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王国维的哲学思想及其创作角度来看他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体现了他的悲观思想而反映为忧患与伤感之情,“无我之境”则是王氏渴望超脱“有我”之苦楚,进入一种“无欲”“无我”“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两种境界是王国维集诗人与哲学气质于一身的体现,也正反映了他的两种不同的思索宇宙人生之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他认为,“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寒春,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之境,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是无我之境。  相似文献   

3.
“身与竹化”是苏轼艺术创作论的经典之笔。它回答并解决了创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创作构思时感情的注入问题和在具体描绘形象时“我”的隐藏和跳出。而“我”的跳出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提出的“无我之境”极相似。所谓“无我”,是“我”从具体的形象中跳了出来,做到“我”与“物”溶为了一体。“身与竹化”,竹中有我在焉。故“无我之境”实乃“有我之境”也。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兴”是由“物我之间”、“无我之境”方面突显出了《诗经》中的艺术因素,那么“赋”则是通过大量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以营造“有我之境”,突显出了《诗经》艺术的美感基础。艺术之和谐与生活之淡泊犹如“下学”与“上达”,两相互补。  相似文献   

5.
几十年来,我在读书、教书、研究、写作过程中,一重“积学储宝”,固元培“根”,二觅研读之“路”,三求治学之“法”。现略述如下。有一条深根从我个人教学和研究的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一个人从学生到教师,到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自己学习和积累的经验,就如同一棵大树的深根,其教学实践是枝干,其研究成果是花朵、果实。从教与学的过程上说,只有自己重“道”,才能有“道”可传,自己敬“业”,才能有“业”可授,自己不“惑”,才能见“惑”能解。知识和经验,是一个教师多年虔修积累的结果,有了它,“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  相似文献   

6.
信陵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赵王自郊迎。唐雎谓信陵君曰:“臣闻之曰:事有不可知,有不可不知,有不可忘,有不可不忘。”信陵君曰:“何谓也?”对曰:“人之憎我也,不可不知也。我憎人也,不可得而知也。人之有德“于我也,不可忘也。音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今君杀晋鄙,救邯郸,破秦人,存赵国。此大德也。令赵王自郊迎,卒然见赵王,愿君之忘之也。”信陵君曰:“无忌谨受教。”  相似文献   

7.
国学大师王国维论词《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之说:“有我之境”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为“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相似文献   

8.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有这样几句:“吾妻之美我,私我也;妾之美我,畏我也;客之美我,欲有求于我也。”三个“美我”之中,教材只对第一个提供了解释:“认为我美。”即把“美”看作形容词意动;与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参考用书》中相关的译是:“我妻子认为我漂亮,是偏爱我;妾认为我漂亮,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把三个“美我”都解释为“认为我漂亮”。  相似文献   

9.
一、德育中“有我”、“无我”之意义阐释“有我”、“无我”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创立的诗评理论。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不知何者为物,何者为我。”王国维是用“有  相似文献   

10.
王连仓 《宁夏教育》2013,(11):43-44
国学大师王国维把诗歌的境界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认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诗歌创作中同等重要。借用大师的话来形容语文课堂教学,余以为,课堂教学首先要追求并一辈子要追求的当是“有我之境”。只有“有我”,课堂教学才有灵魂;  相似文献   

11.
《论语·雍也》有“宰我问仁”一章,历来对其注解众多。根据对“井有仁焉”的理解不同,大抵存在2种解读:一种认为井中有人(或仁人);一种认为宰我以“井中之仁”设喻,“仁”或可通过行事而取。2种解读似乎都忽视了“君子可欺”相悖于儒家忠信之道的事实。文章考察历代注家对本章之释义,联系《周易》之《井》卦剖析“井有仁焉”所含蕴的意义;并结合出土文献,以及对“欺”“罔”等诸字之研析,将“《井》卦之仁”与“君子之仁”“圣人之仁”试作勾连。该章中,孔子与宰我的对话焦点,或为君子可施“《井》卦之仁”。  相似文献   

12.
一言与一生     
毛荣富 《上海教育》2007,(11A):62-62
古时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说,“一言”之效可谓大矣。据我的体会,教师的“一言”同样会对学生的志向、爱好甚至一生产生深远影响。我之所以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几十年来笔耕不辍,就与从小学到大学的几位老师有很大关系,他们的“一言”之教诲至今难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丁曰宏 《学语文》2014,(5):62-63
一、“吾”与“我” 看《廉颇蔺相如列传》,细心的人会发现有两处同时使用“吾”“我”的情况:一处是“王日:‘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另一处是“廉颇日:‘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相似文献   

14.
10月11日 星期三 今天,我去了上海科技馆,那里有“智慧之光”、“视听乐园”、“生物万象”、“机器人世界”、“信息时代”主题展馆,还有设计成球体形的四维影院等有趣的地方。其中,我最喜欢“智慧之光”和“视听乐园”!  相似文献   

15.
林育芳 《学子》2004,(5):56-56
《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有“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之句。我在疏通课文时很自然地将句中的“黎民”一词解释为“老百姓”,谁知课后有学生提出疑问,他还拿出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朱先生把“黎民”解释为“黑头发的民众,少壮者”。这倒使我不得不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6.
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著名作家周锐先生又给大家带来了一篇很有趣的科幻小说《A我和B我》,“我”就是“我”,为什么还会有“A我”和“B我”之分呢?读完以后,你肯定会会心一笑。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土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以我观物”是以一巳之情现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现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王氏推崇“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谈和谐     
孙圣楠 《学子》2009,(10):33-33
“和”有和睦之音,“谐”有妥帖之意。我眼中的和谐便有了祥和团结,凡事有度,相互配合,共同进步的深意。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学界对王国维“有我之境”美学特征的阐释异说纷呈,存在严重分歧,并形成迥然有异的两个意见派别。一派认定,有我之境的特征为“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另一派则主张用“观我”和“意余于境”来概括该境界的特征。前者立足点局囿于王氏对有我之境的个别提法,失之浮浅,但其忠实于文本的研究态度及试图沟通王氏有关诸说的努力有值得肯定之处;后者探到了王氏“有我之境”理论话语的深层意向,却规避对其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一说加以辨析,因而留下一处思维上的盲区。要获致对有我之境美学特征的科学理解,需要把问题置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整体联系之中,全面考察、综合分析王氏关于有我之境的各种言论,对上述两派的研究思路予以批判性的整合,扬弃其各自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涸辙之鲋     
周俊根 《初中生》2007,(3):50-53
阅读链接 涸鲋 庄周家贫,往借米于其友。友曰:“俟我得金,以二百金借于子,可乎?”周忿然曰:“周昨日来,有呼于路中者,回首视之,见车辙中有涸鲋焉,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有升斗之水足以活我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