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日前,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这无疑为我们各级各类学校如何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毋容置疑,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尽人意之处,突出表现在:一是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些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让学生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从而重视语文学习,爱上传统文化。那么,如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呢?我认为主要有三个途径。  相似文献   

3.
正策划人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直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论述"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时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来自最高层的声音,再次强调了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如今,以经典诵读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多学校的教育工作中都占据了重要位置,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与提升青少年学生道德水平和文化素养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在一些学校,传统文化教育起于诵读而止于诵读。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究竟应该怎样开展,如何完善?本刊特邀几位嘉宾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相似文献   

4.
正一直以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我国文化建设和国家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强调了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这样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一些道德观念——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有哪些呢?一、责任西方把人看作单个的个体,因此其价值观强调权利;中国传统文化则认为  相似文献   

5.
策划人语     
<正>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最深厚的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脉"和"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小学传统文化教育,重在培育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亲近感与感受力。  相似文献   

6.
所谓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积淀,是不同历史阶段文化积淀的积累,主要表现在思想、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等精神形态方面。传统文化反映在人们的社会心理就是传统思想。传统思想对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控制作用,形成世代相传的巨大的社会习惯力量,影响人们的生活影响社会的发展。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孕育了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亲时期在中国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我们每位历史教师的神圣职责。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要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7.
王慧 《现代教学》2015,(Z1):125
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至今,茶文化体现了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处世哲学,也凝聚了中华的传统美德。所以,我们认为茶文化是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以茶养性、以茶润德、以茶怡情,在茶文化的熏陶之下,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一、整合课程内容,凸显茶文化内涵我校推出的"少儿茶艺"课程是归属于校本课程中拓展型课程范畴之内的。在"少儿茶艺"课程中,  相似文献   

8.
<正>我们秉持着"让每一个孩子从小被传统文化所浸润,让每一个孩子受益终生"的朴素愿想,和每一个幼小的心灵一起用民族文化的经典充实自己,增长智慧,尝试着走出一条母语教育的民族化之路。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会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情有独钟。因为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简洁、最丰富、最优美的语言之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特别提到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央电视台在近两年,相继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掀起了一股传统文化热。我们的中小学校不仅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要着力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基于此,我们确立了以《中国风·母语美》为总课题的校本课程研发。  相似文献   

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大学语文"课程作为教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同样肩负着这一光荣使命。将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学科教学进行深度融合,符合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也进一步完善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学基础及课程群。与此同时,在大学语文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从教学理念、师资队伍、教材内容等几个方面入手,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以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重要内容,加强课程建设,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的基础及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党和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能的传承",把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求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因此挖掘传统文化教育功能,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1.
<正>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主要内容是:"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语文教学中,用国学经典来感染熏陶学生,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养成学生的文学素养,是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2.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强大的凝聚力。作为当代教师,我们更应该明确,守护并传承我国的优秀文化,就是守护住了国家的文脉,就是守护住了民族的根和魂。在小学阶段渗入传统文化教育,并在家校共育中形成合力,可以为学生从小根植文化的魂,涵养学生的精神世界,以博大精深的文化为学生打下人生的底色。鉴于此,本文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家校共育中的引领作用及对策方面展开论述,与广大教师共同探讨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13.
王长芬 《现代教学》2015,(Z1):35-36
立足"文化立校、自强育人"的办学思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我校以文化建设为基点,以学校特色发展为核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有机整合。在学校文化的建构中保障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成效,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中丰富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内涵,达到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实现学生、教师、学校的整体发展。一、环境浸润,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修养,增强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学校是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活动非常重要,可以通过学校、家庭、学生个体三方联动,以"互联网+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模式,做到"知行合一",使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中扎根、绽放!  相似文献   

15.
刘忠 《语文知识》2015,(3):56-58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来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从中"吸取民族文化智慧,并能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定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分学段系统融  相似文献   

16.
<正>学校是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阵地,朝阳实验小学校多年来一直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的首要任务,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手段,使传统文化教育植根于全校师生的心中,落实在他们的行动中,并辐射于家庭和社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一、以课程开发传承文化系统有效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发是基础。我们组织学校语文学科骨干教师编写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教材按照小学低中高学段分为三册,每册设  相似文献   

17.
正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是教育的根本,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可以说,没有文化就没有教育,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不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学校不是一所好的学校。文化既然是历史的产物,就有"资政、育人"的作用。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的地方,必须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折不扣地抓好、抓出特色,使之成为创办特色学校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问题,可以用费孝通先生所提出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自觉历程来加以概括.即在当今不同民族的文化教育不断接触、碰撞与交流、融合的态势下,我们需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教育形成清晰的认识与理解,珍视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承认文化差异的存在,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教育和文化,在坚持多元化的基础上寻求普遍共识.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目前我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义务引领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就此,我提出"趣读"入手——"乐读"引路——"广读"铺路——"多读"成就四步法,旨在立足语文课堂教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  相似文献   

20.
<正>编者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内在支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多次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当代意义。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