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仙台》第一段的文言词语较多,含意较深,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这段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摘引原文,搞清作者当时的有关情况。教学时,向学生介绍:课文是从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写的《藤野先生》一文中节选下来的。鲁迅先生二十一岁时,即1902年,去日本留学。先在东京学日文,1904—1906年在仙台学医。二十年以后,写了这篇文章,怀念在日本留学时尊敬的老师藤野先生。  相似文献   

2.
仙台是中国文学巨匠鲁迅曾经留学的地方。中国人对仙台一点也不陌生,从收入中学语文课本的鲁迅文学作品《藤野先生》中就知道了它的名字。仙台,日本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宫城县的首府。位于东京以北300千米的太平洋沿岸,面积788.05平方千米,人口98万。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1.9℃,年降水量为1204.5毫米。据史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藤野先生》中说:“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的,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从东京出发”,是指由东京乘车前赴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在”,指写作《藤野先生》的时间,“日暮里”,是一个离东京较近的小驿站。据考证“日暮里”在一九○五年正式诞生。但鲁迅乘车赴仙台的时间是一九○四年九月,所以  相似文献   

4.
【背景解读篇】卡片鲁迅并非当年仙台惟一的中国留学生鲁迅在仙台留学的时候有一位关系密切的中国同学,叫施霖,与鲁迅同样来自浙江省(仁和县),同样是从东京到仙台留学,并且是和鲁迅同时进入与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同一校园的第二高等学校的。现存鲁迅仙台时期的照片仅有六张,而两张上面有施霖。其中一张还是鲁迅与施霖两个人的合影。然而,在鲁迅有关留学生活的所有文字中,这仙台留学时期惟一的中国同学都没有出现。原来,青年鲁迅去仙台留学是为了逃避清国留学生,而结合"露题"风波来看,施霖确实是在证明与青年鲁迅的追求相反的东西。鲁迅第一学期…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的开头.描写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的糜烂生活及其作者对此的愤慨,强调了从东京去往仙台途中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处地名的记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鲁迅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据此,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教案第五册《藤野先生》一文认为,《藤野先生》“全文是以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变化为线索”,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则认为,《藤野先生》除回忆藤野先生这条明线外,还有另外一条内在的线索,就是作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读鲁迅文章时就知道,当年,21岁的鲁迅拿着“南洋奖学金”来到东京。先进宏文学院学习日语、补习中学课程,之后跑到遥远的仙台去学医,而仙台的岁月大抵是阴郁不快的缘故吧,只读了一年半,便于1906年春毅然退学,回到东京,接着归省故乡绍兴,与朱安女士完婚,又带着弟弟周作人返回东京,过起早已神往的自由文艺人的生活,一直到1909年夏天回国为止。关于这三年零四个月的生活,鲁迅本人只留下一点点零散的文字,倒是乃弟周作人在其随笔中,绰有风致地叙说描述他和鲁迅的东京岁月,给今人留下了不少珍贵的记录。其中有关…  相似文献   

7.
王琦 《甘肃教育》2009,(8):19-19
《藤野先生》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描写了作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的几个生活片断,表达了鲁迅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下面笔者对鲁迅“弃医从文”的思想转变作以解读。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藤野先生》中有这样一段字: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  相似文献   

9.
1.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和鲁迅先生的爱国精神。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写人的方法。一、紧扣关键词语,理解“我”离开东京的原因教师首先指导学生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将全文分为“离开东京”、“仙台求学”、“回到北京”三部分,然后提问:鲁迅先生怀着救国的抱负来到日本东京,为什么他又很快离开东京而只身去了仙台?(鲁迅先生看不惯那些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学生回答后,教师追问:课文第一、二自然段中哪些词语体现出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情绪?(“东京无非是这样”中“无非”一词表现出作者对东京的无比失望;“实…  相似文献   

10.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语文十册《在仙台》是一篇叙事散文,节选于鲁迅的散文名篇《藤野先生》。《在仙台》作者回忆了一九○四年至一九○六年留学日本在仙台学医时的片断学习生活。文章主要记叙藤野对“我”真诚的帮助和不倦的教诲。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篇幅不长,可是容量不小。文中不单是写了作者与藤野先生相识到离别的经过,还写了诸如东京留学生的情况,去仙台途中的所见,看电影之后决定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过程等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又是以什么为线索而紧密联结在一起的呢?我们认为这篇文章是通过鲁迅留学日本这段生活中的几个片断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鲁迅先生青年时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就是贯串全文的一条中心线索。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文章开首一句文章开首一句,表现了鲁迅对某些不务正业的清国留学生的厌恶感情,是对本段内容的概括。“东京也无非是这样”,言外之意是说,东京有这类清国留学生在,觉得无可留恋。所以下文有一句“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把这两句对照起来看,更可以看出作者厌恶清国留学生达到了不屑与共的程度。鲁迅不在东京学医,也不到离东京不远的千叶医学校学医而到比较偏辟的仙台去学医,正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据《国际先驱导报》消息,位于日本仙台市博物馆内的鲁迅之碑,迎来了建碑50周年的纪念日,约有90名中日友好团体人士以及鲁迅的粉丝们参加了当日举行的纪念仪式。作为中国现代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的作品自战前就成为了日本的畅销书。在曾经留学过的仙台,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每逢鲁迅逝世周年纪念,都会有来自日本全国各地的粉丝们赶来仙台敬献鲜花。鲁迅1904年至1906年在仙台医  相似文献   

15.
1998年,我到仙台去寻访鲁迅的足迹。日本鲁迅研究专家、原宫城县日中友好协会副会长、仙台市日中友好协会会长、现为仙台市鲁迅显彰会干事、长野经济短期大学名誉校长、东北大学名誉教授菅野俊作先生,陪同我参观访问了仙台,为我提供了有关仙台和鲁迅在仙台的宝贵史料,使我对鲁迅的“弃医从”有了新的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16.
仙台,是日本本州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景色优美,民风淳朴。1998年11月28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仙台,受到日本人民的热烈欢迎。江主席思绪万千,当夜吟成七绝一首,翌日书赠鲁迅就读过的东北大学(原仙台医专),诗题为《访仙台》(载1998年11月30日《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7.
念仙台     
<正>五年前的12月初有幸行到仙台。从东京坐火车到达仙台车站的时候,天色已经擦黑,气温明显降低,站台前那一树火红的枫叶在暮色中熠熠生辉。第二天我特地回访,那枫树在蓝天白云下愈加亮丽。如今一想到仙台,就想到那树枫叶。当然,最怀念的还是鲁迅先生故居和鲁迅的“隔代”故人。  相似文献   

18.
<正> 鲁迅青年时期留学日本七年多(1902年4月—1909年7月),在这一段岁月中,他掌握了近代的文化科学与思想,参加了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运动,开始了革命的文艺活动。这是他一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鲁迅诞生一百周年前后,我们试图蒐集整理这段传记史料,得到了许多日本专家的大力支持。就中我们认为,仙台的日本朋友(主要是鲁迅母校、东北大学的师生们),编辑出版的《鲁迅在仙台的记录》,发掘反映了鲁迅在仙台时期(1904年9月—1906年3月)的大量史料,为研究鲁迅这段生  相似文献   

19.
时间:2007年11月9日 地点:仙台三井城市酒店 毛丹青:这是我们第二次谈话,也许跟昨天所谈的内容有些不同,更偏重一些理论问题。这次你赴日讲演的第一讲是《双向的煎熬》。是在大阪讲的。第二讲在东京,题目是《我是怎样开始写作的》,第三讲就在今天我们住的仙台,讲的是《永恒的和消失的》,然后最后一讲去北海道,题目是《用方块字深刻地表达自己》。  相似文献   

20.
人教社出版的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9课《在仙台》(五年制第十册第23课)一课,选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藤野先生》。课文通过写鲁迅在仙台学医时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和帮助,热情赞扬了藤野先生的正直无私、毫无民族偏见,以及他对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鲁迅在写藤野先生对他的关怀帮助之前,先用一小段文字写了他在仙台受到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