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引入社会性别视角、渗透妇女史内容,对传统史学教学而言,从教学方法到教学内容均会引发深刻的变革。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启发学生认识历史全貌,挑战传统史学性别盲点,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立论,勇于实证的创新思维;妇女史内容渗透,补遗、纠正、完善了传统史学教学内容,让学生看到一个更具完整性、客观性、公正性的历史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社会性别视角引入、妇女史内容渗透是传统史学教学改革的极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与传统史学的关系,分析社会性别理论的提出和运用对传统史学研究的启示,论证了性别维度的引入丰富了史学研究的视野,多角度跨学科性别理论赋予了历史研究新视角和新方法,认为社会性别理论对传统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史学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妇女史研究的发展与传统史学的关系,分析社会性别理论的提出和运用对传统史学研究的启示,论证了性别维度的引入丰富了史学研究的视野,多角度跨学科性别理论赋予了历史研究新视角和新方法,认为社会性别理论对传统史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战后,随着西方历史学的转向以及美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研究模式也发生了嬗变,从传统教育史学向新教育史学迈进.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经历了从妇女史到妇女教育史,再到妇女一社会性别教育史,而后,随着科学的发展,后现代女性主义教育史学开始对传统教育史学的诸多问题进行反思和讨论,在全球史观的影响下,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走向了整合与深化.教育史学家们围绕着妇女教育问题,引入了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探讨美国女性主义教育史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社会性别史与妇女史都受到了社会性别理论的启示,两种范式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妇女史发展经历了“受害史”、“英雄史”、“分离领域”、“多元与差异”四个阶段,演变成社会性别史。但是双方在概念理解、理论方法、政治目的以及研究范围上迥异。研究社会性别史,不仅可以开阔理论视野、拓宽史学领域、发掘新的史料、提出新的观点;而且其开放性的特色,必将对传统史学全面渗透和改造,即与传统的政治史、思想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外交史进行平等的对话。  相似文献   

6.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的妇女史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逐渐得到主流史学界的认可。妇女史,尤其是妇女—社会性别史,不仅为历史研究增添了社会性别的新视角,而且使妇女史研究本身跳出了狭隘的“妇女领域”,将妇女置于更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中进行研究。将社会性别的视角引入中世纪晚期英格兰农村社会的研究,考察和分析占乡村人口半数以上的劳动妇女的经济活动及特征,有利于深化对当时乡村社会及其经济状况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7.
现行婚恋观教育忽视了女大学生成长所面临的特定历史和现实环境,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女生实际,从社会性别视角揭示了传统性别观念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消极影响,指出应当通过对婚恋观教学内容进行社会性别视角的拓展、丰富教学方法、进一步普及社会性别意识教育等路径对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教育进行创新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妇女史,已经引用社会性别分析范畴,转向妇女—性别史,在这种新趋势的影响下英国教育史学家开始借鉴妇女—性别史的研究方法,引入社会性别的分析范畴,修正了社会教育史学,扩大了教育史研究的视野、空间和深度。以英国教育史学引入社会性别分析范畴为鉴,未来我国教育史研究应在密切加强女性教育史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和解读教育史史料,避免教育史研究建立在两性对抗的基础之上,注意性别与阶级、等级的交叉及妇女群体教育的差异性,在平等与差异中展现妇女教育的全貌。  相似文献   

9.
肖文清 《教师》2015,(6):90-91
史学研究作为中学历史教学的前提条件,历史教学实际上是历史学术上的迁移,是对历史研究成果的利用.目前的中学历史教材由于受制于内容和篇幅,关于某些历史知识的表述有所简略,导致学生在对一些历史知识的理解记忆上有所缺失.因此要用史学研究理论对历史教学进行指导,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相符,具有科学性.  相似文献   

10.
《闺塾师》运用社会性别与中国历史相结合的方法,突破了传统的“五四”史观指导下的脸谱化的旧中国受害女性理论和“压迫——解放”的中国妇女史研究旧有模式,从女性视角出发,重新解读明末清初江南才女们的生活,不仅丰富了关于17世纪江南女性与文化的研究,更为今人重新认识“传统中国”提供了新观念、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中国妇女史:从研究走向学科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回顾20中国妇女史发展的历程,面对新世纪女女学蓬勃发展的全球景观,如何在本土化与学科化的双重努力中实现自己的目标?本文认为,20世纪初中国妇女史研究的兴起是在现代化的社会和学术语境下展开的,80年代中期开始了妇女学背景下的史学关注;90年代初期引入了社会性别(gender)重要的分析范畴,同时,妇女学的全球视野更要求研究者从普遍认为有效的理念框架,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中主动选择并运用于本土研究,面对这一趋势和史学遗产,妇女史学者在继承,借鉴,创新以建立本土妇女史学科中,应尽快突破理论和研究方法上的多重困惑和挑战,开展妇女-社会性别史的研究和教学活动,以进入主流史学并纳入教育主流。  相似文献   

12.
社会性别理论是西方妇女史研究在方法论上的新突破,本文分析了美国著名汉学家的作品:《内闺———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和《缀珍录———十八世纪及其前后的中国妇女》,在中国古代妇女史研究中这种理论的运用,不仅拓宽了妇女史研究的领域,揭示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会让我们对传统历史分期产生质疑。  相似文献   

13.
美国女子高等教育史学自诞生至今经历了"添加"、"以女性为中心"和"注重社会性别"等三个主要阶段.尤其是1970年代以来.受到社会史、妇女史和多元文化主叉的影响,其研究领域、分析范畴、分析方法不断拓展,跨学科特点日益明显,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史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了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可以预测,其今后将沿着深化专题研究和整合现有成果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性别理论与中国妇女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别理论在西方第二次女性运动浪潮中被提出来并成为西方女性主义的中心理论,这一理论的引入和运用带来了中国妇女史研究的新发展,但两者互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妇女史研究在适当引进外来理论的过程中要结合中国历史上妇女的具体经历和两性关系的实际特点。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为核心 ,进一步更新理念 ,调整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手段 ,讲究史学观念的多维性、教学方法的艺术性、思维训练的灵活性、学科内容的综合性  相似文献   

16.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有固定教材内容,教师需要有对接渗透意识,结合学生生活展开文化融合设计,将传统文化与学生学习相对接,创造崭新学习起点。传统文化无处不在,特别是道德与法治学科,与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融合和对接,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深度发掘,组织一些文化特征鲜明的学习活动,适时引入古诗词、传统技艺、民俗节庆、历史故事等内容,能够开阔生本学习视角,形成崭新教学切点。道德与法治学科肩负传统文化传承的重任和使命,教师要自觉落实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熏陶下茁壮成长。  相似文献   

17.
核心素养培养视角下中职语文课程,存在传统文化渗透的学生学习素养需求,能够为教师进行学生语言和思想上的教育,提供一定的责任教育和人文教学内容。中职语文课程中传统文化渗透路径,要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质和教师教学水平的观念下,利用一定的教学方法和文字内容的赏析,做好课堂设计和教学要求,使中职语文课程具备良好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民俗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之一,如今民俗教育已倍受人们的关注。文章对民俗内容的教学实践展开了深入研究,揭示了民俗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功能:民俗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生社会化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另外,对历史教学中渗透民俗教育还要有一定的适度性、选择性。  相似文献   

19.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整合了历史,人文地理要以及政治、经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等其他相关的人文科学的内容,教学内容涉及面广,时空跨度大.它不但能拓宽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知识面,而且能培养他们逐步形成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正确的世界观.因此,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当前历史教育应当体现的时代特征.下面就如何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和优势,谈谈我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转型"的基本内涵、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关系、中学历史教师史学观念现状、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历史高考命题的总体趋势等方面看,关注史学研究的新观念、新成果、新思路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历史教师的必修课。以"社会转型"的视角为切入点,运用史学研究新成果,找准历史教学方向,初步凝练"以‘社会转型’的视角解读历史"的教学思想。从挖掘新材料充实教学资源、运用新视角解读教学核心、依托新方法重构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分析史学研究成果的运用策略。实践证明,该教学思想对于开发历史课程资源、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学科素养以及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