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在谈到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时指出,“要在适当的地方,用有适当感触的字”。什么是有感触的字呢?就是这个字能够带给人一种体验,一种感受,使作者所描述的事物在读者心中活起来。如《少年闰土》中:“月亮底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啦啦”这个极富感触性的象声词,把月夜海边瓜地的静谧和神秘气氛勾画了出来。  相似文献   

2.
文题与导引     
《语文教学之友》2006,(2):28-29,49
1.对作文的酸甜苦辣,你肯定有不少真切的体会:对于作文,你肯定有自己的认识和感触。请以“作文”为话题,选择你喜爱的一种文体(诗歌除外),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书写占4分。  相似文献   

3.
近日,读《现代语文》(2005年第1期)林建楠先生《“鄙远”之“鄙”用法浅探》一文,颇有感触,也想就“鄙”字在“越国以鄙远”一句中的用法,与林先生商榷。  相似文献   

4.
“峒”字音义再“探源”梁建邦读罢《渭南师专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刊登的王永红同志《“”音义探源》一文,感触颇深。作者处处留心,勤于思索,于人们司空见惯中发现问题,深究溯源,刨根问底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然而笔者在翻检有关辞书后,又觉对“”字...  相似文献   

5.
说“苦”     
人们常说人生五味:苦、辣、酸、甜、咸。“苦”字当头,统领了生活中的各种感触。苦有苦的独特之处,没有苦做参照,就衬托不出其他多种多样的滋味了。至于“苦尽甘来”等则一步步从味觉领域提升到人生境界了。我自小与苦做伴,吃了不少的苦头,现在也就不怕吃苦,甚至颇爱吃“苦”。今天就和大家谈谈我熟悉的几种“苦”。  相似文献   

6.
在明确了“适当议论”议什么的基础上,必须处理好议论在文章结构中的安排,掌握各类用于议论的词语。 中考作文的“适当议论”在文章结构中的安排灵活多变,常见的有以下四种。 一、集中式 文章的主要篇幅用于叙事、描写,议论集中在一个部分进行,多数安排在结尾。有一篇中考作文《真情》,前600字用于叙事,结尾90字集中议论,深入挖掘所叙事件对“我”人格的影  相似文献   

7.
心连心     
《辅导员》2010,(3):61-61
请在下面的心形图案中填入适当的字,使它们组成相关的6条成语。已知3个心形图案内已有3个“心”字,现在要求:“心”字在成语中的位置必须在第一个到第四个中至少有一个。  相似文献   

8.
华东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特级教师张思中同志有感于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着“费时多、见效少”的弊端,在自己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英语教学模式,这套模式概括起来;就是“适当集中、反复循环、阅读原著、因材施教”十六字,故称之为“十六字教学模式”(简称“十六字诀”)。一、“十六字诀”的基本内涵(一)适当集中适当集中就是选择适当的时机,把适当的内容用适当的方法集中性地教给学生,它包括词汇的集中、语法的集中等。1.集中识词。即采用集中突破,分步要求,循环记忆的办法,用英语卡片的形式集中…  相似文献   

9.
小学课本中收入的杜甫《江畔独步寻花》是一首写景诗 ,是诗人寓居成都时的作品。这首诗通过记叙在黄四娘家赏花时的场面和感触 ,描写了春光烂漫的景象。但课本中对诗中“自在娇莺恰恰啼”中“恰恰”二字注释为“非常和谐 ,形容莺啼的声音” ,许多注释分析文章多从此说 ,但对“恰恰”二字理解向来说法不一。《康熙字典》释“恰恰”为“鸟鸣” ,《辞海》释为“和谐的声音”。但前人吴见思说“又有娇莺 ,恰客至而忽啼” ,施鸿保《读杜诗说》指出“此言独步之时适当莺啼”。从诗的标题看 ,“恰恰”应解作“适逢其时”。《江畔独步寻花》是一组诗…  相似文献   

10.
播种习惯     
宋丽花 《山东教育》2005,(25):19-19
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教育便是一种早期的习惯。”林肯出是说。对此,我颇有感触。  相似文献   

11.
巧写成语     
张刘福 《小读者》2011,(3):61-61
图中有“小读者”三个字.你能否在其余空格内写满适当的字.使其每一横行、直行为一句成语吗?  相似文献   

12.
暑假重读《红楼梦》,对第四十八回黛玉教香菱学诗一段文字颇有感触。香菱自评王右丞诗句“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上”字用得最恰当不过。黛玉听了,笑着指教,“上”字原是从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中“依依”两个字化出来的。香菱琢磨一番,点头叹赏,又有所悟,以后作诗,果然令人折服。瞧,这一教一学,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效果还真不错。原因何在 ?明眼人不难看出,黛玉本人深厚的诗文功底是她教诗有方的根本保证。   在大力呼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今天,科学的教学方法日益得到人们…  相似文献   

13.
“快”字在汉语中有多种意义,译成英语时要注意选用适当的词语。现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4.
八思巴字是元朝国师八思巴遵照元世祖忽必烈的旨意创制的一种拼音字,于1269年正式颁行。八思巴字作为蒙古政权的一种新型字,不仅有“国书”的官方地位,取代了原有的回鹘式蒙古,而且“译写一切字”。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八思巴字是要取代汉字的地位的。本对此从几方面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这种说法的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写文要有神,上课要有魂。这魂便是老师、学生、文本的最佳交汇点。它不仅是老师深谋远虑的杰作,更是最大程度考虑到学生的需求与发展和充分发掘文本的最大价值而作出的科学取舍与定位。把握了这一点。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三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回顾我在执教《哦,香雪》一文时,对此感触颇深。一篇上万字的小说。可切入的角度很多,但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又能充分利用文本使学生学有所得的那一点到底在哪?当我把目光定格在眉目中“哦”字时,心头一热,这不是最佳角度吗?于是当我提出题目中“哦”字读何音、能否删去时,全班同学兴趣盎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即为教学实录,以求同行,提出意见,共同来研讨教学。  相似文献   

16.
“愚”人     
汪邦春 《教育文汇》2013,(16):46-46
近读柳宗元的《愚溪诗序》,颇有感触。全文着力表现一个“愚”字,人“以愚触罪”,溪也因人而愚。溪与人既同病相怜,又相映生辉,言虽委婉含蓄,情则慷慨激昂。个中情味,怎一个“愚”字了得。  相似文献   

17.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在剧尾有这样一段台词:“每一个部队都有它的军魂,这个军魂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变成一种传统,而这种精神的最初形成却是由它的首任军事主官决定的”。这句话给我感触很深,一个部队如此,一个班级又何尝不是如此,部队有军魂,班级也要有“班魂”,也就是“班风”。  相似文献   

18.
拜读贵刊2000年第1期《教师表扬学生“五要”》一文后,对作者提出的表扬学生“五要”(要实事求是、要适当、要及时、要灵活、要有启示性)深表赞同。欣赏之余,不由心生感触——表扬要注意以上“五要”,  相似文献   

19.
张俊宇 《教育艺术》2005,(4):24-24,12
我曾读过一篇名为《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的文章,在文章中,一位移居日本的中国母亲记述了儿子在日本的巨大变化。让这位母亲感触最深的是日本老师的一句话: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这句话最能打动我们的地方就在于“允许”二字,允许表明了一种态度。出错人人难免,而我们以往的认知经验所提示给我们的却是不能出错或尽量避免出错,于是,我们小心翼翼,三思再三思而后仍不敢行。  相似文献   

20.
反问句式“不亦……乎”之“亦”字,历来有两种解释,一为情态副词“也”字,一为音节衬字,这两种理解均使反问语气缓和。一般“不亦……乎”句式反问气势较强,“亦”字起加强语气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