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期"专家论坛"刊发了一篇争鸣文章,针对的是本刊今年第5期的一篇文章《适度体罚有助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然而,本文的重心是由"适度体罚"引出了当前幼教领域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如何对待教育理论。本文作者的分析,具有现实意义。如何善待教育理论,值得我们广大的幼教工作者深思。鼓励学术争鸣一直是本刊践行的原则。但正如作者来信中所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不同意见的文章本来是很正常的事,但现在社会风气有变,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不同意见,很容易被误解为是针对什么人的事。"的确,这是一种不正常的现象。然而,鼓励争鸣,尊重科学,尊重儿童,关注儿童的成长,这是我们一贯的宗旨和崇高的使命,也是本刊编发此文的目的所在。欢迎广大的读者就此(也包括本刊其他文章的观点)展开争鸣。  相似文献   

2.
我在本刊2010年第3期针对张振雷老师、胡根林老师的文章<寻找教学内容内在的"序">(以下简称<"序">)发表<我对<杨修之死>的再解读>(以下简称<我>)一文,胡根林老师在本刊第6期以"对话或争鸣:需要的不止是一种气度"为题撰文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3.
<教学月刊·中学版>2008年第4上期"异响争鸣"栏目刊发了金文连老师的<不能再以陶渊明诗文误导学生>(以下简称金文)一文,该文认为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以及<归去来兮辞>给学生传达了不良的信息,陶渊明其实是一个"官不官"、"民不民"、"人不人"的人物,是古代隐士的典型,语文教学界"长期以来以正面肯定陶渊明的品行及诗文来熏陶学生有误人子弟之嫌".笔者以为,这未免有点标新立异、言过其实了.  相似文献   

4.
读完<湖南教育>2005年第15期中<"一费制"后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经费状况及对策>(以下简称为<经费状况及对策>)一文以后,笔者感到十分揪心与疑惑.  相似文献   

5.
本刊2007年第8期刊登了<对一道全国中学生物理预赛题的通式探究>一文(以下简称<通式探究>).我们有以下几点需要进行改进说明.  相似文献   

6.
《中学数学杂志》2006年第5期《此处花开香满堂》(简称文[1]),《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下半月·初中)《一堂节外生枝的数学课》(简称文[2]),《中学数学杂志》2007年第6期《花开满堂并未圆》(简称文[3])三文都对一道探究面积的题目展开了研究,原题为,如图1,正方形 ABCD  相似文献   

7.
2010年第3期<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度关注"刊发了潘新和、郑秉成先生谈"作文教学教什么"的文章:<从失真回归到仿真--写作教学内容辨正>(以下简称<回归>).  相似文献   

8.
读完<学生伤害老师怎么办>(载于<教学与管理>2003年第5期,以下简称<办>)一文,笔者百感交集,现以几点拙见与<办>文作者商榷.  相似文献   

9.
2009年01期《体罚》一文,虽然作者教育体罚运用的很巧妙,读后却有些上当的感觉。对待犯了错误的学生,比如扎了老师的车胎,老师本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更何况,老师从自己的感受进行推测,先入为主地把被批评的学生认定为作案者,有失公允。  相似文献   

10.
当我看到<中小学管理>2003年第9期上的<家长才是"上帝">(以上简称"前文")一文时,我不知道文章作者是我仰慕已久的卢志文校长,虽然我当时并不同意此文的观点,也懒得去理会,心想着反正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嘛.当我在这份杂志2004年第12期上看到卢校长的文章<教育服务:谁是"上帝"?>(以下简称"后文)后,便忍不住想向卢校长请教了.  相似文献   

11.
<正>《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旬)2014年第9期刊登了邓传选老师的《此处修改,莫名其"改"》(以下简称"邓文"),同年第11期刊登了王刚老师的《此处修改,妙在其"改"》(以下简称"王文")。"王文"针对"邓文"中"第5版《经济生活》教材对‘价格变动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这一修改,令人费解"指出:"应把教材‘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中的‘价格'理解为‘成品商品  相似文献   

12.
拜读了《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12期(下半月·初中)沈仁广老师的《数学评价数学素养数学哲学》一文后(以下简称文[1]),被沈老师潜心研究中考命题、积极进行评价的精神所打动,也为沈老师对数学素养、数学哲学的精辟见解所折服.通过分析与研究,笔者认为文[1]所述的观点与涉及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与职业》今年第1期在"理论研究"栏目刊发了丰宗立先生的《职业教育"低谷"现象的再思考》一文(以下简称《低》).反复拜读,再三思忖,对该文的主要看法及观点,实在不敢苟同,且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现借《教育与职业》这一全国职教理论与实践的前沿阵地,抛出拙见,与丰先生商榷并求教于职教之方家.  相似文献   

14.
<正>在教育法规日臻完善、社会文明越来越高的今天,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虽有禁止,不再普遍,但代之而起的是个别教师从精神上体罚学生,即"心罚"。心罚作为一种相对隐蔽的惩罚方式,仍然存在于现代化教育过程中,并且逐渐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这种做法的始作俑者虽无可探究,但考究其"方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形式:一、教师对学生的随意讽刺挖苦在现代化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个别教师对部分后进生说"你真笨"、"你永远都成不了大器"、"你简  相似文献   

15.
陈涛老师的 <课堂需要深度追问>(<语文学习>2010年第12期,以下简称<深度>)一文记录了"追问式"阅读教学的经过.课堂上,仅在"自读"环节,学生就从<落难的王子>读出了"厄运使人坚强",如果不是从课文前后的辅读文字或者什么参考资料中移用过来的话,应该说是很难得的了.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年第1期<怎样处理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一文,感触颇多,总觉得意犹未尽,特撰文谈谈自己的想法.  相似文献   

17.
<正>一、原因分析案例中最大的矛盾点:数学老师的做法是教育惩戒还是体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对教育惩戒的定义明确告诉我们,教育惩戒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方式。《规则》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指明了教育惩戒权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物理实验>(中学部分)2004年第一期第7页,刊登了某师范大学物理系一位教授的文章<一道思考题引出的有关功的概念问题分析>一文(以下简称"原文").笔者拜读之后疑窦丛生,深入研究之后得出了与原文不同的观点,本文旨在与原作者商榷,与广大同仁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体罚正误谈     
《教育艺术》2002年第3期毛志成教授《跪拜 ,我们将增长身高》一文 ,写的很好。文章开头有一段话 :“由于我功课好 ,尤其是背书能力、算术能力高于许多同学 ,他 (指老师 )用小藤棍敲我头、用戒尺打我手心的次数也就格外多些。有时我仅仅背错了书上的一句话 ,他却要发狠地体罚我。我恨过他 ,但我渐渐理解了他的善意和苦心。待到几十年后我做了中学教师、大学教授 ,我更体味了真正为人师者的情肠。扫墓时我为他 (老师 )下跪 ,跪得最久 ,心也最恭敬。”从本文作者“反右”时已是大学名师的经历看 ,他的老师“私塾”先生是旧中国时代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名作欣赏>(2005年第6期)刊发了陈均、代琦合著<在现实和梦的两端>一文.对穆旦写于1940年的<玫瑰之歌>作了详尽的分析.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不少地方值得商榷.本着"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的宗旨,特撰此文,谨供参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