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自由表达”是一把打开学生感性观察与心灵感悟之门的钥匙。只有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学生才能打开观察的闸门、表述的闸门,鲜活的素材才会跳进习作的“竹篮”。但这满篮的“鲜鱼”总会夹杂一两条带着毒性的“鱼”。教师要做的.不是关闭学生感悟生活、表述生活的闸门,而是引导学生辨别哪些是非常珍贵的习作素材,哪些是必须弃之不用的素材.尤其是引导学生深思这废弃的素材里,究竟包含着怎样的情感而被舍而不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刘小燕 《广西教育》2007,(5A):15-1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学会学习”的口号,其核心便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边读边想”学数学是笔者在多年任教小学高年级数学中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阅读课本、报刊等,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素材,并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它重视引导学生在处理问题过程中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角度,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学生是“边读边想”活动的主体,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根据“读与想”的融合程度,以及学生由此产生的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素材的融合程度,这种学习模式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  相似文献   

3.
学生写作文,总是苦于没有内容可写,这种现状对广大语文教师也是一种挑战。作文素材从何而来?人们总认为学生生活枯燥单一,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解决作文素材问题,这确实是一种有效的途径。然而,校园生活中丰富的“现成”习作素材,却常常被学生忽视了,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引导,充分开发和合理使用有效的生活素材资源。这也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4.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有效地进行“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文,选材尤其关键,丰富的“基本素材”为选材提供可选的“原料”。那么如何引导学生有效积累素材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林雪珊 《福建教育》2005,(10A):23-24
作文是“言志”、“缘情”之物,是展现生命历程、张扬个性价值的精神旅程。教师在习作指导时应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丰富的写作素材,引发积极的情感共鸣,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  相似文献   

6.
游国全 《福建教育》2005,(6A):32-32
很多教师认为农村小学生生活面狭窄,习作练习时没有素材。其实材材很多。鲁迅先生在《少年闰土》一文中告诉我们:农村孩子知识丰富、机智勇敢。现实生活为学生写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认识生活,挖掘材料.否则就会“身在宝山不识宝”了。  相似文献   

7.
调查表明,学生习作时最主要的问题是“无话可说”和“心中有话笔下写不出”。导致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不够,课外阅较较为欠缺,不注意积累习作素材,平时练笔少。建议教师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积累意识,引导学生积累素材;教给学生习作方法,引导学生经常练笔。  相似文献   

8.
一、观察时点拨——帮助学生丰富素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观察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指导低年级学生看图写话时,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到了中年级,学生开始写观察作文,教师更要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丰富习作的事件积累和情感积累。教师这时的点拨,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顺序,明白观察的重点,积累观察的体会,并让他们交流各自的观察所得。  相似文献   

9.
在“商不变的规律”的教学中,学生的探索与体验往往缺乏实质性的内在需求和理性思考,大部分活动都是在教师的引导或帮助下完成的,“教”的目的掩盖了“学”的需要。本文为此进行了探究,变“直接呈现探索素材”为“主动寻找探究路径”,变“教师授意探究规律”为“学生自主摸索发现”,变“技能训练的单一练习”为“完善认知的思维训练”。变一变,让学习真正发生,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到了实处。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教师可利用新教材中所提供的范例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说明方法”为核心主题,设计“认识说明”、“探究说明方法”、“确定说明对象”、“观察生活,积累素材”以及“自主写作,使用说明方法”几个主题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围绕说明对象自主搜索有效的语言素材,清楚说明事物的特点,顺利设计说明文写作提纲,确定写作思路。  相似文献   

11.
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作文历来是一个薄弱的环节,写作文成了学生望而生畏的课程。学生怕写,教师怕教,跌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农村生活有着自己的特性。它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日益变化的现代气息。这些都为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观察能解决作文“源”的问题,是教会学生去读好“大自然”这一本书的主要手段,正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中并不缺少素材,缺少的是发现素材的眼睛。三年级的学生作文,正从观察日记向命题作文过渡。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事物的兴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黄星玲 《语文天地》2014,(28):54-55
素材的积累对高中生写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但学生在高中作文材料积累方面存在一些误区。这些误区主要体现在教师和学生身上,也就是“教”和“学”的问题。一、教师“教”的误区在“教”的方面,教师在理解、方法引导、兴趣、习惯上陷入误区。现在有些教师对所积累材料的“新颖”存在误解,误以为“新颖”就是指“内容”新。由于教师这一误解或者由于教师没有提醒学生,学生便会盲目地不断地积累素材,以求“罕见”。其实“内容”新是次要的,关  相似文献   

14.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变亦不变”的生活中发现新颖、独特、有个性、有价值的习作素材,始终是值得语文教师关注的课题。只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精心选择,在“以小见大”中捕捉生活中新颖、真实的习作素材,许多生活中的人和事就会跃入学生眼帘,促进学生思考,唤醒学生习作灵感。  相似文献   

15.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也是中考的半壁江山。如何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写作水平,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利用文本素材,提高写作兴趣。”在平时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充分挖掘课本素材的应用潜力,体现“学”为“写”铺路,“写”为“学”服务,做到既不增加学习负担,又能从中撷取有用的素材运用到日常作文写作中,一材多解,一材多用,让课本素材再次增值,一举两得,实现教学与写作同步双赢。为此,教师应该讲究方法引导学生多读、多看、多想、多写、多观察、多积累。“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以下几点是笔者参加南安市“文本素材”课题研究的体会。  相似文献   

16.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是以“周围世界”为源泉,以情感为纽带,凭借“多讯道教学”来创设“美”、“智”、“趣”的学习情境,“亲”、“助”、“乐”的师生人际关系,激活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移情体验,激活想象,启迪创作灵感,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学模式。一般来说要根据不同素材不同情致来设置不  相似文献   

17.
提升思政课教师素养之美,以美的“形象”感染学生;挖掘教学内容素材之美,以美的“内涵”鼓舞学生;探寻教学方法运用之美,以美的“工艺”引导学生。  相似文献   

18.
据统计,蜜蜂每酿一公斤蜜,要飞行45万公里,要在100万朵鲜花上辛勤采蜜;要提炼出人丹那么大的镭,需要8吨重的矿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要写出好习作,也像“采蜜”、“炼镭”一样,应当有丰富多彩的素材。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帮助他们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习作材料仓库呢?一、观察积累法。大千世界,有写不尽的人、事、物、景,然而学生习作时却往往空洞无物。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教师引导不到位、学生观察不得法。教师要从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出发,着力于引导学生观察积累,使万事万物汇入学生笔尖。一是引导学…  相似文献   

19.
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写作素材积累时常见的流于形式及素材运用时茫然无序的状态,笔者认为,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素材积累阶段中的提取与凝聚,运用阶段中的观点的辨认与确认、文风的发现与重演时,都应注重学生思想情感之“神”与语言内在逻辑之“理”的契合,从而助推学生获取能够在写作中撷取自如的素材。  相似文献   

20.
李苗 《考试周刊》2013,(99):56-56
作者认为要改变学生无话可写、无情可抒这一作文现状,教师应当努力践行“生活作文”的教学思想.让作文与生活密切联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捕捉生活素材;作文命题要紧扣生活、紧贴时代脉搏;引导学生自由为文,将所思、所想诉诸笔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