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灿烂的中华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或记叙古代名入故事,或展现神话传说.或咏叹历史建筑、历史名画,美不胜收,益人情智。这些课文的描写都从不同的侧面呈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2.
【教材解读】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的  相似文献   

3.
在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情感型"的课文,如人教版中的《再见了,亲人》《桥》《十里长街送总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伯牙绝弦》《狼牙山五壮士》等。这类课文常常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渗透了浓烈的情感,给学生以丰富的、多层面的情感熏陶。教学这类课文,教者多以情感为主线,或烘托,或铺垫,或  相似文献   

4.
刘漫凝 《山东教育》2010,(10):21-23
<正>【单元教材分析】本组课文以"我国的世界遗产"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长城》《颐和园》,略读课文《秦兵马俑》及"语文园地五"。在一至三年级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了多篇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  相似文献   

5.
教材解读本组教材围绕"环保"这一主题编排了《识字7》和四篇精读课文:《"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四篇课文图文并茂,主题鲜明,选材新颖别致,贴近儿童生活,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识字平  相似文献   

6.
历史题材课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如《李时珍》、《赵州桥》、《捞铁牛》、《西门豹》、《火烧赤壁》、《晏子使楚》、《草船借箭》、《将相和》、《詹天佑》等。教学这类课文既要完成语文教学任务,又要让学生懂得一点历史知识,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下面,就历史题材课文教学特点,谈一些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7.
【教材解读】本组教材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选编了精读课文《自然之道》《蝙蝠和雷达》,略读课文《黄河是怎样变化的》《大自然的启示》,一次综合性学习,一则语文园地。本单元的四篇课  相似文献   

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课文插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教材中的非文字性资源,它也是课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翻阅苏教版小学语文112册教科书中的课文插图,发现它们以直观的可视画面再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或关键情节,对文章进行着必要的补充和诠释,是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9.
<正>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名著,传承着祖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编委们将这些名著选编进小学语文教材中,这类课文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大有裨益。但是,许多教师在教学这一类课文时,或过多分析故事情节,或过度挖掘鉴赏价值,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上大伤脑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阅读目标中指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  相似文献   

10.
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决策者和创造者,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现行教材的编排通常采用单元结构的方式,而阅读单元的课文常又以其题材或者体裁的相同或相近组合而成,这就表明,一个阅读单元中的几篇课文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每篇课文又具有本身特点,因而各篇课文又具有相对的"个性"。因此,我们可以有机地对教材进行重组,从而转变教和学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共有32篇课文,设计了八个专题。第一个单元由精读课文《燕子》《古诗两首》《荷花》,略读课文《珍珠泉》和"语文园地一"组成,主题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教材在编排上强化了导语的导学功能,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整合性,所以,我采取"小学语文单元整组主题教学"的模式,将全组课文放在单元主  相似文献   

12.
正童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经常出现,特别是在小学语文低中年级的教材中,童话的篇目占了比较大的比例。通观苏教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小语教材中的童话类课文,在情节结构上和叙事方式上,大部分可以归到"对比叙事"和"重复叙事"这两大类童话中。"对比叙事"类的童话课文有:苏教版的《小河与青草》《小松树和大松树》《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蘑菇该奖给谁》《蜗牛的奖杯》《谁的本领大》《小动物过冬》等,人  相似文献   

13.
正教材分析《伊索寓言》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国标本五年级上册第三组中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为"故事集锦",有成语故事《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有历史故事《推敲》,有神话故事《嫦娥奔月》,有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牧童和狼》《蝉和狐狸》。本课所选的三则伊索寓言,故事情节紧凑,意蕴丰厚,以浅近的语言把角色刻画得绘声绘色,生动传神,令  相似文献   

14.
[教材解读] 本单元的主题是“语言的艺术”,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都是以语言艺术为主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正>【教材分析】《春江花月夜》是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赏析示例"课文。本单元的鉴赏方法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单元教学重在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古典诗歌意境之美、情感之丰,领略诗歌手法之精、语言之妙。作为本单元赏析示例课文,《春江花月夜》的欣赏,  相似文献   

16.
一、让课文撞击课文教学单篇课文时,利用撞击效应就是有意把同一册教材或不同册教材中的某一篇甚至几篇同该课文结合起来,就其中的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分析、比较、辨识,从而得出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例如,我在教高一课文《石钟山记》时,就注意把该篇同本册教材的另一篇课文《游褒禅山记》结合在一起“撞击”。两篇课文,虽然同属于游记,但是它们在  相似文献   

17.
张勤 《山东教育》2010,(10):18-20
<正>【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围绕"献出我们的爱"这一专题,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掌声》《一次成功的实验》《给予树》,还有一篇略读课文《好汉查理》和一个语文园地。  相似文献   

18.
<正>不管你承不承认,在中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选大都是政治。七零后有一个共同的记忆,小学语文课本中曾经学过一篇课文《朱德的扁担》,但在某个历史时期,这篇课文曾经题为《林彪的扁担》,然后又到了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这篇课文题目神奇地恢复为《朱德的扁担》。如果对比一下新中国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并作一番研究,一定非常有价值。语文教  相似文献   

19.
《竹影》(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第4单元)是一篇充满童趣的优美课文。教师教学这篇课文时,多数是"以事为本",即以"看人影""画人影""画竹影""论国画"等几件有趣的事为主线展开教学。"以事为本"地解读教材,固然没有什么大碍。因为教材的编著者也有意让大家"以事为本"地展开教学——课文的题目是"竹影",显然指向的是"事";课文  相似文献   

20.
一、教材分析苏教版教材从四年级下册起,课文依照一定的主题组织单元。《莫高窟》是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它与《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共同构成本单元的主题——"祖国各地"。(一)关于莫高窟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