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所谓翻案,就是在前人旧语、旧事的基础上,通过作者腾挪跌宕的艺术处理,翻出新的意义。既然是翻案,那就得不落俗套。所以清朝学者袁枚在他的《随园诗话》中说:"诗贵翻案。"诗歌翻案,既是借鉴前人,又要自出机杼,展现出全新的意义。一般来说,其形式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一是对前人的诗句进行点化,从中"翻"出新意义和新境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好作翻案诗,早期的翻案诗多在立意上翻新,包括转移视点执其一端立论和推陈出新两种主要方式。这一类翻案诗多为咏史诗,"有所为而为"的写作态度使之精深峭拔,最见荆公襟怀,必须结合王安石的政治关怀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来解读此类诗作,泥于字句很容易与原旨产生偏离。王安石晚期的翻案诗创作多为诗法翻新,主要包括反用前人诗意及典故、章法上的推倒扶起和句法上的前后反覆三个方面。此类诗为宋诗新变指出了一条新的门径,以往文学史研究多强调荆公体或半山体对唐诗的回归,对此多有忽略。  相似文献   

3.
说诗三题     
诗用“翻案法”前代诗人在诗的内容和技巧方面,都为后人提供了十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特别是在诗为“绝胜”的时代,“诗料”“诗法”几乎已被诗人用尽,正所谓“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后人想超越他们,真是难上加难!或云来人生唐后,乃宋人的一大不幸,即此理也.但宋人并不甘落后,他们一方面提出“无一字无来处”,从唐诗那里“拿来”许多可用的东西;另一方面,为了不落前人窠臼,又提出“点铁成金”之说,往往变唐人诗意而用之,既“夺胎,又“换骨”,于是乎,你的东西也就变成我的东西了.这正是宋人极聪明处,也是宋人变唐诗、而又有别于唐诗之处.诗用“翻案法”便是一例.孔凡礼《宋诗纪事续补》卷十三刘浚《重阳》“不用茱萸仔细看,管取明年各强健”.引杨万里评此诗“得翻案体”.又明谢棒《诗家直说》云:“屈原曰:‘众人皆醉我独醒’.王绩曰:‘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左思曰:‘功成不受爵,长挥归田庐’.太白曰:‘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王、李二公善于翻案”.说明“翻案”一法,是古人作诗常用的.  相似文献   

4.
查明昊 《家教指南》2003,(3):100-104
前人在论述王梵志与寒山诗歌时 ,对翻著袜法未有提及 ,并以寒山体笼统地指称寒山整个诗歌的特色。其实 ,翻著袜法这一手法直接开启了唐代僧俗文人的创作 ,导引了宋代诗人所常用的翻案法。寒山体专就寒山诗表现禅悟之类诗歌而言的。寒山诗是诗僧文学中通俗诗风向清雅诗风回归的中介 ,回归原因之一就是唐代禅风的改变  相似文献   

5.
宋代以来,人们对欧阳修与王安石第一次会面之赠答诗歌出现误读,认为王氏的答诗表达了对欧的不满。此谬说初见于叶梦得,李壁注王诗时采此说,从而贻误久远。以文本细读和还原历史语境的方式解读二人赠答诗,于前人之说予以辨正:一是欧阳修赠诗之"吏部"必是指韩愈;二是王安石的答诗决没有抱怨之意。欧诗委婉传达出欲培养王氏为文坛接班人之意,而王之答诗则谦虚表示难担重任。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人物宝钗、黛玉都是大观园中诗才的冠首。她们赋诗不仅题目新、内容新、立意更新,而且论诗也不乏独到见解。黛玉的《五美吟》翻古人之意,新奇别致;宝钗的《柳絮词》力摒陈调,独抒新意。钗、黛赋诗评诗各有精识卓见,黛玉强调做诗立意第一、意趣要真;宝钗认为要善翻古人之意,莫随他人脚踪。她们的主张与创作无不体现着曹雪芹的"命意新奇,别开生面","各出己见,不与人同"的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7.
李延玲 《成才之路》2009,(14):20-21
一生坎坷才华横溢的曹植,他的友情诗与爱情、亲情诗一起构成了其诗赋中的情感世界。虽现存数量不多,但曾植在诗文中对友情描写的广度与深度都超越了前人,艺术上也颇有独到之处。曹植的友情诗最重要的内容是对友情的歌颂;其次,表达对友人的勉励、宽慰之意;并在描写友情的同时,表现宇宙无限、人生短促的人类普遍情绪。  相似文献   

8.
古人写诗作文偶尔会模拟前人名作,而古人对模拟之作的评价贬大于褒,今人的评价则较为辩证,但对于“杂拟”类诗歌何以在魏晋形成蔚为大观的创作风气关注不够,尚未将《文选》中“杂拟”类诗歌的个体价值与后世价值联系起来。通过对比《文选》中的杂拟诗与原作的个性、共性特征,发现“杂拟”类诗歌具有一定的诗史意义:一是具有发展旧题材、创造新题材的革新之功;二是在诗中注入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的创意之功;三是在句式、句法、结构上出奇制胜的创法之功。  相似文献   

9.
赵艳  徐峰 《现代语文》2006,(11):120-121
古代诗的创作中经常把前人现成的诗句、成语、典故,或稍作改动,或直接借用过来,翻陈出新,“点化”成另一种意思。这种靠“模仿”起家的创作方式,古人称为“点化”,只要运用得当,它往往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效。  相似文献   

10.
唐·杜牧《山行》诗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应解释为“因为”之意,而非“坐下”之意。那么,表示动作行为的“坐”为什么会表示“因为”意义呢?“坐”的“因为”之意又是如何演变产生的呢?  相似文献   

11.
李甜 《文教资料》2014,(27):21-23
王引之的《经传释词》是研究上古汉语虚词的一部重要专著。此书反映的虚词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众学者有很大的启发,对今天研究古汉语虚词有着宝贵的借鉴作用。王引之著述此书的目的,一是探究经书中语词的用法"窥测古人之意,以备学者采择";二是纠正前人对经书中语词的误释,达到"前人所未及者补之,误解者正之"。  相似文献   

12.
谢榛在《四溟诗话》中用很大篇幅比较前人句法用意的异同优劣,谈其用心、机轴,他的用意在于指导创作,由于谢榛的“诗法“多结合古人作品而谈,对古代作家作品分析恰当,用以指导审美鉴赏不无益处。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之中,禽鸟种类万千,其鸣声有不少与人们的某些语音相近;于是,前人便以鸟语谐人语入诗,以反映现实生活,抒发内心感受。这类诗歌,谓之“禽言诗”。 禽言诗起于宋代。宋代诗人梅尧臣曾作《四禽言》诗,后来,苏轼仿其作《五禽言》,他在诗序中云:“余寓居定惠院,绕舍皆茂林修竹。春夏之交,鸟鸣百族,士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遂用圣俞体作《五禽言》。”至明清两代,禽言诗便盛行开来。 前人的禽言诗,各取不同之禽言入诗,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诗人在表述自己对诗精髓的理解和对诗进行评论时,总是提炼出一些极其简单的字来,将自己的思想凝结于其中,“象”是其中的一个概念。古人用“象”来评论作品时,未对其内涵进行直接的阐发和界定,似乎给人一种“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玄奥感。本文试从象之义、象之意、象之神的角度剖析“象”的内涵,揭示象所蕴含的约定意味,以期发掘古人对“象”虽没明言,但早已成熟的深刻思想。  相似文献   

15.
葫芦诗是一种戏称,乃"照葫芦画瓢"之意,是指按前人诗作的格式作部分词句上的改动后,赋予诗作以新的内容的诗体。这种诗表面上看是"拟古",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别有一番趣味。唐朝诗人贺知章写有《回乡偶书》:"少小  相似文献   

16.
唐代"代言体"诗歌通常以诗题中直接出现"代""代……作""代……答"等为主要标志,题材广泛,旨趣各异。《全唐诗》有此类诗歌约一百余首,大致分为三类:诗人代主人公言,确为代他人作诗,多有书信意味,诗人情感与诗中主人公情感不易区别;所代之人模糊不清,诗人情感在主观上隐藏起来却在客观上被暴露;主人公代诗人言,虽是诗人代古人作诗,实则借古人之口表自身之意。  相似文献   

17.
某地市期末考试出了这样一道考题:王维诗《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答案是“归”字。其原因是该诗描绘了一幅乡村晚归图,作者赞美了自由闲适的田园生活,想起自己官场险恶,萌生退隐之意。阅卷老师对此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本诗的诗眼应该是“羡”字,不应是“归”字。因为羡字比归字更直接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田园生活的向往,退隐之意也得以恰到好处的表现。  相似文献   

18.
葫芦诗是一种戏称.乃“照葫芦画瓢”之意,是指按前人诗作的格式作部分词句上的改动后,赋予诗作以新的内容的诗体。这种诗作表面上看是“拟古”,实际上是“旧瓶装新酒”,别有一番趣味。  相似文献   

19.
正以诗文会友,用诗文寄托情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酬赠诗。它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就是酬谢之意,酬赠诗多是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与今人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除了朋友间的互相唱和之外,诗人也常常赠诗给亲友,用  相似文献   

20.
古人写诗善设诗眼。“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凝练传神的一个字。准确找出并分析诗眼,是古诗阅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能力。诗眼大致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