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笑话四则     
外号外号“老师,他们不听您的话,又喊我的外号了。”“谁?”“马尾巴、豆芽菜,还有癞蛤蟆和娃娃鱼。”惯性物理老师正在讲惯性,看见一个学生在下面讲小话,就用眼神暗示了一下,可那个学生还是讲个不停。老师只好点名要他回答问题:“我刚才讲些什么内容?”学生:“惯性。”老师:“请你举个实例。”学生:“刚才我在下面讲话,您暗示了我一下,但我没有立刻停止,这就是惯性。”心不在焉仆人:老板,门口有个收账的,我告诉他您不在,可他就是不相信我。老板:是吗?那我出去亲自告诉他。抽象画交美术作业时,一位学生只交了一张白纸。老师:“画呢?”学生指…  相似文献   

2.
丁莲 《山东教育》2008,(5):17-17
一天下午临下班时。班里几个学生走进办公室对我说:“老师,您快去看看吧,您的轮胎被人给扎了!”我赶紧跟随他们走到车棚,低头一看,后轮胎瘪了,一点儿气也没有了。这时,小国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说:“老师您看,我亲眼看见有人用这个扎的、”说着他递给我一根针。我仔细一看。那根针很细但没有尖。我说:“这怎么可能呢?针没有是是扎不进去的。”他看我不信,有些着急地说:“我亲眼看见有人用石头往里砸的!”“我还是不信,有人做这种事还会让你看见?”他低下了头,  相似文献   

3.
“赵老师.您怎么不太叫您班学生的大名啊?”小李老师问。“就是啊,听您班学生说,平时您不是叫他们‘毛毛’.就是叫‘豆豆’。甚至还有叫‘乖乖’和‘宝贝蛋’的。”小张接着说,“上次在您班上完《幸福在哪里》一课后.问学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时。竟然有很多人说是在你叫他们‘乖乖’的时候!”“一说起称呼.您班学生兴奋得两眼噌噌地朝外直冒光!”小李玩笑似地接过了话茬。“哈哈哈……”办公室的其他人被两位活泼的年轻人的一唱一和引得笑语不断。  相似文献   

4.
“赵老师,您怎么从来不叫你班学生的大名啊?”小李老师问。“就是啊,听您班学生说,平时您不是叫他们‘毛毛’,就是叫‘豆豆’,甚至还有叫‘乖乖’和‘宝贝蛋的’?”小张接着说,“上次在您班上完《幸福在哪里》一课后,问学生最幸福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时,竟然有很多学生说是你叫他们‘乖乖’的时候!”“一说起称呼您班学生兴奋得两眼噌噌朝外直冒光!”  相似文献   

5.
在教师的办公室,常常会听到老师这样训斥学生:“我天天都在讲,你为什么不听话呢?”是学生听不懂,还是不愿听,抑或是充耳不闻呢?让我们先剖析一下“话”与“不听”的内容吧。一、“话”——老师的主观意愿多年来,许多教师在思想上已形成了“好学生”的  相似文献   

6.
在低年级说话训练教学中;应将听、想、看与说结合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为了提高训练效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听一听,说一说。 例如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在哪所学校学习?是几年级的学生?你有几个好朋友?”或问:“你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你最喜欢的是谁?”先要求学生听一句答一句,再连起来说一说。这种听说训练可激起学生说话的兴趣。  相似文献   

7.
出类拔萃     
孟子被后人尊称为儒家的一代宗师,但他一直非常敬佩和崇拜孔子,认为孔子是无人能逾(yú)越的天才。有一天,他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您看伯夷、伊尹和孔子都被称做圣人,他们是一样的吗?”孟子坚决地回答:“不,从有人类以来,就没有谁能超过孔子。”公孙丑又问:“老师,依您看  相似文献   

8.
古时候有个秀才,虽才华横溢却又有点目空一切。他的老师发现了这一点。就决定找个机会教训教训他。 有一年,秀才参加了科考,自感考得不错。就故意在考试之后问了老师一句:“听说您会测字算命。能否给学生算算前程?”老师问:“但不知所问何事?”秀才回答:“我想请问录取名次。”老师听了。看了看他,说:“如此请先写一字。”秀才并不谦让。而是立即挥笔在纸上点了一点.老师看了看这一点,立即开口算道:“由此看来,你有望考上一等。”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在收音机上听了这样一个笑话:说有一位教师讲课讲得口干舌燥、筋疲力尽,他满以为学生听得十分投入,但抬眼一看,却发现学生大都前栽后仰、昏昏欲睡,前排一名学生正在打瞌睡,而且睡态可掬,他双眼紧闭、口水长流,还频频点头。教师大怒, 一拍桌子揪起这位学生质问:“你在做什么?”学生一下惊醒,急忙回话: “我在听课。”师问:“听课?那你不停点头做什么?”生答:“老师,您讲得太对了,我表示赞成呀。”师问:“那你闭眼做什么?”生答:“您讲得太美了,我闭眼想象您讲的那个美境呀。”师又问:“那你长的口水做何解释?”生答: “那是您讲得太好了,我听得津津有味了。”师大悦,说:“哦,好,继续听。”于是,教师很欣慰地继续讲,学生很放心地继续打瞌睡。听了这个笑话,我却怎么也笑不起来,因为这不仅仅是则笑话,它留给人们更多的是思考:课堂教学中,讲,究竟有没有必要?讲,怎样做好其中的取舍?讲,怎样才能恰到好处?  相似文献   

10.
朱小薇 《云南教育》2004,(19):24-24
一次,我正在备课,班上的尖子生李友梅气冲冲地走进办公室:“老师我要换座位!”“为什么?”“我本来坐在第三组,现在换到第四组去了,常看不清黑板上的字,会影响成绩!”“那你准备坐哪里?”“第四组”“第三组谁去坐?”“让差生坐,他们反正看了也没用。”“你不觉矧尔有些自私吗?”我狠狠地瞪了她—眼,把她请出了办公室。看着她倔强的背影,我不仅陷入沉思:她就是那个自私、自负、认识有偏见的“纳西索斯”,—种典型的自恋型学生。  相似文献   

11.
入骨     
有位实习教师教课,要我去听。课后,她很谦虚地要我说说意见。我想了一下,问她:“您这一课是讲给学生听的呢,还是讲给我们这些人听的?”她想了一下,笑笑说:“兼而有之吧。”我又问她:“您在准备教课的时候,想得多的是学生呢,还是听课者呢?”她终究是坦率地、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特级教师王有声老师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有机地交将“教”和“学”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教课文,学作文。 王有声老师抓住三个排比句式;“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要学生找出“静”、“清”、“绿”三个特点,并要求学生仿写出这样的片断,学生一听要他们写出这样的片断,不少人表现出畏难情绪。 王老师诙谐而又幽默地说:“怎么?有困难吗?别着急,还没有轮封你写哪。昨天晚上我先写了一个片断,想知道吗? 大家兴趣很浓、静等着看老师的片断。 王老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小黑板“公园里的花”挂出,让学生先默读,后朗读。  相似文献   

13.
教低年级的学生观察鱼,是先放手让孩子们去玩、去看、去研究比较好,还是先制订好步骤,让他们“有目的、有重点、有顺序”地去观察好?对这一点,浙江的吴建明老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湖北的张菊老师商榷,欢迎老师们参与。 在本刊发表的研究课,既有突出的优点,也都有可商榷之处。我们相信,在民主、活跃的“探究——研讨”之中,教学水平会有真正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初为人师,似有一种济苍生的豪情,以为只要有爱心,定会桃李芬芳,收获颇丰。于是乎和学生打成一片,关系异常融洽而快乐。可渐渐地学生发现老师实在和善:不交作业了,老师请他明天带来;不搞卫生了,老师也不罚,只是说明天再搞……结果呢?关系是和睦了,可有些学生竟养成了惰性,甚至成了“小滑头”:什么事只要没做就先“大大方方”地来给老师认个错,这反倒让老师不知是先表扬他勇于认错的良好态度呢,还是先批评他不按时完成任务的行为?……这样的结果让我意识到:  相似文献   

15.
“新改的”     
王老师范读课文,把谬论的谬字读作“niù”。一个小学生举手发言;“您那个谬字可能念错了,昨天我予习时,我爸爸告诉我念‘miù’。”“你是听我的,还是听你爸爸的?”老师有点生气了。“……”孩子哑口无言了。这时,另一个小学生举起了翻开的字典说:“老师,字典上的注音是miù!”老师拿过字典看了一看,然后慢条斯理地说:“反正我过去学的时候还念  相似文献   

16.
语感要活泼     
学生:您上回说把文章写生动的第二个法宝是“语感要活泼”,请问什么是语感? 老师:语感就是人们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和语言训练中形成的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您这样说,我还是听不太懂。  相似文献   

17.
苑宝禄 《中国德育》2012,(19):74-75
“老师,您看电视新闻里播出的画面,不管是作报告还是听报告,每个人桌子上都摆放着水,随时都可以喝。为什么我们的桌子上不能摆瓶水呢?”  相似文献   

18.
付交煌 《湖南教育》2004,(17):14-14
离开学还有好几天,突然,听到有人敲门并有“报告”的声音。我纳闷地想,这么早,会是谁呢?打开门一看,原来是班上的学生仁青旺姆。她今天穿了一件新衣服,手里提着一个塑料口袋。“付老师,这是给您的。”她的汉语说得不怎么好,听起来有点生硬。我打开口袋一看,里面是一些藏苹果、人参果之类的西藏特产。我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忙把东西递了回去,笑着说:“非常感谢,付老师心领了,你还是拿到寝室自己吃吧!”她显得不知所措,只是一个劲地往我手里塞。最后,还是我的固执战胜了她的坚持。望着学生离去的背影,我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在我的师德标准里,有…  相似文献   

19.
每一位老师,也曾经是学生。在他们心里,不论是入学时的第一声“老师好”,还是初为人师时的第一句“上课”,都是人生里最难忘的记忆。在这个九月,这个教师节,让我们听老师讲述他们的学生时代,他们和老师的故事。[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光阴似什么     
有这样一则故事:学生造了一个“光阴似炮弹”的句子,结果老师给判了错。学生很有些不服气地说:“古人能说‘光阴似箭’,难道我就不能说‘光阴似炮弹’吗?”在办公室里,我把故事讲给老师们听。老师们听后付之一笑,并且认为,语言的运用有个习惯和约定俗成的问题。“光阴似箭”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而“光阴似炮弹”则只能算是滑稽的杜撰,难以得到社会的承认和接受,这样的表达应该是不妥当的。显然,在老师的脑子里有着一种固有的思维定势。我又把故事拿到教室里讲给学生们听。学生们定神听着,之后是一阵笑声。等笑定之后,我问:“你们认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