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主题目录”、“分类目录”的利弊和取舍问题上,众说纭纭、不外乎三种主张:1.从分类目录过渡到主题目录。2.分类目录、主题目录同时存在,或者编制“分类目录主题索引”。3.大部分馆主张使用分类目录,完善分类法。对主题目录的采用,取等待(条件具备)的态度。我认为:根据各馆的具体情况和条件,也可将二者合一。为此,结合我馆期刊组开展的“中文林业期刊文献专题检索”业务,谈一谈“分类主题目录”——一种将“分类目录”、“主题目录”合一的目录。在我馆“中文林  相似文献   

2.
夏勇等同志的《再论从分类目录到主题目录》一文(发表在《图书情报工作》83年第3期上,下面简称《再论》)把主题目录同分类目录进行了比较,并就编制主题目录发表了意见,从而得出如下结论:“图书馆目录工作的重点应从分类目录转向主题目录,主题目录的检索功能优于分类目录,分类目录作为读者的检索工具,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有可能逐步为主题目录所取代,但作为公务目录,分类目录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图书情报界对主题目录在图书馆目录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愈来愈重视。是加强分类目录还是另编主题目录;要否实现从分类目录到主题目录转化的讨论,开始多起来。一种倾向性的意见是:主题目录在图书馆目录体系中应占重要地位,认为在国内普逼使用分类法检索系统的基础上,积极增设主题检索系统很有必要。这种观点,对于负有情报研究、定题服务、专业咨询任务的情报资料部门当然无可非议,对于科学出版物中的论文,学术报告、技术情报、科研成果、专利文献等特种文献的专题检索也非常有利。然而,对于图书馆普通图书外借处的手工检索,对于从普通图书中接受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的广大读者,如果从我国检索体系的现状出发,从普通图书的实际使用价值和内容特征考虑,这种意见就不很合适。以下从四个方面阐述笔者关于我国普通图书的  相似文献   

4.
主题目录和分类目录各有所长。主题目录的优点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如果某个图书馆在现已习惯使用的分类目录之外,特意去编制一套主题目录,那是很费人力物力的。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将中文书名目录改编为中文书名——主题混合目录的设想,希望能以较少的人力物力,来弥补图书馆没有主题检索途径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分类法和主题法是揭示文献内容的两大检索方法。分类法是按文献内容的学科属性来系统揭示和组织藏书的方法。主题法则是按文献内容的主题来揭示和排检文献的方法。按这两种方法编制的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都是从文献的内容来揭示馆藏,提供检索线索的,它们都是图书馆的基本目录。一般说来,一个图书馆,特别是中小型专业图书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分类目录与主题目录功能的比较和期刊特点的分析,论述了主题目录在期刊目录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并阐明了建立期刊主题目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本分析了分类目录与主题目录功能的区别和期刊的特点,论述了主题目录在期刊目录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8.
图书目录是图书馆向读者揭示藏书,帮助读者查找图书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搞好图书目录的编制,对方便读者检索,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图书管理的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意义。现有的各种图书目录,根据编制方法分,有分类目录和字顺目录(包括书名、著者,主题目录)。分类目录是按图  相似文献   

9.
《广东图书馆学刊》1982年第一期发表的《主题目录 分类索引》一义,试图将主题目录和分类目录结合起来,各取所长,这种设想本身是积极的,但是看了全文后,认为这种方法并没有实现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分类——主题”目录,是在分析文献的内部特征时,既进行分类分析,又进行主题分析、概念分析,同时用检索标识标引这两方面分析的结果,而编制成的文献检索工具体系十年前,国内图书情报界关于“分类目录”、“主题目录”的利弊及两者如何结合、以利扬长避短的讨论,促使了“分类——主题”目录的发展。它解决了繁多的同主题或同类属文献题录卡或款目如何排列、以利检索的问题,引起重视。几年来,从公开的资料和笔者的亲自考察来看,国内图书情报界关于“分类——主题”目录的编制形成了几种基本图式,各种图式在实用中日臻完善。一种图式是“在主题款目上,引进分类检索标识,把主题检索和分类检索的特点连接在一起,可以提高揭示深度,扩大主题目录组织的多样性作用。”这种“分类——主题”目录图式以广东科技图书馆编制的期刊、情报文献检索题录卡最为典型。1986年5月,笔者在该馆学习、考察时看到:这种图式(如图一),能解决主题相同而类目  相似文献   

11.
著者目录是检索文献重要的途径之一,但在国内图书或情报部门却很少编制它,甚至有人认为有了分类目录、主题目录,著者目录是无关紧要的。为了阐明著者目录的作用和使用价值,笔者将《中华儿科杂志》(1979~1982)所附著者索引作统计分析,从中获得一点体会。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主题目录是用主题法组织的检索工具,在图书馆目录体系中对读者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据笔者所进行的调查统计表明,广东地区设立主题目录的图书馆寥寥无几。(见表一)整个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只有省中山图书馆为部分文献编有主题目录,而市县级图书馆则完全是空白。高校图书馆中也只有三家设有主题目录,仅古高校图书馆总数的6.6%。在设有主题目录的图书馆中,只有中山医科大学图书馆的主题目录收录的文献较多,该馆的主题目录收录了全部的西文医学图书,而其他馆的主题目录只收录了很少一部分馆藏。同时,主题目录所反映的文种及文献类型也较少,只有中山医科大图书馆的  相似文献   

13.
主题目录与书名目录、分类目录、责任者目录一样是图书馆的基本目录类型,是文献检索的重要途径之一。它以其检索文献的直观性、揭示文献的专指性、增删标题的灵活性、及较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等特点,在图书情报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在目录体系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前不久,我省举办了《主题法》培训班,普及《主题法》理论知识,培训标引人员,为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立工具书专题索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读者使用工具书的情况,指出仅有分类目录和主题目录远不能反映工具书目的内涵,许多读者需要的内容无法从这两套目录中检索到,提出建立工具书专题索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并介绍了一套完整的建立工具书专题索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书的续编、补编、译本、考证、校勘、评论、研究、解说、注释、札记、学习、习题及其解答、附件等等,对原书而言,统称副编书,原书称正编书。副编书与正编书合订,正副编书的分类号、书次号及辅助区分号均相同。独立成册的副编书又如何归类呢?对于这个问题,图书馆学界的意见是一致的,即“一般均随原书归类”。但据我调查,对于怎样“随原书归类”,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意见和做法,从而产生出两种不同的结果,孰优孰劣,值得进行对比研究。一种意见认为,副编书“随原书归类”,就是用正编书的分类号作分类号,正副编书的“分类号应完全相同”,书次号相异。结果正副编书虽集中于一类,但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世界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图书资料的新陈代谢过程,某些昨天被认为是新的资料,今天却成了过时资料,不少图书资料的使用价值,转瞬即逝。面对这一情况,科学研究工作者要求尽快地掌握和利用新的图书资料,使之为生产服务。图书馆必须及时地迅速地和比较全面地揭示和报导新的图书资料,才能适应科研工作的需要。因此,单靠一种分类目录是难以奏效的,必须编制主题目录以适应需要。毫无疑问,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科研工作者必须从国外文献资料中获取最新的信息。因而在编制中文图书主题目录的同  相似文献   

17.
是目录,还是索引?一本书的外形与结构,可有这些部分:封面、书脊、书名页、序文、目录、本文、附录、索引等等。一般说,书的目录在本文之前,索引在本文之后。如果把一本书比做一个图书馆,那末目录好象它的分类目录,索引好象它的著者、书名和主题目录。也就是说,目录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述了苏联及其它一些国家近年对目录的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分类目录与主题目录相结合的问题,关于字顺主题索引的问题,书本式目录和缩微目录的关系问题,机读目录的通用格式问题,目录自动化系统的问题,卡片目录的前景问题,新旧目录的联系问题等。  相似文献   

19.
图书馆读者目录是揭示藏书,宣传图书,辅导阅读的检索工具。我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条例中规定,目录工作“要健全目录体系”“读者目录可设置分类、著者、书名目录,有条件的馆可编制书本式馆藏目录和增加主题检索途径”“成为全校的查目中心”。而目前高校图书馆目录体系普遍不健全,读者目录多半仅设分类目录、书名目录,只有部分馆设有著者目录,而主题目录设置的则不多。目录质量上也存在不少问题,目录卡片排列混乱,目录庞杂而又未能及时整顿更新。在揭示深度方面,目录缺少附加款目、分析款目、综合款目,参照做得少。不少馆在款目编制时一律每种书只为读者目录制一张书名款目、一张分类款目、一  相似文献   

20.
<正> 分类法是人类思维所不可缺少的一种信息排列方法。所谓思维就是大脑进行信息处理的逻辑过程。处理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信息排列的科学性。图书分类目录就是按照知识门类本身的内在联系,对浩如烟海的书籍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工具,它不仅系统性好,而且推荐功能强,深受读者欢迎,是人们所习惯使用的一种主要目录。目前我国图书馆界的读者目录体系基本上都以分类目录为主。但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世界上没有尽善尽美的事物,分类目录也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