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昊奇 《山东教育》2010,(5):63-63
柳宗元名篇《梓人传》中有位“善度材”却“不能理其床阙足”的梓人,他能够“视栋宇之制,高深、圆方、短长之宜”。然后指挥众工匠建造房屋。梓人善于运用众工匠之力而自己不去逞能,善于全面规划而自己不需事必躬亲。  相似文献   

2.
学习动力是指学生为实现自己的愿望而奋发学习的一种内在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义”、“名”、“利”三个方面。不图索取,而求奉献,终生夙愿干一番不平凡的事业,谓之义。不图荣华富贵,但求流芳百世,谓之名。追求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谓之利。在现实学习过程中,主要为义者有之,主要为名者有之,主要为利者亦有之,义、名、利兼有者为多数。因为义、名、利三者有着内在的联系:自古以来,名利不分家,名中有利,而义则与名利相依存,  相似文献   

3.
胡适一生有三多:博士帽多、著作多、笔名多。一、“胡适”一名的来历胡适原名洪骍,这是他的排行名。按“天德锡贞祥,洪恩毓善良”的排行顺序,胡适恰好是“洪”字辈,所以取排行名为洪骍。他以“骍”为笔名于1908年11月24日在《竞业旬报》第34期上发表《对于中国公学风潮之感言》一文。1905年下半年,15岁的胡适在上海私立澄衷学堂读书,国文老师杨千里选用严复翻译的《天演论》作教材,向学生讲授“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道理。胡适选取“适者生存”之“适”为名,以“适之”为表字,并以“适之”为笔名,在《竞业旬报》第5  相似文献   

4.
一、以人代书。如吴敬梓《儒林外史》:“熟读王书和,不如临症多。”王书和是名的医学家,有《脉经》一书,这里用他的名字代指医书。《毛泽东选集》:“何况现在不是学孔夫子,学的是新鲜的国语、历史、地理和自然常识,这些化课学好了,到处有用。”这里以孔夫子代指《论语》等宣传儒家思想的书籍。  相似文献   

5.
吴敬梓家世杂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数年搜集清初著名作家吴敬梓的材料,随手作了一些摘记、并加以初步的排比.今检出几条,觉得尚有参考价值,弃之可惜,但内容又互不相关,无以名之,只得称它为“杂考”了.一、“羡延陵之(?)子”《移家赋》是吴敬梓自叙生平、家世的一篇重要作品。在赋中,吴敬梓历数了转第公以下,吴凤、吴谦、吴沛、吴国鼎等几代先辈的道德文章之后,即叙述其父吴霖起的事迹,有云:  相似文献   

6.
虞兮虞兮     
项 羽 ,名 籍 ,号 称“ 西 楚 霸 王 ”, 高二 学 生。其 人虽 略显 单 薄但其 势 不 弱 ,班 中 除 刘 邦外 无 人 敢 和他 对 立— —项 羽 干 爸( 范 曾 )是 炒 —股 专 家 ,早 发 了 ,有 如 此 雄厚 的 经 济后 盾 ,能不 财 大气 粗吗 ? “ 西楚 霸 王 ” 之 名 是 刘 邦 背 后为 项 羽 起 的绰 号 , 项 羽听 后 洋 洋 得意 :“ 霸 王 ” 之 名 岂 是 等 闲 之 人 能得 !但据 刘邦 解 释说 ,此 四字 一 般情况 下 顺 着 念, 但 要 领 会其 奥 妙 则 须反 着 念:“王 八 出息 !” 他们 的 英 语 老师 叫 虞 , …  相似文献   

7.
吴敬梓《儒林外史》以“儒林”为主体,虚拟前朝之历史背景,全面展现封建末世社会的人间众生相;于人性之善恶、美丑及真伪的褒扬贬抑中,寄予着作一己之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8.
自商周以来,古代男子一般既有名又有字。春秋时期,很多人名字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即都以鱼为名,这种现象与先秦的鱼崇拜现象是相适应的,“鱼崇拜”的思想观念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命名给字取含“鱼”之义,是这种悠久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苏洵在给两个儿子取名时颇费了一番苦心。为这取名事,他还特地写过一篇《名二子说》。他在文中说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轼”,车前横木之谓,作凭靠瞭望用,论重要性,自然不比车轮、车辐、车身,但缺少它,就不是一辆完整好看的车子。以“轼”为名,就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不要只能作“外饰”,要当个有用的人。“辙”,车轮子在地上碾过的痕迹,久之即成车道。论车之功劳,自然不会联系到辙,然而发生了车仆马毙的祸事时,同样不会牵连到辙。以“辙”为名,就是希望儿子将来既能为国家建功立业,但又不会惹祸。瞧,长辈对后嗣期望之切、考虑之详,全融…  相似文献   

10.
左宗棠认为:“天下圆顶方趾之民无数,要其归有二,曰:名也,利也。人率知之,能言之。集试察其志之所分,与其途之所自合,则亦曰利而己矣,乌有所谓名者哉!”这就是说,他大胆地把人们的活动都归之为求利,提出了名随利出的命题。 他把世上之名归纳为三种:“道德之名”、“文章之名”,“一艺一技之名”。他认为“君子”  相似文献   

11.
关于“之”的本义,古今有许多不同解释的。首先是东汉的许慎,他提出“之”的本义是“出”的意思.他在《说文解字》中说:“(小篆体之字),出也.象过(草木初生也……读若彻),枝茎渐益大,有所之也.“一”者,地也。”他认为“一”上的“”为草木从地下初生出来的形状,所以他把“之”的本义训为“出”义。戴震也把“之”的本义训解为“出”义;但与许慎对字形的理解不同.他在《礼记·考工记·梓人》的补  相似文献   

12.
试论杜甫诗歌中的隐逸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甫终其一生都没有隐逸,但诗中总有一些隐逸思想的流露。青年漫游时期有对“沧海情”的向往;长安十年不无“扁舟”“清景”之想;陷贼与为官时期,有“吏情更觉沧洲远”之叹;度陇客秦州时期,更多对隐逸宁静生活的追求;安居草堂及漂泊梓阆时期,渴望“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的闲适;漂泊荆湘时期,则充满“桃源何处求”的疑惑。这些隐逸情趣,反映在他不同时期的作品中,也表现在他对古代或同代隐士的歌吟里。杜甫的隐逸思想可概括为游仙之隐、山水田园之隐、吏隐之隐以及避乱终老之隐。  相似文献   

13.
对纳兰性德词的风格和师承,从纳兰性德的师友到有清一代词评家的最后一人王国维,认识都不尽一致。对他的词的风格,他的老师徐乾学认为是“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况周颐说“其所为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王国维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徐、况、王的看法可以说大体一致,我们姑且名之  相似文献   

14.
苏舜钦政治诗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县)人。他生活的时代,宋王朝已经历将近半个世纪,当时的社会是“有治平之名而无治平之实”,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已日益暴露。在他出生前四年,即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契丹便大举侵宋,结果达成“澶渊之盟”。到他正式从事政治活动时,矛盾更趋尖锐。宋王朝在抵抗外族入侵战斗中屡遭失败,国势日见衰竭,仁宗不得不于庆历三年(1043)任用范仲淹、富弼等一批老臣推行“欲尽革众弊以纾民”的所谓“庆历新政”。面对这种政治形势,“少慷慨有大志”的苏舜钦积极支持并参加了“新政”。因此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也就成为其政治活动的一部分。他曾“数上书论朝廷大事”,并上疏范仲淹“奋舌说  相似文献   

15.
求“名”之“实”,对鲁迅来说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揭开“名”下之“实”,二是求得符“实”之“名”,前者寄托着鲁迅的启蒙诉求,后者则更多彰显着鲁迅作为作家的伟大创造力和对汉语表达深刻性的追求,也充分体现出他为丰富现代汉语词汇作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16.
《儒林外史》是一部伟大的古典文学名著,它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表现出了强烈的人民性,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就是它艺术上的显著特点之一。在《儒林外史》中,伟大作家吴敬梓运用对比之多,所作对比之强烈,都超过了前人。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吴敬梓虽然把他的书名之为“外史”,“不自居于正史之列”,但在许多方面,他却直接继承了我国史学家的优良传统,除“不虚美”、“不掩善”、“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的严肃的现实主义态度以外,在表现方法上,也力求做到“寓论断于叙事”、“口无所藏否,而心有所褒贬”、“无一贬辞,而情伪毕露”。但是,吴  相似文献   

17.
“折变”是宋代重要的一种赋税输纳方式。《宋史》记载:“自唐以来,民计田赋外,增取他物,复折为赋,谓之‘杂变’,亦谓之‘沿纳’。吃这里的“杂变”、“沿纳”是史书上记载的最早折变。宋代收税入有常物。而一时所需,时变而取之,使其直轻重相当,谓之‘折变’”。按此言,“折变”是来赋税的输纳方式,收纳原则是“使其直轻重相当”。可见,晚唐以来的“沿纳”和宋代另名的“折变”原本有固定的物品,即所谓“入有常物”。只因官府借口各种需要,才将原定之物“变而取之”,折成其他钱物征收。一、“折变”渊源及原则失衡统治者为什…  相似文献   

18.
走近李希贵     
初闻李希贵主任,源自《山东教育》上一篇记者的访谈文章,可总觉得真正走近李主任的是他那本充满智慧和追求的《教育艺术随想录》。这一连串的文章读下来,而且是再三地读,便觉得犹如跨越了时空的距离,已在李主任面前感受着他创造的一个个教育管理的神话。一、高屋建瓴的策略古语说:“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可是我却感觉李主任的教育策略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取乎其上”!从“永不屈服”的校训到“让高密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的办学理念,从启动“名师、名校、名生”的三名工程到启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力量,都…  相似文献   

19.
(一)王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史记·项羽本记》) 高二册语文课本注“王之,就是‘以之为王。’”按:王(wāng),做王。之,代词。代“咸阳”。实际上是称代关中,并非代“先破秦入咸阳者”。语文课本注认为“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王之”就是“以他为王”;也有人认为“王”是名词的使动用法,“王之”就是“使他为王”。其实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其错误根源则是在于对“之”字的含义不甚了了,误以为“之”是代人的,具体是指“先破秦入咸阳者”,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对“名”是喜爱的,也是有所追求的。他既追求奇伟的功名、崇高的德名,也追求独特的文名。这三者中,由于奇伟功名追求之愿未遂,使他走上了归居田园的道路,并在此道路中,逐渐形成了他对崇高德名和独特文名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