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亚楠散文诗以一种生机盎然的生态意蕴和自然万物和谐共生的“天人合一”创作理念,为我们搭建了一个“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其散文诗的突出之处,在于从“天人合一”到“生态人文精神”的诗意阐释,“和谐对话”中呈现出自然生命的绚丽色彩,“物我同一”背后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诘问,以对故土的千般眷恋构建繁富的“语言之家”,正是这些构成了亚楠散文诗的基本内涵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与庄子生态思想之间有着相似性"物无贵贱"与"非人类中心主义",两者都尊重自然,具有万物平等的生态价值現;"世界之夜"与"绝圣弃知",两者都批判技术知识;"逍遥游"与"诗意栖居",两者都追求自由的生存状态.不过,一个主张"清静无为",一个强调"艺术拯救",两者实现理想的具体方法有所不同.他们在不同时代所倡导的人与世界合一的生态观,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提出“自然为人立法,人为自然护法”命题,这将当代人类存在发展进程中的又一场哥白尼革命,因为它对近代以来的人本中心论的思想基石——康德之“人为自己立法”和“人为自然立法”——思想的彻底反动,重新构建“生命一人本”存在论和普遍利益权利价值观。以普遍利益权利为原动力和本质规定,自然宇宙、生命世界、万物生命、人共在与互存、共生与互生:共在互存,构成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生态整体的存在法则;共生互生,构成自然宇宙和生命世界之整体互动的生存法则,这一法则展布为整体互动的生育法则和“竞.适”法则。其前一个法则张扬生生;后一个法则敞开为竞适协调和相互限度。  相似文献   

4.
实践是万物得以“合法”存在的本体基础,它使得诸物成为“物体”与“物性”之合体,只有超越现象界诸物,超越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束缚,人们才能与本体合一,从而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5.
生命是最可宝贵的,这里不仅指人的生命,这世界上所有具有生命的东西,哪怕一只蚂蚁,它都有维护自己生命的权利。“人是万物的灵长”、“人是万物的主宰”,这些都是人类封给自己的,谁赋予你居高临下的权力?在所有的生命面前,万物都是平等的。所以我们人类尊重自己的生命,就要尊重世界上万物的生命,尊重万物就等于尊重自己。  相似文献   

6.
人类既不是自然的受惠者,也不是自然的主人,人类是与他物共存、共生的存在物之一,通过生死转化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东西方哲学和文学中许多关于昆虫的描述启示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应当像蜜蜂与花的关系那样,相互依存、互惠互利;人类生存的意义既不在于存在本身也不在于思想,而在于人类对自然万物所肩负的责任。真正生态化的生存,应当是人性化的、甚至是神圣化生存,而不是回归纯粹自然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7.
海德格尔与老庄的思想存在着深刻的会通,在相同中也有差异。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比较研究二者对于“有”和“无”、对于人本真生存状态的思考,无论是庄子的诗意运思,还是海德格尔的诗意追问,都体现着对人类生存的真诚关切,蕴含着深刻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超然生存于诗意中的诗人之一。在苏轼看来,诗人寄寓于世而有所作为、超越尘外而无所执守,“循万物之理”、“应万物之变”,是诗人本真本己的生存方式,同时也是“自然为文”的艺术境界。从苏轼文论的经典文本和原初意义出发,运用现象学等方法,在原发构成的生存境域中围绕“有为而作”、“无意乃佳”和“不能不为”进行逐层梳理和深入阐释,能够揭示出苏轼创作思想的本己特性和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9.
王静 《湖南教育》2008,(5):18-19
面对冷漠的现实,诗人荷尔德林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归隐之心。海德格尔也喊出了“人,诗意地栖居”,他强调生活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人是被抛到这个世界中来的,因此我们对存在的理解必须以在生活世界中生存的人为基础。诗意,本是一个充满哲理的命题。一个读者给我打来电话,问:“怎样通俗地理解‘诗意地成长’?”我说:“通俗地说,诗意是指一种生存生活状态,一种理想的生存生活状态,一种审美的生存生活状态。我们每天面对琐碎的生活,每个人不可能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但如果换个角度,把这些工作看作我们喜欢的事情,多一点兴趣,多一点快乐,多一点审美,也许这就是我们说的‘诗意’。”教师的成长是学校成长的基础,是教育成长的前提。说到底,教育的关键就是人的问题,而教师就是这个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我们已经制定了太多的制度,我们已经规定了太多的纪律,然而,可否从诗意的角度来考虑一下教师的成长呢?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理念。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思想富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各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面前,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共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各家各派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释和解说,对于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培育现代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天人合一”以形塑中国人宇宙观的生存理念和秩序追求,成为新时代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底蕴;以“道法自然”尊重自然、遵循规律的原则要义,为树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智慧密钥;以揭示天地规律同人类社会之根本奥妙的“中和位育”,述说中国式现代化面对差异和矛盾所持有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旨要;以“兼爱节用”的文化思考和实践理性,引导人类在万物一体的理念基础上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拓展和深度关联。“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诠释,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厚文化内蕴和历史根基,闪耀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11.
“物我同一”与生态伦理——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的生态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一是“物我同一”的生态伦理情怀 ,包括三个层次 ,其中“人与天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物无贵贱”主张万物平等 ,“顺物自然”强调遵循自然规律。二是“万物不伤”的生态爱护观念。庄子认为 ,人应该珍爱万物 ,节约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12.
济慈视自然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借回归、亲近和融入自然来暂时忘却现实的苦难与无奈。他的诗歌作品以最美的韵律描绘了自然之物的感性形式,赋予自然万物以人的性情与生命,同时他还广泛运用自然之物来描述个人的存在状态与生命体验。因此,我们研究济慈,无法回避济慈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郑悦然 《文教资料》2013,(32):112-114
提起韩国导演金基德,除了广为人知的暴力与情色影像以及超乎想象的精彩故事之外,还需注意的是,在其作品中.无论是人与人、人与自然还是人与社会都呈现出一种极为和谐的“共生”状态。这种生存状态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大东亚地区的儒学传统,再加上宗教元素的渗透以及金基德自己的思想探索,从而形成了金基德电影特有的共生主题。  相似文献   

14.
人的境界是人生命本体生存和生活的状态,它是评价人存在价值的根本指标。当今要逐渐树立以"万物共荣共生"的生命理想为人生的最高意念,在此意念上建构起来的教育形态便是教育的一种全新的境界。它突破了道德的束缚,上升到审美的高度,并以此为指标,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实现着平静、和谐、博爱的教育本真。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其文何以如此淳粹自然,恬淡本色,直达艺术的"化境"?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本文试图从陶渊明仕隐沉浮的心灵历程、贴近自然的生存状态和诗意天然的艺术手法三个角度切入,回答上述问题,同时联系当今社会,揭示文学对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思索真正符合人本性的生存状态,即:人在哪里可以诗意地生存。  相似文献   

16.
人物主体间性实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突破与整全,建构了人类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人物主客间性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的根源,而人物主体间性则是解决人类生存危机的根本之道。人物主体间性之所以可能,就在于“道法自然”的宇宙根本法则、“关系本体”的先验之根、“众生平等”的万物主体性“、人物共生”的生存之道以及“人物感通”的人类情怀。确立人物主体间性,就为教育确立了一种新的自然伦理向度,为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态人”的人学理念,并有利于建构一种新的生态教育观和培养人“天地境界”的美学情怀。  相似文献   

17.
自由意志问题,即人是否有自主选择和自我决定等能力的问题。《道德经》文本中的“自然”,蕴含着万物都依其各自本性,自主存在和自由发展的思想,这为行动主体的人拥有自由意志找到了形而上的依据;“无为”即是作为宇宙万物总根源和总依据的“道”,在顺任万物“自然”发展的同时,对万物进行间接地、柔弱地约束和规范。这种弱性约束和规范既是无目的、无意志的“道”对万物包括人在内的弱性决定,也是对万物自由性和自主性的保障。把这种弱性决定,称为“道的弱决定论”或“自然弱决定论”,是对“道者弱之用”的一种诠释。  相似文献   

18.
钟文华 《天中学刊》2005,20(4):102-105
马丁·海德格尔把世界作为人筑居于其中的家园,提出“诗意地栖居”,要求平等地对待我们生存空间中的万物,感受每一个生命鲜活独特的生存状态,而人被存在征用来参与存在的显现过程,语言既是人存在的方式和原因,同时又是人存在的过程和目的。所以重视存在,重视传统,重视体验,重视民间艺术和口语对文学创作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庄子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发包含独特的思考和视角。庄子所谓“天”有两层意义 ,一是指“自然之天”的自然界 ,另一层则是具有形而上的价值意味的“自然而然”的境况。庄子反对将“天”与“人”割裂开来 ,认为人的一切皆得之于天地自然。“天地者 ,万物之父母也 ,合则成体 ,散则成始” (《庄子·达生》 ,以下引《庄子》只注篇名 )。因而人类对于自然界应该采取一种恭敬的态度 ,不可恣意妄为 ,任何作为都是对大自然的破坏。庄子主张以“道”观物 ,反对以“己”观物。从人的角度来看 ,人与万物是不同的 ,比物要高贵得多 ;但从天地宇宙这个角…  相似文献   

20.
诗意的生存     
德国的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 :“人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 ,就是指那种在生活里处处都能感受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生存。生活在教育情境中的师生都应该是诗意般的生存者。我一向把师生间的坦诚对话当作这种生存的表现。一位学生问我 :“老师您心中 ,我排第几?”我想也不想 ,便答 :“第一。”他疑惑地看着我 ,再问一次 :“真的吗?”我说 :“孩子 ,记得一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 :在各种排行里 ,每个人都期望得第一 ,其实要拿第一也容易 ,就看你愿不愿意换个角度来看 ,只要另起一行 ,每个人都是第一。”另一位刻意打扮自己的女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