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读书     
《军事记者》2009,(4):62-62
读书.当然必须是读好书.读能够滋养性灵、陶,钊青怀的好书,从中体味足不出户而神游天下的乐趣.这无疑是一种享受。古人黄庭坚说:“人不读书.则尘俗生其间.照镜则面目可憎,对人则语言无味。”常读书的人性灵有赖于书卷的滋长。正所谓“书能香我不须花”,而后达到人书交融、书中有人、人亦是书的境界。日子一天天过去,新书放成了旧书.然而书这种物件与其他的不同,它会日久弥香,带着一种沉淀的意味,每次与它接触都会从心底涌起一种融融的温馨,似是故人来。  相似文献   

2.
正关于读书,古今中外有不少名言警句,任何人都可以举出几条。如"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等于与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等等。但我先谈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谈谈书籍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们乐于编发这一组通信:一个小人物和大学者的通信。因为在这两封简单朴素的信件里面,包含着做学问的态度和做人的道理。 陈石林是干什么的,他没有讲。从他的通讯地址看,大概是江苏省赣榆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一名教师吧?只是“一个美学爱好者”,尚未功成名就,用老话说,还是处在“愚者”的行列。但是这个“愚者”读书很动脑筋,从他的信中看,他读蒋孔阳先生的《美学新论》不光是学知识,学理论,还从中“悟出怎样做人的道理”,并且能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他在给蒋孔阳的信中,不仅以崇敬的心情谈了心得体会,还能不为尊者讳,认真指出书中的疏漏,真可以说“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就有以读书为乐事的癖好。有些好书看了还想看,因此,我很少到图书馆去借书,宁可忍痛割爱,从口袋里摸出钱买书看。时间一晃十余年过去了,我房内也就多了两架书。大约多看了几本书,又有写作兴趣,在目前书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像以前那样多买书了。但书还是要读的,书还是要买的。过去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屋”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但是否“书中自有泥垟房”呢?  相似文献   

5.
粗心好读书     
苏子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于自知。”可是我要说:“何妨细字酬清客,难得粗心读好书。”粗心读好书,自有一番道理。好书有万千,当粗心处不妨粗心,当细心处也必须细心。唐代刘禹锡《陋室铭》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两句。苔,也是草,“苔、草”同用,但不碍文章,而且以“上阶”与“入帘”写出苔青草绿的动态,自不必去计较“苔、草”是否“梨和水果”的关系了。但是,读杜甫写王昭君的名句“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则不同,就必须细心。粗心人读此,匆匆一瞥,皆不知“青冢”之妙。如果参照《归州图经》“胡中多白草,昭君冢独…  相似文献   

6.
书籍是知识的载体,新闻工作者需要广博的知识,因此要读很多的书。但是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这是大有学问的。本刊开辟“求知书屋”这个专栏,就是为大家提供一个探讨读书学问的园地。使大家多读书,读好书,以正确的方法读书。为此,我们要不断向大家介绍新书出版的信息,介绍一些好书的内容和名家读书的方法。这个专栏同时也是大家交流读书经验、体会的园地,谁读了什么好书,有什么体会,希望不断地写给我们。大家共同努力,办好这个刊物。本专栏先谢谢大家的支持了。  相似文献   

7.
英国哈米什·汉密尔顿出版公司于1996年10月出版了《忧伤与原因:约瑟夫·布罗德斯克文集》(On Grief and Reason:Essays by Joseph Brodsky)一书。布罗德斯克是英国著名诗人,他199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金。 布罗德斯克在这本新出版的文集中,谈到读书问题,其中有很精辟的见解。他说,读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培育人的良好情操,因而应读好书,可是对作家说来,不能只读好书,因为他要写文章、写书,在写作前必须与读好书的同时,也阅读糟粕的东西,以去粗取精。布罗德斯克接着说,人的一生,时间有限,即便是好书,也只能有选择地读,不能为读而读,要有所获。在这方  相似文献   

8.
好书不厌百回读。话虽这么说,真正这样实践的恐难有几人,因为一,称得上是好书的也实在太多,都作百回读真读不过来,二是若认真读一部书,反复读个几十遍也差不多能背下来了,所以这一说法,只是对好书的魅力的一种形容,是较真不得的。不过,应该承认,百读不厌的书确是有的,经过历史的严格筛选,排沙简金,“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灭者矣。”(汉·王逸:《离骚序》)那样的书,总会使人读过还想再读三读,乃至“置之枕中,以为邦宝”也不算夸张——《燕山夜话》就是这样的书。  相似文献   

9.
常常,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感觉。因为身边的好书太多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好像是读了很多书,实际上呢?哪本书也没有读通,那本书也没有读透。晚清重臣,湘军之父,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国藩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书不尽,不读新书。”这不失为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读书有三个层级: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哪些书是好书呢?名家一再强调,多读原著,多读经典。经典历经岁月淘洗而不朽,总有神奇之处。近日,14位知名大学校长向大家推荐了一些经典书目,你读过哪些呢?  相似文献   

11.
小的时候人们受的教育总是“读好书、好读书、读书好”,要孩子们去读好的书,好学向上,喜爱读书,并且相信读书是好事、有好处,可以成为好人或有用之才。稍稍长大以后我才听说一种反讽的说法: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可见读书也有害处,特别是方法不当,亦可误人终身。步入中年才悟出新的座右铭:读闲书、闲读书、读书闲。  相似文献   

12.
关于读书,旧社会有这么一句话,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很显然,说这句话的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得到金钱和美女。这与革命者的读书目的是截然不同的。但是,书能给人以知识和力量;书会开阔你的视野,叫你变得聪明起来,这却是真的。粉碎“四人帮”以后,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早已被扔到爪哇国了。书讯成了书迷们的福音;书刊成了人们劳动工作、生活中最亲密的朋友。国庆前夕,在这金风飘香的季节我们采访了编  相似文献   

13.
出版人的“梦”三人出版人有一个梦:让书成为智者的黄金。梦的由来已久:──五千年文化的积淀;──几番轮回的兴盛与沉沦。于是,有了下面的梦境:──“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百万兵”;──“书中自有颜如玉”。不管梦境如何,时代竖起了自己的标竿:书是...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书犹如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贵在善读,好书能使人成才,坏书则可以使人中毒.青少年学生思想活跃,无定性,可塑性大,这就需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工作.因此,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图书馆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该书四境     
读书是心灵的历程,书之不同,读书的意境便会不同。尽管读者的学识有高低,所读之书有雅俗,但读书的意境不外乎有四种—翻、读、吃、品。四境如山峰叠立,愈攀愈艰。一本书能历经翻、读、吃、品四境,便称得上稀世奇书;历经翻、读、吃三境,则可称世间佳书;历经翻、读二境,便为好书;一翻而足,则只能称为纸书。奇书如仙宴之珍馐,须有幸得之,品之则飘然若仙,宠辱皆忘;佳书如盛宴之佳肴,吃之则香沁心脾,神清气爽;好书则如美味小吃,既可充饥又可解馋,令人流连忘返;而纸书则如白开水,只能权作润喉之用,而于充饥无补。  相似文献   

16.
常常听到一些出版社的朋友说,要找时间进修进修了,老是付出,老本快用完了。他们将编辑工作,将看稿子“为人作嫁”当作是一种“付出”。确实,编辑审稿是工作,是职业,与读书深造不同,不是学习和吸收,而是使用和付出,审稿审久了,就会感到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或曰“知识老化”,需要吸收新的知识,这就是老本用完需要进修的道理。那么如何进修呢?进各种研修班短期学习是一种途径,有计划地读一些书更是人们普遍愿意采用的方法。因为读书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但最近又听几位朋友说,许多出版社的编辑很少读书,有的人还自诩从来不读书;更有甚者,有一位在报社编副刊,自己也能写点文章的朋友,居然说他从来不看  相似文献   

17.
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说过:“小孩是最佳文学读者。给孩子读好书是未来世界唯一希望。”为了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我们都有责任为孩子选好书。为达到“儿童读好书,好书不寂寞”的传播力度,中国版协幼儿读物研究委员会与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联合于11月7日至22日在图书馆内举办优秀幼儿读物巡回展。这是继在深圳举办的全国第一次低幼读物书展后的延伸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建设“书库工程”保证有书可读;分类指导,保证读好书;注重引导,保证用好书三个方面介绍了莱州市广泛普及深入开展全民读书活动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9.
读书之乐     
张雷 《记者摇篮》2005,(12):10-11
中国人是一个崇尚实用主义的群体,凡事大都强调其功用,这也是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提出来的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不够昌盛的原因之一。古人对读书也给予了很多功利主义的功能,即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车马轿”,你看,这金钱、高官、美女竟然都藏在貌似高洁的书籍当中.自然我们也不能说这“金钱、高官、美女”都是俗物。当然,古人也有将读书的功用看得很了不起的,且似乎属于“主旋律”,即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功用.或者如宋朝大儒张载所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道.  相似文献   

20.
读书价值观就是人们在读书过程中,基于自身读书需求和内容而形成的,对读书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与理解,简单地说就是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去读书,如何读好书等问题。通过孔子的言行不难发现他一生最推重修身养性,以读书为自我道德完善和精神需求满足的人生方式,这也恰恰构成了他读书的核心价值观,也成为中国传统读书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下学上达的读书目的,文质统一的读书选择,安贫乐道的读书精神,四结合的读书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