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是继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忧患意识的传统,反思历史,把握国情和纵观国际局势的产物。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是一脉相承的,都体现了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但是,邓小平所处的历史时代不同,他超越了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的忧患意识,对于我们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当代人为当代人所写 ,这是历史小说作家刘恩铭的自觉创作意识 ,他的新作《兵临沈阳》将这种创作意识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没有将历史简单化 ,而是围绕自己的创作主旨 ,展示了历史的方方面面 ,也解剖了历史人物的多重性格 ,并于复杂的描写中揭示了“国民党自己打败自己”这一质直命题 ,这不独显出作者的史家眼光 ,而且昭示出他的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小说在艺术表现上也作了多种努力 ,较好地保证了创作主旨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谢(月兆)是南齐时代的重要作家,"永明体"代表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谢(月兆)仕途坎坷,一生政治抱负未能遂愿,年轻的生命也因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陨落.在谢(月兆)诗歌中清晰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担忧的这种忧患意识,下面通过谢(月兆)的文学创作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来探讨一下他的这种忧患意识下的隐遁思想,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谢(月兆).  相似文献   

4.
余秋雨散文凭借厚重的历史文化蕴涵和对人文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文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文人学者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文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者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以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文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5.
谢朓是南齐时代的重要作家,“永明体”代表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混乱的年代。谢仕途坎坷,一生政治抱负未能遂愿,年轻的生命也因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而陨落。在谢朓诗歌中清晰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政治前途和生命的担忧的这种忧患意识,下面通过谢朓的文学创作并结合他的生平事迹来探讨一下他的这种忧患意识下的隐遁思想,以便更清楚地认识、了解谢朓。  相似文献   

6.
贾平凹说“关怀和忧患时下的中国是我的天职.”他的长篇小说无不体现着这一创作思想.他的首部长篇《浮躁》以政治和社会为视角,对改革开放背景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心理作了整体的评判,然而作家因对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无奈而致困惑,因而在以后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改从文化视角上寻找新的切入点,《白夜》、《土门》、《高老庄》即体现了作家以“文化批判意识”为核心的创作心理和文化探索精神.尽管作家的种种文化探索仍不免流于无奈,但他执着的艺术探索精神却十分可贵.  相似文献   

7.
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样的挑战,中小学教师怎样才能按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快速提升和完善自己呢?反思应该是一种最有效的途径。一、问题的提出何谓"教学反思"?以教学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这种审视和分析立足于自我之外,是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一种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的反思能力就决定了他在教学实践和在工作中开展研究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现代化的到来无疑对传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冲击,因此,现代化问题势必引起文学家、思想家的思考、探索和追问,陈应松的神农架小说是其中最有影响的,他的小说贯穿着人与自然、乡村和城市的主题,在对自然、乡村、城市的描写中,渗透着作家对现代化历史道路的审视和反思,而在审视的背后是作家对人类发展前途的忧虑和寻找.  相似文献   

9.
<阐释与重构>把当代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单元,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超越历史而立足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建立审视坐标,自觉地将文学思潮、文学现象和作家作品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从文学批评独特建构的历史感和逻辑性上说,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当代文学研究的空白点,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所体现出的批评价值是超越时空的.  相似文献   

10.
余秋雨散是凭借厚重的历史化蕴涵和对人精神的张扬,成为了90年代中国坛的一道亮眼景观;而忧患意识,则是余秋雨散里贯穿始终的精神特质之一。先秦以降,中国人学的价值取向历经曲折流变,而余秋雨散中的忧患意识正是源自作家对学自身使命的自觉承担;这种忧患意识对个体生命和民族历史化命运的反思为基点,内涵复杂和立足历史、指归现实是其两大总体特征。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小说总给人以幽默的感觉,但在幽默的背后却是他那深沉而隽永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老舍的这种创作风格,源于作家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老舍小说的悲剧意识和忧患意识,是作家的一种美学追求,追求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实现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12.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身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决策、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理性的审视和评判,以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和实践行为的进一步提升的过程.反思唤醒了教师的主体意识,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更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为着学生的金面发展,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为着自身的专业成长,教师必须进行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个具有浓厚人类命运终极关怀意识的当代著名作家,赵本夫先生在此次访谈中,结合他的"地母"系列三部曲——《黑蚂蚁蓝眼睛》、《天地月亮地》、《无土时代》,详细阐述了小说文本中的故乡记忆、孤独和焦虑意识,以及浪漫情怀等几个方面的话题,并对有关"土地"哲学、生命关怀和当下作家记忆状况阐明了自己的立场,体现了一个勇于担当责任的当代作家的清醒的历史观念、浓厚的忧患意识,以及独立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人口忧患意识贯穿于他的整个人口思想理论之中.他对我国人口数量之多、人口素质不高以及农民问题都表现出了深深的忧虑.这种忧患意识具有实事求是、忧患与进取相结合的特点.继承和发扬这种忧患意识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不仅能让我们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而且有助于我们变压力为动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同时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改善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5.
《激杀》、《荒弃的家园》、《学者之死》、《又是中秋》是作者梁晓声对商品化时代里人生思考和评判的四部中篇力作,文章通过对四部小说的分析,一方面看出作家对商品时代里人生沉浮难测的难以言传的悲凉和忧患意识,一方面看出作家对不同人生的思考和评判。  相似文献   

16.
美国剧作家W·H·奥登说过:“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论,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惑就是现代人的困惑”.这位英年早逝的作家对恐惧的独特体验,与孤独的紧紧拥抱,深深地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他曾说自己的本质就是恐惧.他感觉到自己周围的世界是寒冷的.为了与  相似文献   

17.
作为先锋作家的余华,通过其小说创作体现了自己的现代性思考.他的这种思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消解了人们对"人性美"的理解,重新解读了死亡的意义,进一步批判了国民劣根性;二是借助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完成了对现代律法规则的再认识和科学认知的质疑.  相似文献   

18.
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现象的本质,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成功的艺术形象好比一座座丰碑,镌刻着时代的精神面貌;伟大的作家总是自己时代的儿子,他倾听着时代的呼喊,跟着时代的脚步一道前进。俄国小说艺术家屠格涅夫就是这样,他的创作和他所生活的时代紧密联系着。他深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敏锐地觉察到社会的深刻变化,而且能够迅速地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迫切问题,塑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的典  相似文献   

19.
党的三代领导人对国家、对人民、对党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因时代不同、发展阶段差异而呈现出时代性或阶段性的特征,同时,由于三代领导人在诸多方面的共性又使他们的忧患意识体现出继承性和连续性。党的三代领导人的忧患意识是时代性与连续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部系统研究当代十七年文学的专著,《十七年文学的时代性思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深刻的历史意识:表现在本书中,即中自觉地将一种文学思潮,文学现象有和作家作品放在时代背景和历史坐标上加以审视,在其价值认定和审美评定上,紧密结合一定历史时代的政治特征和文化特征进行自觉的思考,从而以许多创见性的成果弥补了此肖的空白点;其次,鲜明的主体意识:作者在深入历史的基础上,又能超越历史而立于时代的审美制高点来建立自己的审视坐标,自觉地把十七年文学放在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进而作出富时代前沿的独特审美判断。将十七年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时期或一个文学单元,从多方面来分析其成败得失,失体现现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从批评价值上说是超越时空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