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王文致 《教书育人》2005,(12):62-63
“晨曦班”在启东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2003年9月,启东市晨曦中学创办了旨在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理想的实验班——“晨曦班”。学校免除学生在校期间的学杂费、代办费、住宿费和伙食费。办学两年多来,来自启东市23个乡镇的136名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走进了这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开始了他们新的人生之旅。  相似文献   

2.
鹤华中学创办于1987年,是改革开放的产物。它办学仅仅7年,已发展为有26个班。1500多名学生、120多个教职员工的完全中学,且成效显著,实绩蜚然,1993年还被评为省一级学校。 (一) 1987年初,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人口的逐年增加,人们普遍感到鹤山市教育事业远远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完全中学网点太少,以致每年不少初中毕业生未届成年就中辍学业,为改变这一现状,市委、市政府决心增办一所完全中学。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新中学筹建委员会成立了,计划要办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新型学校。鹤山是著名侨乡,海外华侨、港澳同胞非常热心家乡的建设。1987年春节,市委领导冯松庆、邹启鸿亲自率团赴港,就兴办新学校的设想广泛征询居港人士的意见,知音者众,他们纷纷慷慨解囊,捐资助学。尤其是陆容章先生、李桂芳女士,黄钜深先生、冯汉柱先生、林家强先生、吕焯平先生等知名人士,都认捐了巨款,共集资350多万港元。筹委会决定校址设在沙坪镇东郊狮子山,是年6月奠基,8月就招了初高中各两个班。校名定为鹤华中学,其意一是为了感谢热心家乡建设的鹤山籍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二是寄寓了全市人民对这朵“鹤山之花”的美好愿望和真诚祝愿。  相似文献   

3.
周汝昌在红学研究上实绩显著。他走过的人生学术历程,很多方面与天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南开中学是先生的母校,津沽大地不少亲友乡邻和旧朋新雨一直与他书信不断。这不仅是翰墨缘更是醇厚乡谊。先生热心乡邦文献,对天津的文化活动多年来一直支持,为家乡报纸写稿更是很积极。他的红学处女代表作《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一文,发表在1947年12月5日的天津《民国日报·图书副刊》。先生与他的老师胡适之间的红学通信,特别是珍贵的甲戌古钞本“录副”工作,主要也是在天津进行的。这些可以算作周汝昌的红学路“始迹”,一代红学大师是从津门咸水沽走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正>“家乡文化生活”是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单元,孟慧荣、张春霞、李樱老师设计了以学生的视角看待家乡、参与家乡文化建设,并作为家乡的一分子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的课堂教学设计。他们对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进行了综合策划与设计,开发了侧重为家乡人物、风物调查成果展示、  相似文献   

5.
《藤野先生》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这个集子是鲁迅的回忆,写于1926年2月至11月。鲁迅1906年离开仙台,1909年回国,此时距作者辞别藤野先生去东京,已经20年了;从日本归国,也已经17年了。鲁迅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写这篇文章?其实,这并无特别的原因。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对旧事的回忆也未必需要有特别的人生因素,虽然本文结尾说到忆及藤野先生与当今的联系,但鲁迅说“我总还时时记起他”“有时我常常想”“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可见这种思念与时局并无特别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正在你的心中,世界上最美、最可爱的地方是哪里?相信你一定会说,是自己的家乡。所以从这一期开始,本刊新推出了一项特别行动——"我的家乡最美",请各位小朋友来介绍自己家乡的美食、美景等,让其他小朋友也爱上咱们的家乡。听,南宁市阳光新城学校1201班和1204班的小朋友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介绍啦——  相似文献   

7.
冯其兰,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数学学会会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二级教练员。2002年9月被思茅市政府、思茅市教育局评为“思茅市优秀教师”,2005年担任思茅第一中学初255班班主任,该班被云南省教育厅、共青团云南省委评为“云南省文明班级”。冯其兰自1983年7月从云南师范大学数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至今23年,连续担任班主任20年。在工作中,做到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为祖国、为家乡培育了许多优秀的建设人才。一、教学工作冯老师长期以来担负繁重的教学工作,特别近3年来,一直担任3个教学班(每班60多人)的数学教学工作,同时还担任年级组长、班…  相似文献   

8.
唐生智先生这位军界名人,与众不同的是他独具教育兴国之识,热心创办学校。他的夫人霍福光在《忆孟潇》一文中写道,他曾对人说:“万事之本在于人,我寄希望于将来,准备扎扎实实从事教育工作,以培养一批人才挽救国家与百姓。”1923年,他在长沙创办了“厚风学校”;后来,他又在衡阳创办了“慈衡学校”;1937年,他支持家乡创办了“唐氏族学”;特别是1939年,唐生智先生变卖他在青岛、长沙、永州等地的房产,拿出1823.56亩的田租和一个造纸厂的盈利,并争取了张治中、孔祥熙、张发奎、宋希濂、李品仙、冯天柱、刘兴等社会名流和部将门…  相似文献   

9.
真情传递     
新的太阳,新的世界,让我们手挽手共同沐浴新世界的阳光雨露,借着晨曦的照射,共同建设新的世界!祝三年一班全体同学青春焕发,展翅于广阔的天宇!黑龙江省绥化市五营乡五营一中罗淑华亲爱的朋友们,请原谅我不能一一给你们回信,但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名字:韩艳贺、艳玲……我也会尽量抽出时间给你们回信的,100%!黑龙江省双城市团结一中四年二班王融荧荧,你好!很久不见了,我很想你,经常能回忆起小时侯我们一起玩的情景,如果你还记得我就请给我回信吧!黑龙江省延寿县玉河乡延安中学四年一班庞伟男我要对一个很特别的男生说声“对不起”,希望你能原…  相似文献   

10.
《辅导员》2006,(11)
北京市八一中学有个赫赫有名的集体——“李大钊班”。谈起和“李大钊班”之间的情感,班主任石志华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获过多项荣誉的她把做“李大钊班”班主任视为人生最高的荣誉。“李大钊是我少年时代的榜样!”石志华在北京青龙桥中心小学上五年级时,有一年清明节,大队部组织队员到万安公墓为李大钊烈士扫墓。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应邀参加了这次大队会,并作了一个震撼人心  相似文献   

11.
《云南教育》2014,(4):44-46
采访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是因为崔永元先生的推荐:“这所学校非常特别,甚至有点奇怪。”这的确是一所“奇怪”的学校:没有班级,没有班主任,学生们每天根据兴趣在不同教室“走班上课”;校园里有学生自己开办的“银行”、广告公司、基金会,还有学生设立的奖学金……  相似文献   

12.
为进一步提高随班就读质量,必须加强对随班就读教师的培训工作。徐白仑先生开创的"金钥匙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一、徐白仑先生与"金钥匙模式"徐白仑先生是我国当代特殊教育史上一位重要人物。先生中年失明,经历人生中种种痛苦与磨难。从1987年开始,致力于盲童教育的改革,开启我国当代视障儿童  相似文献   

13.
“我的家乡有红提、西红柿,还有蕨菜、竹笋。”桂林市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大二班的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记者的提问。别看这些孩子小小年纪,但家乡的民俗风情、特色文化等,他们知道的可不少。资源县机关幼儿园园长高丹丹告诉记者:“自从我们幼儿园将家乡民俗文化融入课堂以来,孩子们学到了很多有关家乡民俗文化的知识,现在许多孩子都是这方面的小专家了。”  相似文献   

14.
前一个时期,不少农村中学根据农民的需求,开设了“特产”、“缝纫”、“家电”等专业班。经过几年办学之后,毕业生走向社会,确实为振兴当地经济起了很大作用,为家乡致富带了个好头。但是,一个乡、一个村需要的人才是多种多样的,每个  相似文献   

15.
<正>一、冯其庸先生——我们的文化导师和精神导师2012年12月9日,是我人生中一个难忘的日子。我有幸和巴易尘校长一起,参加了在冯其庸先生家乡——无锡市惠山区前洲街道举行的冯其庸学术馆开馆仪式和学术研讨。冯其庸先生,是在红学研究、文史研究、戏剧评论、书画艺术多方面都取得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昆明市金马中学文学社,拥有成员近百名。2005年4月,昆明市委宣传部、昆明市文联为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培养和提高少年儿童的写作能力,发起成立了“昆明市文学苗圃”,金马中学被确定为首家试点学校。金马中学将“文学苗圃”的建设作为特色学科来抓,昆明市文联副主席李永坤亲自到“文学苗圃班”给学员们上专题写作课,吴然、汤萍等省市知名作家也先后到“文学苗圃班”开展了系列讲座。金马中学“文学苗圃班”学员的近百篇作品在各类报刊上发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2005年11月,金马中学…  相似文献   

17.
天门竟陵西湖畔,崛起了一所义务教育的新星学校——城西中学。校园内,有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学社。她萌芽于1991年金秋,社名为“晨曦”,既与校名“城西”谐音,又隐含文学社刚刚兴办,如霞光初露,充满希望。“晨曦”刚露面,就得到专家、学者、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天门市初中生文联理事长、竟陵派文学研究会会员、天门市教研室语文教研员王声垓老师挥毫泼墨,题赠“晨曦,希望之光”;湖北省教研室中语组主任、特级教师雷秋山老师欣然命笔“愿‘晨曦文学社’继承竟陵悠久文化,谱写中华改革新曲。”;湖北大学《中学语文》杂志社广告发行部主任聂进老师视察了文学社成果后,题词“愿今天的晨曦是明天充满生命力的朝阳,辉映文学殿堂”。  相似文献   

18.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两年班主任工作中,我深深地懂得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良好的班风班貌是各种习惯养成的基础,初中则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应该如何把握好这一关键期?如何整体优化班风班貌?如何让学生养成生活、学习的良好习惯?下面我谈谈三点心得体会,不足之处还望各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指正。  相似文献   

20.
那是一个“无命”的年代(魏书生先生如是说),也是我教学生涯“走麦城”的年代。1976年,我从家乡的一所高中毕业。当时,教师队伍青黄不接,刚刚毕业,我便走进了唐庄村小当上了民办教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