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令人”常与其他词语组成兼语短语,如“令人应接不暇”“令人遗憾”等,但在与某些词语的组合中常常出现错误。1、表义重复“令人”即“让人”“使人”,其后自然不能连接暗含“使令”意义的形容词或动词。如: ①在第14届釜山亚运会上,中国女子游泳队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中央电视台体育新闻)  相似文献   

2.
要准确地掌握词语、运用词语,就必须准确地掌握词语中的重要语素。许多词语,如果不能掌握其中的语素,往往会出错,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文不加点”中的“点”,“求全责备”中的“责”等,如果我们不理解其意义,那么对整个成语就会理解错误(“刊”为“删削”义,“点”为“涂改”义,“责”为“要求”义)。  相似文献   

3.
在如何构建和谐社会的讨论中,古代朴素的“民本”思想屡被当今理论界借鉴,许多与“民本”相关的词语,如“民生”“人道”“和谐”等也成为热门词语。其实,“民本”思想还明显地体现在汉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下面笔者拟通过汉字结构的含义及变化来探究古代“民本”思想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娜娜 《文教资料》2014,(12):33-35
在现代汉语中,哥指同父母(或只同父、只同母)或同族同辈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子。随着网络词语的升温,“哥”不仅具有以上意义,如“英语哥”、“犀利哥”、“章鱼哥”、“雨伞哥”、“熨斗哥”等,这些“X+哥”中的“哥”的语义已经泛化,不再指亲属和类亲属,而是凸显某一类具有特殊魅力或非常规行为的男士。因此对于“X+哥”类词语的解读,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以往语义的研究上。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结合概念,整合理论,探讨网络词语“X+哥”的认知动因、推理逻辑及动态意义建构过程。  相似文献   

5.
宗守云 《学语文》2005,(3):43-43
“公汽”、“公车”、“巴士”,都可以用来指公共汽车,它们都是“公共汽车”这个概念在向双音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它们有时候可以互相替换,如“我喜欢在公车上看风景或想事情……”“公车”如果换成“公汽”或“巴士”.都是可以说得通的。这样看来。“公汽”、“公车”和“巴士”这三个词语应该是完全等义的,是绝对等义词。  相似文献   

6.
徐静 《学语文》2006,(2):45-46
“内”、“外”是表示相对的空间方位的一组概念,常常作为构词语素出现在成对的词语里,例翅“内景”、“外景”、“海内”、“海外”。它们有丰富的引申意义。同样成对存在于“内科”、“外科”、“内在”、“外在”、“内篇”、“外篇”等词里。而当“内”、“外”作为构词语索进入亲属称谓语里,其构成的称谓词在对称性上却呈现出有趣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的词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多见。“先生”作为现在比较通用的一个称谓词语,广泛地应用于我们的交际之中,它经历了历史发展的诸多阶段,备了多且褒贬不一的义项,它在感情色彩上表现出的无论是褒义、贬义还是中性义,都有它的发展渊源,从“先”和“生”两字的意义结合而来,他们之间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考察了“红色”系列词汇——“红颜”一词的意义及感情色彩。通过对“红颜”以及其词语组合的分析,我们认为,总体来讲,“红颜”一词同红色系列词汇一样,年轻、美丽等美好意义是其主流,虽然它也在某些情境中与“祸水”一词结合,出现负面意义,但这毕竞不是主流,对于“红颜”一词的感情色彩来说并没有多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虎”与“马马虎虎”这两个词语的使用频率很高,都用来形容做事草率、随便、不负责任等. “马”和“虎”这两种哺乳动物,一属草食,一属肉食,也算得上是一对“仇敌”了。怎么会把它们的名号扯在一起,组成一个词呢?  相似文献   

10.
“说道”和“说到”是两个读音虽然相同,意义却大不相同的词语。“说道”中的“说”和“道”都是“说”的意思,是个同义复词,意思就是“说”;而“说到”,严格地说则不是一个词而是两个词,是“说”和“到”的组合,意思是指把话讲到了什么地步或当话讲到什么内容的时候,说话内容后面往往要跟上“的时候”之类表示时间的词语。但是,正因为它...  相似文献   

11.
汉语中表示“回头看”意义的词语不少,如“回首”、“回顾”、“回眸”等,但它们在用法上存在一定的差别。尤其是“回眸”一词,近些年来,使用率较高,更可谓达到泛滥之时。大到一个世纪的“回眸”,小至一年的“回眸”。“回眸”的这种用法,其实不准确。爱用“回眸”,恐怕其初衷也是想出新,嫌“回首”、“回顾“太旧了。实际上,“回眸”也是古今有之的词,并不是新词。不过,献中使用该词较少,正因为用得少,更说明它有特定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软”和“硬”是一组常见的反义词,前者指柔和、软弱;后者指坚定、刚强。如“软木-硬木”“柔软-坚强”“软棉花-硬汉子”等。但近年来,却产生了诸如“硬件-软件”“硬环境-软环境”“硬指标-软指标”“硬新闻-软新闻”“硬科学-软科学”“硬武器-软武器”“硬着陆-软着陆”等一系列的新词语,使一般读者难以知晓其真正的涵义。这是因为“软”和“硬”这两个词,在词义内涵上产生了许多新的义项,通过引申,其词语的外延大幅度地扩大,且进入了诸多新的领域,显示出具有构成新词语的活跃能力。例如,在计算机术语中,有“硬件-软件”“硬盘-软盘”…  相似文献   

13.
汉语附缀式新词“X奴”来源于汉语本身,后经过台湾词语“卡奴”激发产生了一系列的词语。“X奴”中的“奴”的汉语意义已经有所拓展,而且“X奴”的分布和搭配也形成一定的模式。其中“X”多为单音节的名词。“X奴”在句中主要充当主语、宾语,也充当同位语、定语。搭配上看“X奴”经常和“成、成了、称为、沦为”或“解放、拯救”等词语搭配使用。“X奴”中的“奴”通常表示受某些事或物役使、牵累的人。  相似文献   

14.
“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下”本是一对表空间概念的词语,它们常常映射到其它非空间领域,表示时间、等级、范围、动作行为等意义。本文主要考察了“上”、“下”在隐喻意义的使用中表现出来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从中分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辜鸿铭《论语》英译本具有西化的语言特质、表达习惯和篇章结构特点,更容易地让西方人了解和认识《论语》所传达的思想,特别是很具中国儒家特色的关键词的翻译,如“仁”“礼”“天”等等,通过这些词语的翻译技巧中能够见出中国儒家文化的特别之处。  相似文献   

16.
徐强 《现代语文》2008,(1):127-127
本文对“佚事”“轶事”和“逸事”由于意义相近而通用的原因进行了探究,以为这三个词语都不同程度地与“失”字相关,并都能解释为“散失”义,故能通用。对个别不能通用的情况,本文也特别指出并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7.
“似”在这里读“shì”,不读“sì”。“似的”是个助词,一般附着在其他词语后面,表示跟某种事物或某种情况相象;用语言学的术语说是“比况助词”;与“般的”“一样”“一般”等用法相似,如“苹果似的/般的脸蛋”“变戏法似的/般的露了出来”“像苹果似的/一样/一般”“像变戏法似的/一样/一般”等。  相似文献   

18.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9.
楚简“史”、“弁”二字构形多有相混,释读颇有异议;辨析时除从形体上着手外,还应把其用法结合起来:记录“史”系词语者为“史”字,记录“弁”系词语者为“弁”字。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礼仪文化中称谓词语很多,如(“家大舍小令外人”的七字诀:“家”,是自称长辈和平辈家人的谦称,如“家父”、“家母”或“家兄”等等;“舍”,则完全是谦卑的自称,即当着别人称呼比自己辈份小或年龄小的家人,如“舍弟”、“舍妹”等等;“令”,美好的意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