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正>五十年前的哥谭人人自危,黑色的浓烟笼罩着大地,化工厂的浊气污染着天空。在这黑暗之中,出现了光明的象征——他身着黑甲,所向无敌,他给罪犯以惩罚,就像黑暗中的光芒。黑夜是恐惧的象征,为了驱散黑暗,火焰便以雷霆的方式诞生于天地之间,用那闪耀的光辉使人们不再恐惧黑暗,温暖了大地,使危险不再。时光匆匆,有多少人迷失在黑暗之中,无尽的恐惧将他们包裹。他们以为自己被光明抛弃了,可他们忘记了,只有在黑暗中,星光才  相似文献   

2.
黑暗对于久居城市的人提起来是一种恐惧;光明对于久居山村的人提起来是一种望尘莫及的祈盼。光明在每个人心中的地位不一样:对某些人来说“不夜城”是他们的居所;而对于某些人来说是带着欣喜的爱恋……海伦·凯勒的黑暗,需要我们以盲聋哑的“特性”去接受;贝多芬的黑暗,需要我们以一位音乐家失去倾听大自然的双耳来感受……  相似文献   

3.
张文鑫 《母婴世界》2014,(2):108-111
看到“灯塔”二字,你会想到什么,想到茫茫大海中的孤岛?想到黑暗中的明灯?如果让你守护灯塔,为来往船只保驾护航。你会觉得苦闷?烦躁?还是恐惧呢……  相似文献   

4.
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向黑暗的谷地让我自身的洁白遮住那黑暗的恐惧即使我化为一滴晶水我也要洗去那恐惧的污迹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向深深的竹林让我渺小的身躯弥补那无花的悲泣即使我凝为一团白雾我也要拭去那悲泣的泪滴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向广阔的草原让我纯净的心灵抚慰那空旷的孤寂即使我变为一缕空气我也要磨去那孤寂的愁绪如果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向幽静的溪边也愿飘向威武的高山更愿飘向无边的宇宙飘向那里——去寻找人生的真谛去倾听自然的心声去记录青春的寄语【简评】奉献,一个崇高而抽象的名词。作者用“黑暗的谷地”“…  相似文献   

5.
守望星光     
张浩 《初中生学习》2010,(10):31-31
人类最原始的恐惧,来自于漫漫长夜。寒冷和黑暗把一切勇气与信心吞噬得尸骨无存,于是人类用火,用梦,用各种各样的东西安慰在黑暗中瑟瑟发抖的自己。然而,总有一些英勇无畏的人不甘在黑暗中闭上眼睛麻痹自己。他们选择在黑暗中守望星光,坚信自己的屹立可以为人类召唤不灭的火种,穿过长夜,迎接黎明。他们像稻草人守望麦田一样守望着自己的信仰,他们像向日葵一样守望并追随着生命的阳光,他们终于因为执著的守望而迎来了刺透黑暗的第一束星光。  相似文献   

6.
鞠锋 《湖南教育》2014,(4):43-44
香港作家梁凤仪说:“恐惧时,父亲是一块踏脚石;黑暗时,父亲是一盏照明的灯;枯竭时,父亲是一湾生命的水;努力时,父亲是精神上的支柱;成功时,父亲又是鼓励和警钟。”然而,“父亲”角色在现实中却陷入了诸多误区。  相似文献   

7.
<正>“你们孩子都自己睡了吗?我家的总不敢,还是个男孩,这可咋办!”“我家小杰也是,小班时就自己睡了,最近也不知道怎么了,天天怕东怕西的,睡觉都不让关灯。”晚接园时,几个大班幼儿家长的闲聊引起了老师的重视。恐惧是我们的基本情绪之一,恐惧并不意味着孩子胆小。如果家长对幼儿恐惧情绪存在误解,对幼儿害怕黑暗、不敢一个人睡这件事过度反应,会导致幼儿对自我的不接纳以及对恐惧情绪的压抑。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支持,  相似文献   

8.
杨雯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83-85
康拉德小说《黑暗的心》的主人公在非洲的堕落行径不仅让他自己在临死的那一刻感到无比恐惧,也让他周围的人体验到在边缘情境下人类对死亡的恐惧.通过分析《黑暗的心》中主要人物库尔茨和马洛各自所处边缘情境,关注库尔茨在非洲的遭遇所展现出来的人类内部存在中的致命缺陷,以试图解读小说黑暗的象征意义和恐惧的哲学内涵以及该作品中体现出的康拉德的人生观.  相似文献   

9.
正怕黑,是很正常的。科学家认为它源于基因编码,因为远古人类要有躲避晚上出没的捕食者的能力,害怕捕食者慢慢就演变成害怕黑暗。从认知的角度讲,对黑暗产生不寻常又持续的恐惧与对未知的恐惧有关。首先最重要的一点是,黑暗削弱甚至是剥夺了人类的视野,  相似文献   

10.
请跟我来     
肖显志 《小学生》2007,(10):16-19
黑暗里才有光明 “我爱读书”班会开始了。班长白白主持,她打了个“请”的手势说:“请张志富同学第一个发言,题目是《我爱读书》。”同学们的目光刷地聚向张志富。张志富可能是吓坏了,目光恐惧地朝四周望望,才缓缓地站起来,可吭哧半天也没把厚厚的嘴唇开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位校长告诉我,他上初中的儿子问他:“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子?”他说:“人死后,周围漆黑一片,面对的一切都是黑暗的,悄无声息,无人交流。”他说的这个死后世界与法轮功对刘思影所描绘的“人死后,有一条用黄金铺成的道路指引着到达天堂,在那里,到处都是黄金”是相反的。很显然,这位校长之所以这么说,无非是让儿子对死亡产生一种恐惧,从而在现实中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2.
《黑暗传》是保康地区的丧葬用乐,在日益现代化的今天仍然服务于当地农村的丧葬礼俗.本文对保康“黑暗传”进行调查,对其生存环境、仪式音乐传承方式、仪式场域进行观测,以较为客观的视角透视“黑暗传”音乐.  相似文献   

13.
《蝇王》(1954)是英国当代作家威廉·戈尔丁的成名作及代表作。它一问世,以其“优美的笔法,悲观而富挑衅性……生动而感人……隽永而绝望”的风格,“令人信服又时常带有恐惧色彩”的笔调,被M·F·福斯特称为当年的“杰出小说”。因为“它不仅是一部一流的历险故事,更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寓言”。《蝇王》不仅风格“隽永”,故事“惊险”,而且寓意深刻,主题严肃。该作品的主题(黑暗的心灵)不仅是作者心态的表露,更是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对人类、对人性、对社会的悲观绝望心情,以及对人类前途的担忧和恐惧的心理反应。《蝇…  相似文献   

14.
呼噜之声不绝于耳、夜间频频醒来、睡不安稳、恐惧黑暗、夜间磨牙、遗尿、呓语、梦游……睡眠障碍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同样也会发生在儿童身上。据介绍,婴儿及儿童可有多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睡眠不安、梦魇、夜惊、梦行症等。  相似文献   

15.
对黑暗的恐惧,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却又在我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一直到现在,我还会在晚上留着一盏灯,没有它,无法入眠。他说,黑有什么可怕的呀? 我以为,这个男孩,是永远不可能懂得我的怕黑了。我虚弱地微笑着,笑我自己的过于纤细,和他粗粗的神经……他灿烂地回应我:“我会为你找来驱散黑暗的精灵!”  相似文献   

16.
我战胜了黑暗,迎来的却不是光明。小时候对于黑暗的恐惧,是铺天盖地汹涌而来的。那一刹那间,甚至绝望地感到自己将被淹没在可怕而无尽头的黑暗之中,毫无挣扎喘息的机会,便越陷越深,消失在诡笑着的黑暗之中……  相似文献   

17.
2~3岁是孩子的恐惧性情绪记忆较为深刻的时期,有些孩子对特殊情境如"黑暗"非常敏感甚至是恐惧。孩子大都有怕黑的倾向,如果程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①不知是不是每个人都会有这么一段经历,在记忆中留下一段对黑暗很深的、难以忘怀的感触,我把这种感触叫做“荒野无灯”。小时候怕黑,怕一个人呆在家里,怕窗外那些与神怪故事相连的响动。这种恐惧不是出于对黑暗本身,而是对藏在黑夜里的鬼怪的敬畏。长大了,常走夜路,在乡间,在大山里,一次又一坎地强化了我对黑暗的印象。  相似文献   

19.
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到了某个年龄阶段,便开始关注死亡的问题,而且对死亡产生无可名状的恐惧,甚至害怕和死亡有关的任何事物,譬如坟墓、棺材、黑暗、灵魂等等。孩子也会有这样的恐惧。如果孩子长久地被笼罩在这种虚幻的恐怖之中,会对其脆弱的心理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因此,理解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正视“死亡”这一概念,将有助于他们很快度过这一迷茫期。  相似文献   

20.
威廉?戈尔丁获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荒诞是一个审美概念,荒诞这一概念式的个体体验在戈尔丁这里就集中地表现为对悖谬传统价值观的“人内心的黑暗”的关注及对笼罩了阴影的世界所怀有的种种恐惧,戈尔丁笔下描写荒诞的作品是在本体意义的高度上被作为主体存在的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