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年轻的杨老师气呼呼地找到我:“你们班的王帅居然没有等我说下课就嚷嚷着要上厕所,其他学生也跟着起哄,这叫我怎么上课?”不对吧?王帅这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太突出,但一向还是很尊重老师的。我带着疑惑找到这位学生,了解情况之后,舒了一口气。原来下课铃响过好几分钟了,杨老师还不下课,而班上学生已经连续两节课没有上厕所了——第一节课的老师下课晚了几分钟,第二节课杨老师又提前几分钟进了教室,第二节课下课铃响过几分钟了,杨老师还不下课。王帅实在憋不住了,只好大叫。尽管缺乏礼貌,他的要求却是合理的,也表达了同学们的意愿。如果不是王…  相似文献   

2.
最近,邻班的杨老师上了一堂计算课,课题是“百分数与小数的互相改写”。课前,准备听课的我暗自思量:杨老师选的这一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要使课堂教学“达标”很容易,要想“出彩”就难了。结果,杨老师的那堂课却出乎我所料,原因就是那带“磁眭”的百分号。现将其中的教学片断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杨格《永远的一课》写欧阳老师冒着种种困难的考验,给"我们"上了一节很特殊的课——率领"我们"在风雪交加的时候去操场立正五分钟。因为欧阳老师这节课的形式和内容都显得很特别,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让很多学生不理解,甚至遇到了抵制,但是欧阳老师仍然咬牙坚持上完了这节让"我"永远受到教益的课。(作者称之为"永远的一课"。)作者把欧阳老师面临的困难写得愈大,完成任务的难度也便愈大,以此反衬最终完成任务的欧  相似文献   

4.
林玉松 《教育导刊》2004,(3):124-124
在一次很偶然的机会下,我发现有同学喜欢在黑板上涂涂抹抹,还模仿老师上课的样子。我灵机一动,让学生过一过“当老师”的瘾。我要求学生报名参加“做个小老师,上好一节课”的活动。消息一传开,全班就像炸开了锅,个个跃跃欲试,大家都很期待这别具一格的语课,我最后让一名较为大胆的学生上了一节课。上课铃一响,“小老师”有模有样地上起课来。他认真,自然,声音响亮,下面的学生呢,都觉得很新鲜,积极配合好“小老师”。这一节上的是《羚羊木雕》,由于这一课书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反应特别热烈。学生认真回答问题,各抒己见,仿佛就是在上一节心与心沟通的课。一节45分钟的课过去了,我坐在教室后面,发现学生的表情是开心的,意犹未尽。这节课的效果比我想像中要好。课后,他们交上这节课的评论,他们的触动也颇大。  相似文献   

5.
成:严老师好,我现在上计算课感觉很头疼。随着进度的深入,随着数值的增大,学生普遍感觉计算难度加大,学习热情也不高。这样的计算课,我感觉越教越不会教了。在上“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这节课时,我就遭遇了学生学习的无趣和学生回答的困惑。  相似文献   

6.
学校承担教学开放活动,杨老师需要执教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认识》一课。这节课先后试上三次,每次试上后,听课教师都坐下来参与评课,杨老师再根据大家的建议和自己的理解加以修改。所以我们可以称这样的方式为集体备课。本文仅就"认识圆柱"的集体备课环节作一介绍。活动纪实[第一次试上及集体备课]学生自学书本,圈出关键词,汇报。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依次板书圆柱的特征。教研员1:杨老师的课是为开放活动准备的,我们要通过集体的智慧尽量使这节课能充分体现新  相似文献   

7.
今天,有一位应聘老师给我们上了一节课。这节课,让我感触颇深。 我要给这位老师提几点建议。上课时,不要太紧张,虽然这节课很重要,但一切还是要按常规进行的,应把这节课当成平常的课来上;上课内容太死板,几乎没有涉及课外知识,她应该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并与课本知识融合,这样才会有吸引力;课堂不只是老师一个人的,应该提一些问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相似文献   

8.
每年开学,我们都有一个疑问:第一节课上什么?怎么上?许多老师都是习惯性地讲讲对学生的要求等规章制度,或者拿着学生花名册点名。这样一点新意也没有,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虽然学生此时并没有反感你这位老师,但他们也没有要想好好地学好你这科。直到有一天,一位学生跟我讲:朱老师,从你给我们上第一节课开始,我们就非常学这门课,你上课很幽默、很有意思。当时我并没有什么特别感觉,可后来一琢磨:是不是我第一节课上得很成功,深深地吸引住他们了呢?第一堂课怎样上才算成功呢?我个人认为在第一堂  相似文献   

9.
那是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我有两节语文课。正当我准备上课时,急匆匆地跑来几位同学,气喘吁吁地说:“老师,这节课让给汪老师(化学实习老师)上吧。我们刚把她从家里请来,我们想让她再上一节课。”看到这种情形,我很爽快地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我想,应珍惜学生这份真挚的感情。就这样,实习老师上了这节课。在这节课上,汪老师没有带书本讲课,也没有让学生做作业,而是让同学们就化学中不懂的问题尽管问,并告诫同学们要发愤学习。还谈了自己的愿望:很想回来。同学们提出了一个又一个问题,她不厌其烦地一个又一个地解答,同学们静静地…  相似文献   

10.
杨老师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英语教师。一天,主抓教学工作的李副校长找到他,说要听他的一节展示课。杨老师很紧张,有些不知所措。见状,李副校长安慰道:"没事的,你可以先和其他几位同科老师一起集体备课,然后,再确定上课思路。"杨老师找到了其他几位同科老师,请求帮助。A老师说:"我认为本课单词较多,可以开门见山。然后,将重点放在课文的讲解处理上。"B老师说:"单词是最基础的,我赞成以小故事的形式将单词呈现出来。这样,学生们的识记效果要更好。"C老师说:"我建议将课文提炼出一个话题,让学生们充分去表达。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强化学生们的口语表达。"三个同科老师,你一言我一语,都尽心尽力地为杨老师参谋着展示课的教学思路。杨老师也是很虚心地听着,记着,想着。  相似文献   

11.
韩庆玲 《新疆教育》2012,(22):106-106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也都有这样的感觉:计算教学很枯燥,计算的正确率不是很高。我们班的学生家长都认为这是由于孩子粗心造成的,问我有很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我给他们的答案是:买本口算题卡练一练,提高计算的速度与熟练程度。《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是2011年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师专业成长研讨会上刘万元老师执教的一节研讨课。我认真观摩了这节近46分钟的录像课,看完这节课,完全改变了我的看法。它可以说是计算教学的一次美丽转身,变“枯燥”为“有趣”;变“难理解”为“直观感受”。  相似文献   

12.
最近听了一节圆柱的认识展示课,这节课教师没有拘泥于教材,敢于打破常规,对教材进行大胆重组与整合,是一节很有特色的课,不仅用活了教材,还让课堂充满灵动。现摘取几个片段与大家共享:【片段一】兴趣产生灵动师:(手拿一张长方形纸让学生猜想)谁知道老师要用这张纸做什么?(学生很惊奇,纷纷猜测)生1:老师您要用这张纸写字!(教师摇头)生2:老师您要在这张纸上画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节在一所普通小学常规调研时听的课。这节课是学习《我送老师一朵花》,应该是一节很欢快的课。然而,从课的第二环节开始, 我心情激动、沉重并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交流、体会老师的辛劳时,我看到课堂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引发”无动于衷……我颇有感触,联想到上学期听到的同样是三年级的《父母的疼爱》,老师通过引导、启发让学生讲述和体验“父母的疼爱”时,学生说来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节现行苏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数学(上)多边形面积计算一单元的复习课。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刚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三个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些内容与我们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密切相关,因此,在这个关键时刻很有必要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进行系统梳理,增强学生对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整体认识。  相似文献   

15.
前不久。我做了一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观摩课。我希望我的学生从这节课中,不仅学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具体的结果,而且能在思想方法上有所收获:不仅能够正确地应用这一公式去求得各式各样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而且能独立地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很好地理解这一公式的来源。我希望能让我的同行从这节课中.  相似文献   

16.
本节教学,徐国雄老师把计算机引进课堂,具有明显的特点: 一、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理论分析课很容易上得枯燥乏味。何况这是一节分析一战前夕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课,头绪多、内容杂。徐老师在上这节课时,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合用计算机,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操作。随着荧屏上金币、船只、士兵等等的不断出现,使历史课顿时生动起来,吸引了学生  相似文献   

17.
这是一节在一所普通小学常规调研时听的课. 这节课是学习<我送老师一朵花>,应该是一节很欢快的课.然而,从课的第二环节开始,我心情激动、沉重并莫名其妙地紧张起来.因为在这一环节,教师让学生交流、体会老师的辛劳时,我看到课堂里的学生对老师的"情感引发"无动于衷……  相似文献   

18.
上课铃响后,张老师走进了教室。这节课,张老师将为全市的同行们上一节研究课,教学内容本身有一定的难度,而且,学生是借用的。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节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内容是“电话费的计算”。一节普普通通的数学课,却蕴含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有让数学回归生活,才能使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也才真正体现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上有不同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鲁人 《师道》2008,(9):24-24
沸沸扬扬的“范跑跑”事件余波未息,安徽又发生两名学生课上打架致一人死亡的恶性事件,而当节任课的杨老师则因未采取任何制止措施,被称为“杨不管”。“杨不管”老师收入应不高,但因为自己面对课堂上学生打架的不作为,为死亡学生赔偿了十万巨款,代价不可谓不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