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决战莫斯科     
何振梁被围!刘敬民被围!杨澜被围!北京申奥团主要成员在莫斯科一亮相,便成了记者们追逐的对象。虽然国际奥委会在投票决定奥运会主办城市前一天为记者安排了与各申办团见面的机会,投票结束后又为获胜城市安排了新闻发布会,但各国记者仍不满足,对  相似文献   

2.
北京奥申委组成了四个团赴莫斯科。第一个是奥申委代表团,按国际奥委会规定只有65人组成,其中还包括何振梁等三位中国的国际奥委会委员;第二个是工作团,约有150  相似文献   

3.
营造良好申办氛围,接待好评估考察团 2001年2月,国际奥委会组织评估团对申办城市进行考察。迎接评估团的考察是申办中的重要一环,是国际奥委会在阅读申办报告基础上对北京的一次实地了解、实地验证,也是我们对北京的一次现场介绍。评估团的看法如何,是决定北京能不能入选、能不能胜出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4.
精彩陈述 每个申办城市都要在国际奥委会112次全会上作陈述报告。按照规定,每个申办城市陈述一小时,其中讲45分钟,15分钟回答问题。对我们来说,这是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唯一的一次当面听取介绍北京,当面提出问题,犹如面试,既有“答题分”,又有印象分。这是赢得申办、赢得选票的重头戏。  相似文献   

5.
在2008年6月的北京档案珍藏展上,北京市档案馆藏的两件展品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各大媒体对展览的报道也无不提及。一件是刘淇市长向国际奥委会总部递交的中文的《北京市承办2008年第二十九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申请书》,另一件是北京申奥成功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于2001年7月13日签署的《申办城市纪念证书》。经过求得北京市档案馆有关领导的同意,我有幸亲眼目睹了这两份珍贵的文献。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的新闻记者来说,2001年7月13日这一天,是一生中可遇而不可求的一次重大的挑战和机遇。这一天全世界数十亿双眼睛,特别是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在关注着莫斯科国际奥委会112次全会的举动。经过3年多的角逐,北京、大阪、巴黎、伊斯坦布尔、多伦多5个城市中将有一个在国际奥委会  相似文献   

7.
石忠明 《新闻知识》2001,(11):17-18
2001年7月13日晚,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投票选出北京作为第29届奥运会的举办城市。这一天,媒体聚焦莫斯科。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是北京时,举国狂欢,群情鼎沸。各报编采人员更是激情飞扬,各展所长,为读者奉献出一份份丰盛精美的新闻大餐。作为全国最大的通讯社———新华通讯总社,当天晚上就发出了电讯稿,题为:(引题)江泽民致电李岚清对北京申奥成功表示热烈祝贺,(主题)首都各界欢庆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成功,(副题)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加群众联欢。…  相似文献   

8.
本刊讯 7月19日,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何振梁申奥日记》在北京正式出版发行,该书作者、中国奥委会名誉主席、原国际奥委会副主席、北京两度申奥的非常重要人物之一何振梁先生出席首发式,并为读者签名。在书中,作者首次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原汁原味的北京两次申奥、中华民族圆梦百年奥运的惊心动魄的历程。  相似文献   

9.
吴明 《北京档案》2001,(9):14-15
"7·13"那个令人难忘的夜晚,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在莫斯科投票选举承办2008年奥运会城市.亿万中国人民都聚在电视机旁,关注投票选举结果.当萨马兰奇主席宣布承办城市为北京时,人们欢呼、雀跃,"我们赢了"四个大字充满银屏,它代表了亿万人民的心声.从载歌载舞的中华世纪坛,到万众欢腾的天安门广场,人们都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  相似文献   

10.
干记者这一行,工作是紧张的。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更是紧张。 2月15日,当新的宣传指示下达后,把组里原先准备的为配合国际奥委会考察团在北京考察而制作的四期节目的计划全部打乱了。而考察团官员即将于21日到达,22日第一期节目就要播出。一周时间之内如何拍摄并制作出四期十分钟的专题片,我们面临的不仅是时间紧迫更是拍摄计划的重新制定。 16日,主编陈耀文召开了“申奥节目小组”紧急会议。最终确定了四期节目各自表达的内容:一、北京的吃、住、行;二、北京的环境;三、北京的通讯;四、电视的转播能力;这四个方面是与奥运…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1998年11月25日北京市正式向中国奥委会递交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书,是揭开了中国新闻媒体报道北京申奥的序幕,那么,莫斯科当地时间2001年7月13日下午6时10分(北京时间晚10时10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会议上郑重宣布──北京赢得了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后,我国的新闻媒介迎来了自己的“狂欢节”。北京申奥的成功,既是北京人的骄傲,又是中国人的自豪,也是中国新闻媒体的大喜事。各大媒体一改前期报道的矜持、含蓄、冷静与理性,显得热力四射,充分发挥出…  相似文献   

12.
“杀死他!杀死他!”在记节即将到来之际,又传来记被袭噩讯。四川法制报记10月8日凌晨在都江堰一家非法生产地条钢的“黑厂”进行暗访时,遭到8名持刀男子疯狂围攻殴打,头部被弹簧刀刺伤。同行的一名司机也被砍伤头部。采访车辆的轮胎也被歹徒刺破。事发后,都江堰市委书记要求当地公安机关严惩凶手和幕后指  相似文献   

13.
“小应”大名叫应学良.人长得白白净净的,满脸书卷气,一看就知道是“舞弄墨”的。在团里,如果你连他都不认识.那真是孤陋寡闻。他可是在报纸频频露面的“兵记”哩!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家的客厅里,至今一直留存着一张珍贵的照片。那是与国际奥委会前主席萨马兰奇先生的一张合影;当时我还是一个小学生,作为接待方的少先队代表,向访问中国参观全国运动会的萨马兰奇先生献鲜花。每每看到这张照片,一段萨马兰奇与中国举办奥运的往事一幕幕回放,如同昨日重现,浮现在脑海。1997年秋季八运会期间,那时我家住天原新村,还是上海市江五小学五年级4班的一名学生,少  相似文献   

15.
庄电一 《今传媒》2006,(4X):50-51
当记20年,我有过多次异地采访的经历。作为《光明日报》常驻宁夏的记,我珍惜每一次异地采访的机会。每次出去,我都如饥似渴地捕捉新闻。因此,几乎每次异地采访,我都有大量收获。当事后检阅自己的“劳动成果”时,我都会高兴地在心中感叹一句:不虚此行!而采访中的艰难困苦,都不值一提了。  相似文献   

16.
早就听说处在祖国“北极”的边防连队很偏远、很艰苦、也很神奇,但一直没有机会去瞅一瞅。2006年报社的领导把我安排在边防九团四连蹲点,终于有了机会零距离接触到“北极”的边防连队和官兵。  相似文献   

17.
2003年7月13日22时08分.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宣布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城市为“BeiJing”的时候.全中国都沸腾了,“赢了.北京赢了.我们赢了!”此时此刻.有一群年轻人在彻夜狂欢.他们就是年轻的雅昌人.他们的心与奥运一起跳动着。位来自湖南的雅昌员工说:“申奥里有我们的一份功劳.这是我一生的荣耀!”  相似文献   

18.
7月13日,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五个城市做最后的陈述。上午,在多伦多代表团开始陈述之前,我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会议中心二楼遇见北京奥申委秘书长屠铭德。一向为人随和亲切的屠先生用力地拍着我的肩膀,力气之大叫我有点承受不住。他一字一顿地对我说:“努力啊,最后一搏,大家一起努力啊!”  相似文献   

19.
杨晓霞 《新闻知识》2001,(10):17-19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10,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会议大厅宣布,北京获得2008年夏季奥运会主办权。“北京赢了”“2008属于北京”“神州大地竟夜无眠”。当晚,电视实况转播了这一盛事,屏幕上不断闪出的四个字“我们赢了”最直接地表达出中国人获胜后的狂喜:北京赢了,中国赢了。按照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媒介事件》中的界定“北京申奥”这一事件已经成为了“媒介事件”。所谓媒介事件,“是对电视的节日性收看”,“是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界人屏息驻足的电视直播的历史事…  相似文献   

20.
赵波 《军事记者》2008,(9):14-15
北京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以“无与伦比”来形容第29届奥运会的圆满成功。“世界了解中国,中国了解世界。”北京奥运会不但为全世界的运动员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也为我们众多国内记者与境外同行学习交流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