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孤证不立”是史学研究的准则之一。对2008年历史高考广东卷第4题,不少老师便以此条准则去解释该题的正确答案。笔者认为,该题考查的不是考生对“孤证不立”这一考据原则的把握,而是考查考生从史料中合符逻辑地推理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今年的广东卷又有试题直接强调史料与结论的关系,使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这几道题作些分析,以说明“孤证不立”与“材料不充分”之间的关系。首先是2008年广东卷第4题: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考历史江苏卷试题以务实、平稳、求新见长,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把握的同时,不断向能力、综合素养、价值观引领方向迈进,全面考查学生素质的力度稳中有升。即便如此,2014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2题还是给考生和一线教师带来了不小震撼。考生普遍反映该题第(2)问无从下手,解答非常困难。一些老师在网上点评此题时甚至提出了质疑,认为此题“跑偏”了,超出了教材范围,偏离了课标要求。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理念下,高考试卷大题目(非选择题部分)变化较大,注重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注重获取历史信息(表层与深层)、注重问题探究、注重史论印证等等,其实也是考查透过现象寻找本质规律的过程。2002年上海历史卷第28题,2006年广东历史卷第26题、第28题,2008年广东历史卷第26题、第27题、第31题、第32题,2008年上海历史卷第33题、第34题、第35题、第37题等都是这类试题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4.
启示一:留意“历史常识”自2007年全国文综卷I第12题考查帝王的“谥号”以来,每年高考全国卷都有一道历史常识性选择题,省市自主命制的高考历史试题也大都仿效。2010年新课程文综(湖南卷)24题是一道历史地理常识题,命题者将河南与河北、湖南与湖北、山东与山西、广东与广西分为四组,要求考生选出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的一组。本题难度不大,因为有关中国各省的简称及其渊源,考生在初中地理课学过,现实生活中也时常涉及,理应成为高中学生拥有的历史地理常识;同时,西周主要封国,也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实际上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了)。  相似文献   

5.
周勇 《现代语文》2006,(4):123-125
2005年的16套高考试卷中,有12套利用选择题形式考查了“辨析并修改病句”这个知识点,共设置了35个错例(全国卷一分别在第3题和第4题考查了“没有语病”和“语意不明确”两点,这在历年高考题中还不多见:湖南卷要求选出有语病的一项,这种考查方式难度略低)。另外4套中上海卷仍未直接设题考查,福建卷和重庆卷分别在第17题、第22题以短文改错的主观题形式考查,  相似文献   

6.
在2005年的高考试题(含文科综合卷题、文理综合卷题和历史学科卷题)中,有一批以考查中外宪法为内容的题目。如:“文综”全国卷Ⅱ中的宪法是立国之本题(第16—18题)、美国宪法三个修正案与美国公民选举权变化题(第37题)。“文综”全国卷Ⅲ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第19条题(第32题)、美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与黑人地位改善题(第37题)。“文综”天津卷中的1791年法国宪法规定称路易十六为“国家第一公务员”题(第17题)。文理综合广东卷中的1954年我国颁布宪法题(第40题)。文理综合辽宁卷中的宪法反映国家政治文明状态题(第10—12题)。历史…  相似文献   

7.
张世吉 《物理教师》2011,(12):39-39
2011年高考实验中出现了一个亮点,那就是多用表的使用,颇受高考出题者的青睐,在5套高考理综上出现.重庆卷第22题第(1)小题考查对多用表欧姆档的倍率选择和读数.北京卷第21题第(1)小题考查多用表各部件的作用和倍率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的一个新变化,就是开始注重对文化常识的考查,如全国文综卷I第12题(“谥号”题),它给了只关注课本知识而忽视课外常识的考生一个“下马威”。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则涉及到4题,即全国文综卷Ⅰ、卷Ⅱ的第12题(“阴阳”题)、宁夏文综卷第24题(“生肖”题)、海南卷第1题(“干支”题)。由2007年的1题增加到2008年的4题,这类试题涉及的绝大部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给人们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  相似文献   

9.
2012年高考江苏历史卷第22题是一道历史论证(小论文)题,也是历年江苏历史卷中思维含金量最高的一道题目。从一定意义上说,22题史学的研究性意味更浓,考查的深刻性理念更强,是一个有益的信号,也是一个明确的引向,值得我们从事中学历史教学的同仁审视和反思。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兰溪市第三中学戴胜旗老师通过对2006年多份全国高考文综卷中历史试题的分析,认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人文性,即加强文化史考查、引导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如全国文综卷Ⅰ的第37题中华文明题、全国文综(北京)卷第37题“18世纪以来文明的对话”主题展览题、全国文综(天津)卷第37题“书籍翻译与中西文化交流题”等。作为高考命题的这一变化无疑是对中学历史教学的一种正确的导向,既利于改变文化史在高考和历史教学中的边缘地位,适应加强文化建设和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也利于发挥历史在教育中起到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基础作用。人文性使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指向现实,具有现实性;指向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指向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虽然在纸笔为主要形式的高考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难以考查,但却可以通过考试进行引导。通过答题进行体验。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中,有两道以美国历史为考查内容的材料解析题,即Ⅱ卷的第37题和Ⅲ卷的第37题。前者从美国独立战争切入,引用的材料是《独立宣言》和三个美国宪法修正案;后者从美国南北战争切入,引用的材料是《解放黑人奴隶宣言》、1865年美国宪法修正案、美国选举权法和民权法的一些规定。笔者认为,在今年的“文综”历史试题中,这两道题是具有创新价值的上乘之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历史学科高考命题改革的走向,对历史教学(尤其是高三历史复习教学)有重要的导向意义。那么,这两个题目“新”在哪里呢?第一是范式新视角新。…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中的"最"和"第一",通常都是历史的转折点或时代的开端,而这些内容在高考试题中往往又扮演着"题眼"和解题关键点的角色。在历年高考试题中,对这些方面的考查屡见不鲜,例如:2007年全国卷Ⅱ的第16题,2006年全国卷Ⅰ第21题,2004年全国卷Ⅱ的第12题、19题,2004年全国卷Ⅲ的第22题等等。笔者现将历史教材中有关这方面考生易错的知识点归类整理,供考生高效备考。  相似文献   

13.
张文江 《考试》2014,(3):58-62
<正>有关周年大事记的历史知识在2013年的历史高考中屡见不鲜:如江苏卷第23题考查了罗斯福新政的史实(2013年为罗斯福新政实施80周年)、全国卷第32题考查了欧盟的起源(2013年为欧盟成立20周年)、福建卷第41题C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题考查了毛泽东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2013年为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基于此,结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课标要求")搜集了部分跟2014年有关的周年大事记并整合一些典型例题加以巩固。  相似文献   

14.
2012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37题第二问以SOLO分类评价法为评分细则依据.是2012年安徽文综卷历史试题的一大“靓点”(林桂平:《SOLO分类评价法与2012年安徽文综卷第37题》,《中学历史教学12012年第12期,第47—49页)。2013年高考安徽文科综合卷第36题(以下简称“西方近代民主制度题”)第二问“二度”以SOLO分类评价法作为理论依据制定评分细则,再度引起关注。这类试题的神奇魅力在哪里?笔者拟以本题为例略陈一二。  相似文献   

15.
王叶军 《历史学习》2003,(10):26-28
历年上海高考历史试卷有“一幅古代到现实高度浓缩的历史画卷”之美誉,其“以人为本、倡导人文关怀,弘扬时代主旋律,凸现活的历史教育”、“强调学以致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命题理念、命题的角度与技术乃至于命题的知识载体都起到了引领全国高考与中学历史教育的潮流。纵览2003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卷第37题(长城题)借鉴了2001年上海卷37题(燕王夫人墓题)和2002年上海卷28题(秦砖·汉瓦与东汉·画像石题)而且与2003年上海卷第28题(唐代妇女三彩陶俑照片)有异曲同工之妙,很大程度地体现了上海高考卷的特色。其一,命题立意现代化1.以考…  相似文献   

16.
“河流”问题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频频出现,世界和中国主要河流基本都考查过,有些河流还多次出现。2008年高考中的“河流”试题有:江苏卷14~16题、上海卷21~24题(刚果河与尼罗河的比较)、29~34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全国文综卷一36题(刚果河)、广东卷33题(西江)。  相似文献   

17.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高考历史试题也在调整考查的方向。从一定意义上说,精选相关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对学生历史学科专业基本能力的考查,体现命题者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效果的检验与引导,是高考历史试题调整考查方向的表现之一。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史料研习题,如2007年北京卷第15题,2009年海南卷第35题,2010年陕西文综卷第35题,就是对学生历史学科专业基本能力的考查。  相似文献   

18.
导数及其应用是高考考查的核心内容,其解答题常处于高考压轴题的位置.在导数及其应用解答题中融入数列不等式证明问题,不仅体现了高考命题知识间的交会、综合,也使得“导数题”在高考中起到“把关定向”的作用.2022年新高考Ⅱ卷第22题将函数、导数、数列与不等式等知识有机结合,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函数、不等式思想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对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为此,本文从几个视角对该高考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9.
【考情分析与知识链接】有关“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成就”是历年来高考的考查重点区域,仅2008年考查范围就很广。如2008年天津高考文综卷17题考查改革开放对综合国力的影响,2008年天津高考文综卷第39题考查邓小平对改革开放做出的贡献,2008年广东高考文科基础卷第28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2008年宁夏高考文综卷第34题考查对外开放政策,2008年重庆高考文综卷第39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特点等等。而要想答好这些题首先一个前提,就是要落实好课本基础知识。预计2009年的高考,这方面的内容仍然是考查的热点,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20.
2008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卷公布后,笔者仔细对比研究了各地试题,认为各地试题可圈可点之处甚多,而2008高考江苏历史卷(以下简称“江苏卷”)也独具特色.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命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