州文化的建设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比较全面地汇编了《水浒传》一书中酒店、酒名、酒具和酒的作用等资料,进而分析《水浒传》酒文化的认识价值和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酒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源远流长,川酒文化更是独树一帜。然而,针对川酒文化特色分析及其英译的研究甚少,这不利于川酒文化乃至川酒的推广。本文旨在研究川酒文化的历史及其特征,并以其为蓝本,研究相应的英译技巧,尤其是川酒文化中特有的酒类术语、文化词及涉及酒文化意境的翻译,最终达到推广和发扬川酒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一如果把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比作。一座奇妙无比的宝库,那么酒文化就是埋藏在鲜为人知的地层深处的一颗明珠。内蕴丰厚、历史悠久的中华酒文化,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且不说别的,只要看一看涵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就足以让人惊叹不已。早在《诗经》中就有许多以饮酒为题材的诗篇。可见,酒与诗从一开始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这里开始,历代文人雅士大都与酒保持着一种亲密友好的关系。在魏晋时期,好饮成为一种名土风度。因此,这时就产生了许多为后人所景仰的酒中圣贤。“竹林七贤”正是以其共同的对于“杯中事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把我国酒的生产和消费作为一种文化范畴提出,称之为“酒文化”.酒文化是中国古老文明的组成部分,我国自古就有大禹令夷狄造酒的传说.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文人的诗酒情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文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酒与诗结缘.文人墨客都喜欢将喜怒哀乐之情倾倒进酒中,诗人借酒挥洒自己的豪情壮志,寄托离愁谪绪,在诗酒中寻找到精神世界的家园.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奥运会上展现的玉、祥云、水墨书画、《论语》礼仪、古典器乐、汉字、太极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探析,深入挖掘北京奥运会赋予传统文化的符号价值及历史意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中国书法不仅要在传承上努力讨生活,还应当有所创新,有所突破,有所拓展。当今"水墨书法"已成为中国书法发展中一个重要门类,"水墨书法"具有"现代书法"属性,但它又有别于"现代书法",它具有其墨韵、书写性和形式感三大艺术主要特征。"水墨书法"的出现顺应了大艺术发展规律的,水墨书法作品的创作已体现时代特征和个人的思想,并通过各类展览进入神圣的艺术殿堂,被更多的阅读者所接受和欣赏。  相似文献   

14.
吴昌硕在诗、书、画、印诸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诣.然而,相对于书、画、印的盛名,其诗歌成就似乎甚少有人问津.实际上,在吴昌硕的诗中,我们亦能清楚地看到其金石书画的影子,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影子,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美.本文主要从金石气、以丑为美等方面探讨了吴昌硕诗歌的美学特色,从而试图找到其诗歌与金石书画的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书法这门传统而古老的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传承过程中与中国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书画同源"暗示着这一姊妹艺术的密切关系。力图从书画艺术一脉相承,具有共同的的渊源;书画艺术各立门户,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魅力诸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通史,在美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划时代的意义."自然说"作为张彦远画论中的最高品评标准,高于神品而趋近于逸品,而品评原则的确立却渗透着道家思想的审美倾向.张彦远的妙悟自然观,把禅宗顿悟与文人士大夫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其对宗炳和王维的推崇言谈中,可以推断出三教合流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成立于1928年底的"寒之友"社,是民国时期成立的众多书画社团之一。不同于一般的书画社团,其核心成员为经亨颐、陈树人及何香凝三位政界人士,同时又囊括了黄宾虹、刘海粟、王一亭、张大千、张善孖、李祖韩等海上名家。经亨颐是"寒之友"社的创建者、组织者,因此该社带有强烈的经氏烙印。通过对经亨颐的文人画倾向、与海上名家的交往、"经陈合作"模式方面等进行分析,可加深对"寒之友"社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关于“南北”问题的探讨遍及乐、文、诗、词、书、画、曲等多个门类和领域。尽管不同门类艺术发展成熟次序不一,探讨“南北”问题的角度不尽相同,但古人区分南北差异的着眼点主要在于风格,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词,概括南北艺术整体风貌,彰显南北审美特色。历经不同时代层累积聚,形成一系列的对立性“风格”范畴,体现出古人对艺术“南北”问题的深刻认知与多元思考。从艺术学理论学科视角出发,借鉴比较学方法探究艺术的南北差异,尤其是不同门类艺术风格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对当前建构中国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写意画作为中国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完整地传达中国美术的精神实质和内涵,再现中国人的美术发展观。吴昌硕先生的写意花鸟画,深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加之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在中国绘画史上,开创了文人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20.
石刻书画大抵源自于周,盛极于汉,式微于唐,前后经两千多个春秋,分布在全国各地的石刘书画难以计数,而遍布济宁地域的石刻书画堪称我国这一宝贵文化遗产的缩影。“天下汉碑济宁半”济宁不仅汉碑数量居全国之首,汉画像石也独占鳌头“在世界美术史上,一个武氏祠可以称得上一座古代历史博物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