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封建吏治的优劣和政权的巩固有着密切的关系。北魏之所以在孝文帝时期达到鼎盛阶段,正是在当时澄清吏治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的结果。因此探讨这一时期的吏治整顿,有助于深入研究太和年间的改革以及北魏的全部历史。孝文帝时期对吏治的整顿,是当时社会现实所提出来的迫切要求。孝文帝初践皇阼,面临着控制编户,加强中央集权这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北魏建国初期,北方大土地所有制非常盛行,大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十分牢固,并且和政治、军事权力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政府为了利用他们统治农民,不得不承认这种权力的合法性,并在某  相似文献   

2.
北魏宣武帝延昌四年(515年)六月,在冀州(今河北冀县)爆发了由沙门法庆领导的僧侣起义,史称“大乘起义”。大乘起义声势浩大,斗争激烈,对北魏后期社会历史进程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史学界至今尚无专论探讨,本文拟对此问题作些研究,并就教于大家。一北魏拓跋氏统一北方后,国内矛盾一直十分尖锐,在北魏前期的五十余年间,见之于史传的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近百次。孝文帝即位后,在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下,通过建立三长制、实行均田制、汉化政策、迁都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使社会矛盾有所缓和。但孝文帝的改革  相似文献   

3.
魏孝文帝改革 ,是北魏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史学家们对此褒贬不一 :颂扬此举者称他“睿圣天成 ,才能非凡” ;贬抑此事者则说他是“夷狄僭伪 ,淋猴而冠”。本文就此略谈管窥之见。一、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评论孝文帝改革 ,不能脱离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条件 ,否则就难以对他作出中肯、公允的全面评价。因此 ,若要评论孝文帝改革 ,有必要先了解他生活的历史时代。1 .拓跋部进入中原以后的经济文化及其面临的矛盾拓跋部进入中原后 ,开始封建化 ,但其过程在太武帝统一北方以前进行得较为曲折 ,缓慢。当时 ,北魏北部边境地区氏族经济成份还占很…  相似文献   

4.
历史上每一时期的文运昌通,多与作为统治者的帝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帝王或作为文学欣赏者,或作为文学创作者,影响着文学的进程。北魏作为统一北方的少数民族,从最初的彻底萧条走上文学发展道路,这与孝文帝的倡导改革是分不开的。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探讨孝文帝在文学诸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5.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其逐步统一北方之后,历代统治者就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大力推行“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开始注重推行各种尊老养老礼仪.太和改制期间,北魏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尊老养老传统,并仿效周礼,逐步恢复了魏晋之后因社会动荡而废弃的尊老养老礼仪,主要包括拜三老五更、行乡饮酒礼和赐几杖安车之礼三方面.北魏帝王系统颁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尊老养老礼制,促使全社会形成了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对巩固统治、稳定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在其逐步统一北方之后,历代统治者就积极学习中原文化,大力推行“孝治天下”的统治政策,开始注重推行各种尊老养老礼仪.太和改制期间,北魏继承两汉魏晋以来的尊老养老传统,并仿效周礼,逐步恢复了魏晋之后因社会动荡而废弃的尊老养老礼仪,主要包括拜三老五更、行乡饮酒礼和赐几杖安车之礼三方面.北魏帝王系统颁行从中央到地方的尊老养老礼制,促使全社会形成了尊老养老的社会风尚,对巩固统治、稳定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六朝江南文化的发展,对于同时期北方社会共识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对江南的认知上,鲜卑贵族与北方汉族士大夫始终存在着差异,但北魏初期的认知差异是因胡汉文化异质引发的,孝文帝时期则是由南北文化不同评价造成的。北魏后期胡汉文化共识的形成正是基于孝文帝所创造的文化语境——以江南"华风"为北方社会的精神标尺。北方文化趋同于江南的结果,是北方社会中华意识的彰显。然而这种中华意识又是以超越江南、创造新的文化为指向,是开创隋唐盛世的观念先导。  相似文献   

8.
[片段] 师:我们先从孝文帝改革后北方人民生活习俗上的变化来看.(出示图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服饰,北魏帝后礼佛图)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典型服饰?  相似文献   

9.
北魏太和改制以后,由于北方民族大融合和南北文化交流,南朝秀骨清像的一派画风传入北方,北方石窟出现清丽典雅、潇洒飘逸的造像。中原风格,就是五世纪末至六世纪初中原龙门石窟造像的艺术风格:身材修长,面瘦颈长,肩胛削窄,眉目开朗,嫣然含笑,衣裙飞扬。这种新的艺术风格在北魏后期风行全国,是当时社会的好尚,成为南北统一的时代风格。  相似文献   

10.
魏孝文帝是我国封建社会非常有作为的一位少数民族帝王 ,本文就孝文帝为加速鲜卑族的发展、巩固政权而采取的一系列汉化政策 ,作一简单论述 ,即改革促进了我国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方经济得到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 ,北魏呈现一派繁荣景象 ,鲜卑族从而摆脱了落后面貌  相似文献   

11.
鲜卑族拓跋部首领拓跋珪于登国元年(386年)建立北魏。天兴元年(398年)七月,“迁都平城”(今大同)。至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又迁都洛阳,在平城建都凡九十七年,历六帝七世。北魏定都平城后,大同就进入了历史上巨大的转折时期,不仅经济上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而且在政治文化诸方面对中国北方领土也发生过重要作用。本文拟就北魏平城的地理位置发表一点肤浅看法。北魏以前,大同地区是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杂居的边郡之地。东汉末年,中原大  相似文献   

12.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408年-452年),公元423年十一月即位,在他统治的近三十年中,南征北战,统一了北方,使西晋末年以来北方割据分裂的局面得以结束;他积极改革内政,通过奖励农桑,崇尚节俭、兴办学校等措施,使北方社会经济文化得到恢复和发展,所以史书称其:“遂使有魏之业,光迈百王”然而,历来研究北魏史者往往将众多的溢美之辞加给孝文帝,对拓跋焘却极少论及。诚然,孝文帝大力推行汉化,加速了拓跋族和汉民族的融合,有其重大的贡献。但凭心而论,拓跋焘对拓跋族历史和北魏社会发展的贡献亦颇值一书,故拟文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3.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统一中原黄河流域过程当中及其以后,一方面率领着勇猛善战的鲜卑军队,先后攻灭了赫连大夏、冯氏北燕以及沮渠北凉,并且基本上解除了柔然对于北魏的军事威胁,同时他还积极顺应历史发展趋势,适应社会现实的需要,尽可能地实行了封建化政策,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巩固并扩大了北魏的社会和经济基础,充实了北魏的国力,不但保障了当时北魏统一中国北方地区的需要,而且为后来孝文帝元宏的改革——全面封建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转折时期。自其在位的太和八年(公元484年)至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年),北魏政权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持续改制,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堪称一次全方位的社会改革。对于这场一千五百年前的重大改革,学术界已有诸多论述,但大多仅限于拓跋鲜卑和北魏政权封建化的范围,而对孝文帝的价值观念以及这场改革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及其作用,则阐述较少。本文拟结合孝文帝亲掌大权以后的实践,对其提倡和追求的价值观作一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正>公元四世纪初,短暂统一的西晋王朝在内乱与外敌入侵的夹击下走向崩溃。在此后的一百余年中,中原大地上各族政权如走马灯般登场又谢幕,是为“五胡十六国”。最终,蛰伏于代北的拓跋鲜卑携朔方之气南下,扫平群雄,统一北方。新生的北魏政权很快面临历史的抉择:是保持原有的部落血缘体系,维护本族旧俗,还是融入汉魏以来的中原政治传统,转型为中原王朝?站在历史风口上的孝文帝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将北魏卷入了冲突与交融的场域之中。  相似文献   

16.
河北邺城是北魏前期历代君主迁都的理想地点。随着北方的统一,北魏军事重心的转移,作为军事重镇的邺城相对洛阳的优势不再,因而,孝文帝在选择迁都地点时,选择了更靠近与南朝争夺前线的洛阳地区。荥阳郑氏由式微到崛起的过程,就是北魏军事重心转移的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17.
王仁磊 《邯郸学院学报》2012,22(3):12-14,17
北魏道武帝和明元帝时期,曾经两次有迁都邺城之意。经过对北魏前期这两次迁邺事件的经过、意义和影响的探讨,发现这两次迁都邺城虽然均未实现,但其从客观上反映了河北地区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对鲜卑拓跋氏的吸引,促使了北魏统治者对河北地区政治形势的思考,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河北地区建立了有效的统治以及加快了与河北大族的合作步伐,而这一切都有力地巩固了北魏的新生政权,并为北魏统一北方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西秦史钩沉     
自西晋末年至北魏统一北方,在长达一百三十余年的时期内,我国少数民族的上层统治者建立了许多短暂的政权,历史上称之为“五胡十六国”。这一段历史,长期以来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特别是其中的西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认为.北魏文明太后是胡化汉人与高丽人混血所生.其称制以前所受教育主要为北方部族文化,称制以后虽日益增多地接受了汉族传统文化,但对她在孝文帝汉化改革中的作用,似不应过高估计.  相似文献   

20.
洛阳北魏墓属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的墓葬,从北魏墓的墓地、北魏墓的发现概况,北魏墓的墓葬形制等为基本内容,对洛阳的北魏墓作了比较全面的研究,从而对洛阳北魏墓及其相关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认识和了解。洛阳虽然见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仅20余座,但墓主人涵盖了从皇帝在内的各个阶级的人物,有王和官吏、庶民,对于研究洛阳各阶级墓葬及其相关问题都是十分珍贵的材料。这批墓葬,出土墓志的就有7座之多,这些墓葬不仅对于研究墓葬本身,而且对于研究北魏的政治、经济、社会都非常有用,同时对于其他地区北魏墓的断代,也是必不可少的借鉴材料。从发表资料的北魏墓中可以看出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之彻底。洛阳的这些北魏墓除墓地制度具有鲜卑文化的一些特征外,其他方面如墓葬形制,随葬品、葬俗葬具、壁画内容等等都完全是对汉文化的继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