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秦、汉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中原王朝加强对云南边疆地区的开发与交流的时期。昭通是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中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浸入云南大都循着由四川入昭通渐次及于滇中、滇西、滇南的轨迹。在昭通地区发掘了大量的东汉古墓。汉碑、汉洗迭出土,花砖、五铢钱屡有发现。1901年出土于昭通城南白泥井的东汉孟孝据碑曾经震动了考古界,被考古学家视为汉碑珍宝。①这一地区又是著名全国的朱提银和朱提堂  相似文献   

2.
济宁师范学校的前身是1970年济宁县建立的“五. 七”师范学校,1973年改名为“济宁县师范学校”,1984 年更名为“济宁师范学校”。2002年并入济宁师专。学校 占地68亩,总建筑面积29658平方米,固定资产1210.72 万元,教学仪器价值367万元,图书5万余册。在职教职 1125人,其中讲师53人、高级讲师28人,正进修研究 生的41人。 济宁师范学校于1999年1月16日,顺利通过山东省教委检查验收,成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注重学生行为规范化的教育,形成了学…  相似文献   

3.
踏鼓舞是汉代形成的一种独有的舞蹈形式,舞伎足着珠屣在平放于地的鼓面上腾跃旋转,并分别以身体的各个部位击打鼓面,是一种舞蹈奇技。目前发现的济宁汉画像石中,有两处画像展现了汉代踏鼓舞艺术形象,这两幅百戏图中的踏鼓舞给我们传递了浓郁的汉代舞蹈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4.
济宁学院美术系自1971年建系以来,已有43年的办学历史。其间,培养了大批美术教育、美术理论、艺术设计、书画创作、教育管理人才约4000人。现有在校学生968人,教职工54人: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3个本科专业,美术教育、装饰艺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3个专科专业。  相似文献   

5.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一个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济宁城市的崛起,并逐步成了一个外向型的商品经济独领风骚的城市。由于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从而使济宁获得了“江北小苏州”之称,由于综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的河总等衙署驻济宁,从而使济宁又获得了“中国运河之都”之称。  相似文献   

6.
霍去病墓石雕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它的产生与汉王朝鼎盛时的历史背景及时代要求息息相关。本文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和特定时代所呈现的民族心理特征切入,重点分析了汉文化审美体系形成的历史渊源,并依此来分析和探讨茂陵霍去病墓石刻的审美特点,以及对美术创新具有的启发性价值。  相似文献   

7.
明代兵制与济宁"卫所"的设置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所”是明代军队的基层织组。洪武时,济宁设有济宁卫、济宁左卫和兖州鲁王府护卫。景泰元年,济宁左卫调往临清,改称临清卫,而屯田和屯田军仍在济宁。嘉靖十八年,兖州护卫分改任城卫。清初,裁卫设县。承有漕运任务的济宁“卫所”保留未变,改隶漕运总督;从卫指挥至千、百户等官全裁,另设守备、千总,分理屯务和领运管河。光绪二十八年,因漕粮改由海运,屯卫弁丁及职官全部被裁撤,漕运屯田至此废止。  相似文献   

8.
蔡美彪同志在《读陈垣编<道家金石略>书后》一文中说:“《道家金石略》是陈援庵先生为研究道教各流派而编纂的一部石刻史料汇编。所收史料上起汉魏,下到明朝。书名道家,自然不是狭义的先秦道家学派。不称道教是因为内容并不限于传统的道教。援庵先生在《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以下简称《新道教考》)一书中曾说:‘余昔纂道家金石略,曾将道藏中碑记及各家金石志·文集并艺风堂所藏拓片,凡有关道教者悉行录出,自汉至  相似文献   

9.
旅游资源整合一直是济宁旅游资源开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整合济宁地区丰富的历史和人文旅游资源,挖掘并突出旅游地整体特色,对于深度开发济宁旅游资源、促进济宁旅游经济的更加繁荣来说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京沪高铁的运行为契机,从济宁地区众多旅游资源中的“圣”字特色入手,尝试新的旅游地特色定位。发掘新的旅游线路.  相似文献   

10.
教育系作为济宁学院最年轻的系部之一始建于2000年3月,建系10多年来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和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获得了蓬勃发展,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社会影响力逐步彰显。由于出色的工作业绩,教育系先后被授予”山东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济宁市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济宁工人先锋号”、”济宁市先进学习型组织”、“济宁市五一巾帼奖状”等集体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陶器纹饰的考察,分别列举了彩陶纹饰、原始青瓷纹饰、秦砖汉瓦、唐三彩纹饰、宋代五大名窑的纹饰、元代青花纹饰、明成化年间斗彩纹饰、清雍正粉彩纹饰,这些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陶瓷纹饰。将这些纹饰的特点与书画艺术的特征相比较,来揭示原始的陶器纹饰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源头之一,探讨在漫长的历史中,当书画成熟后又是怎样反作用于陶瓷纹饰,以书画艺术的审美观念来影响陶瓷纹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唐代著名书画理论家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被誉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通史,在美术理论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划时代的意义."自然说"作为张彦远画论中的最高品评标准,高于神品而趋近于逸品,而品评原则的确立却渗透着道家思想的审美倾向.张彦远的妙悟自然观,把禅宗顿悟与文人士大夫紧紧联系在一起,从其对宗炳和王维的推崇言谈中,可以推断出三教合流对后世文人画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秋风楼因藏《秋风辞》刻石而名扬天下。从史志碑刻记载看,《秋风辞》可能作于汉武帝晚年,武帝所怀念的佳人当系英年早逝的李夫人。藏《秋风辞》刻石的建筑最初名亭,建于元,明代没于汾。亭没后建楼,清康熙年间再没于黄河。现存秋风楼为清光绪年间创建。  相似文献   

14.
墓志是古代石刻的重要表现形式,亦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蕴藏着丰富的书法艺术价值。唐代墓志艺术内涵丰富,文字书体多样,志文多用楷书。由于北朝后期曾发生文字复古现象,因此唐墓志中出现了许多隶书。唐太宗倡导行书入碑,于是唐墓志中又有了不少行书。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墓志书法,它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成为我国古代文化的宝贵遗产,具有重要的书法史学价值与书法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郑立君 《美育学刊》2020,11(1):69-77
东汉以来有关汉代画像石祠堂、画像石及其图像、文字和社会价值意义的品评、考释、发掘、保护等跋语和立碑勒文,即后人的题刻,历代都有,特别是有许多现当代人用各种书体在拓片上题写的跋语。但直接在原石上镌刻跋语和立碑勒文的现象,主要出现在东汉、北魏、北齐、唐、宋和清代,现存山东长清县孝堂山画像石祠堂和嘉祥县武梁祠的隶书跋语与碑刻较为显著。汉代画像石上的后人题刻各有不同的思想意图,用以题刻的隶书水平也是东汉至清代隶书艺术发展的镜像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春秋、战国之际的“礼坏乐崩”到两汉大一统盛世,中国经过了一个由周小一统中国之分裂而进至于汉大一统中国之建立的历史进程。与此相对应,先秦两汉士人也经历了一个由“闵周”、“从周”以至于“崇汉”的精神进程。作为民族的心灵历史、精神历史,中国文学从《诗经》到汉大赋,正以文学的形式对先秦两汉士人由悲悼、向往小一统中国之过去到拥戴大一统中国之现实这一精神进程做出了历时态的充分显示。  相似文献   

17.
尧山文物古迹群分布在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尧山的南山峰顶和北山宣务峰上,不仅有汉代的尧祠和尧庙、隋代高僧彦琮墓和进士赵渔的墨题石刻等,还有隋唐及其以后的石碑壁刻、准提千佛石塔、皇姑楼等。这些宝贵的文物很多在文革中遭到空前破坏,改革开放后又因村民开山炸石二度受到破坏。秉承着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的思想,通过实地调研、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对尧山及周边几个村子进行调研,总结尧山文化发展保护现状,综合以往相关资料,对当地政府建设尧山文化旅游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汉代是碑文文体的开创和奠基时期,也是碑文发展史上第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许多碑文撰作大家及作品,蔡邕即其中翘楚。其作品由于丰富的内在价值,备受后代文论家的关注探讨、文学家的肯定揄扬、文选家的选辑收录、文士的追摹取法,从而极大推动了汉碑的经典化进程,使蔡邕碑文最终具有了永久的生命力,成为碑文典范,流传至今。  相似文献   

19.
武山水帘洞石窟《拉梢寺摩崖题记》摭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山水帘洞石窟《拉梢寺摩崖题记》镌刻于北周明帝宇文毓三年,即公元559年。题记对研究陇右石窟造像建造时代及北周时期陇右风俗、地理、官职、民族等社会情况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书法艺术的角度考察.题记书风表现出雄强英武、朴拙浑厚的魏碑风格,峻利刚健的线条和错落有致的结构与北魏龙门造像题记一脉相承.散发着北方游牧民族的豪放泼辣气息。它上承魏晋,下开隋唐,是书法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