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将军走了,在今年早春时节;老将军没走,他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的眼前。“你就做我的新闻发言人!”1996年8月23日,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一间病房里,南京军区原政委杜平将军凝望了我一阵后说道。这哪能。将军1930年参加红军,从瑞金中央苏区到延安革命圣地,从陕北抗敌前线到解放东北战场……历经了中国革命的许多战役战斗,还参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将军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志愿军报》上发表了很多文章,阐述了我军作战的一系列方针、原则、战斗情况。他被当时的美联…  相似文献   

2.
张自忠将军(1890—1940),字荩忱,山东临清人。1914年投笔从戎,曾任29军38师师长、察哈尔省主席、天津市市长。1935年晋升陆军中将。1938年任国民革命军第五战区右翼兵团总司令兼第33集团军总司令,率部英勇抗日。1940年5月16日下午,在湖北宜城南瓜店前线为国捐躯,时年49岁。这里记叙他壮烈牺牲时的情景。  相似文献   

3.
(接上期)美国方面嘱目于当时担任第六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北省主席的陈诚将军。这是因为1943年1月间,陈诚奉蒋介石之命与外交部长宋子文一起,多次与史迪威将军商讨过如何重新编组、装备接受美式装备的中国军队等问题。他认为:在中国众多将领中,陈诚是个"最强有力和最令人感兴趣的"  相似文献   

4.
本文摘自《报人、出版家陈翰伯》一书的《在白区新闻战线上》一文。标题是摘后加的。陈翰伯同志“青春办报,皓首出书”。他是新闻出版界前辈,生前曾任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代局长。1936年,他从燕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供职的第一家报社就是张学良将军办的《西京民报》。西安事变是他到报社后第二个月发生的。1936年12月14日他开始担任《西京民报》总编辑,直至停刊。  相似文献   

5.
26年前,我在政府机关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现任经济日报社常务副总编辑罗开富同志,有幸被领导安排陪同他到文山县的基层采访。短短几天的接触,他给我讲了新闻殿堂里的许多动人故事,谈了他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难忘经历,特别是通过他的耳濡月染和言传身教,使我对新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引导我走上了业余新闻工作这条路。从1980年开始,  相似文献   

6.
叶挺将军,从我少年时代起,在我脑海里就一直镌刻着这个闪闪发光的名字。他的事迹象神话,流传民间。叶将军冤狱五年,这不平常的岁月,丝毫没有减退他坚韧不拔的英雄性格。叶挺将军出狱第四天,我在笼罩着白色恐怖的重庆,会见了他。那天早晨——一九四六年三月八号,我遵照有关同志头天晚上的约定,来到重庆中三路二六三号中共代表团。我在门前停立片刻,便拾级而上。满墙红绿色的“欢迎叶挺将军出狱”的大字标语,多采多姿,使我分享了革命队伍中无限温暖和无限幸福! 登上台阶,往左一拐,约摸走过十五米左右的距离,就来至楼前。一位值勤同志郑重其事地告诉我:“叶将军昨夜四点才睡,请等一会再来吧!”我连忙说:  相似文献   

7.
记得我在部队刚搞通讯报道那阵子,连新闻的五个W都不清楚,只凭热情埋头写稿。结果写了两个月,一篇也没见报。我很苦恼的时候,一位记者帮助我分析了稿件未能见报的原因。经他指点,我才发现,我在新闻采写知识方面很欠缺。于是,我用心学习新闻采写的基本知识,一年后,我采写的稿件被几家报刊先后采用了,初步尝到了甜头。从吃苦头到尝到甜头,我的体会是:要揽瓷器活,须有金刚  相似文献   

8.
一点订正     
《新闻研究资料》总第十三辑载丁涪海同志《采访将军·诗人冯玉祥》一文称:“冯将军,在光天化日之下,打着灯笼去见蒋介石,讽其反动统治,暗无天日!”此事不确。我曾当面问过冯将军,他称系“举烛”故事之讹传。兹述这段经过如下:1943年夏,我随邓宝珊将军在重庆郊外拜会过冯玉祥将军,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无酒有肴,大盘大碗。临时能备办这样一顿好饭菜,在当时的重庆来说,也是不多见的。邓对冯  相似文献   

9.
1939年9月,我第二次渡过黄河,经中条山和太行山战区,来到当时驻在山西省武乡县砖壁的八路军总部。左权将军穿着整洁的灰布军装,精神焕发,显得年轻英俊。他热情地接待我,并对我说:“欢迎你从重庆远道而来,朱总司令此刻正在篮球场上和青年战士打球,一会儿就回来。彭老总刚到陈赓将军旅部去视察部队,要过几天才回来。半小时前,还接到《新华日报》华北版何云同志来电话,打听你到达的消息,要我随时通知他们。你先休息一下,不忙走。”  相似文献   

10.
赵炜,原名赵敏,1919年出生在河北省文安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黄埔军校(桂林分校)十六期生.抗战期间,他与北平五烈士之一的、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部绥靖组参谋的军校同学朱建国过从甚密,在思想上倾向于中国共产党的主张.抗战结束后,他以少校军衔任职于第五战区日本战俘侨民管理处.  相似文献   

11.
沙平 《档案时空》2006,(11):35-36
1943年10月,在中缅印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直接领导下,以孙立人将军所率新38师为先锋,中国驻印远征军开始反攻缅甸。  相似文献   

12.
襄东战役为“枣宜会战”的第一阶段。1940年5月,侵华日军在园部一郎指挥下,以三个师团以上的兵力,分三路西犯,企图先消灭襄东地区国民党军主力,然后略取宜昌。国民党政府以第五战区为主,组织二十六个师以上的兵力,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在北起豫南新野、南经襄樊、宜城、荆门、当阳一线东侧抗击日军。 在这一战役中,右集团军总司令、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将军、中央集团军第84军第173师师长钟毅将军等壮烈殉国。现从馆藏档案中选出襄东战役史料发表,供研究抗日战争史参考,并志是役殉国的张自忠、钟毅及其他将士。  相似文献   

13.
在全世界人民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的时候,我想起了那些用自己的笔在这场人类圣战中建功立业的各国记者。 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位鲜为人知的士兵出身的美国记者和他的一篇作品,这篇作品作为新闻精品被收入享誉西方的《美国新闻佳作集》(1962年纽约版)。 马里昂·哈格罗夫在珍珠港事件后应征入伍,先在美国本土接受军训,1943年随部队赴西南太平洋战区作战。在军营中,战场上,他坚持为家乡报纸写稿,参军后不到一年,便出版了新闻报道集  相似文献   

14.
民主建国军忆往我访问过几个国民党将军,印象都不好。1946年10月30日,民主建国军总司令高树勋将军率部起义一周年,我奉命访问,耳目一新。1945年9月,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刚刚停息,蒋介石立即步其后尘,向解放区进攻。10月下旬,蒋军四十军、三十军、新八军等三个军,强渡漳河,继续北犯,被我包围于磁县马头地区。国民党政府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兼新八军军长高树勋将军战场起义,宣言反对内战,主张和平。四十军、三十军顽抗,被我全部歼灭。起义部队成立民主建国军,高任总司令。在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6月29日,"杨虎城将军1933年电影纪录原片捐赠收藏仪式"在我馆举行。吕章申馆长、黄振春书记,杨虎城将军的孙辈杨协、杨祁、杨计、杨瀚等出席捐赠收藏仪式。陈履生副馆长主持仪式。杨虎城将军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公开强烈要求抗日救国的第一人。1933年,为向全国人民宣传抗日思想,杨虎城将军出资聘请上海明星电影公司到西北拍摄了反映他抗日诉求、介绍西北地区风土人情的纪录影片。杨虎城将军遇害后,这些电影胶片作为记录其光辉业绩的珍贵影像资料,一直被他的后  相似文献   

16.
1988年的11月10日至12月9日,我应日本上智大学新闻学科的邀请,去日本作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先后到了东京、横滨、大阪、京都、奈良等五个城市。其间,参加了几天国际新闻教育研讨会,列席了一次日本新闻学会的学术年会,  相似文献   

17.
李“将军”者,后两个字之所以需要打上引号,是因为他并不是真的解放军的将领,而是沪上新闻界的一名老记者。在认识其人之前,就听说过有关他的一些趣闻,1960年解放、新闻两报合并后,我有幸跟他在解放日报共事。他为人厚道、诚实,富于幽默感,身材如同他的性格一样的厚实,眼珠儿左顾右盼,确有将军的气概。编辑部的同志都乐于叫他“李将军”而不呼其名——李仲实,他也乐呵呵地点头承受,不时发出“嗯嗯”“哦哦”的声音。有一次我开玩笑说:“搜集你的故事,足够编一本李将军传奇。”他高兴而认真地说:“那就有劳阁下了。”转眼间二三十年过去,李将军已于几年前因癌症而过早地谢世。随着岁月的流逝,悼念之情也逐渐淡薄,但朋友们闲谈中还时常提起他的轶事,可见他的形象还留在人间没有泯灭。如今该是履行亡友嘱托的时候了,可是提起笔来却四顾茫然——写些什么为好呢?  相似文献   

18.
他是川军高级将领,更是骁勇善战的抗日名将。他官居国民政府要职,因亲共先后四次被国民政府罢官免职,被蒋介石列为十大捕杀名单之首。周恩来说他是国民党军官中亲共的典型;邓小平说他是共产党的老朋友、真朋友,是可以患难与共的;李先念说他同自己是好朋友,对新四军五师的帮助是不小的;李宗仁说他不是红色,却接近赤色,是"桃色将军"。他就是我的外公——陈离将军。陈离,字显焯,号静珊,生于1892年,四川省安岳县人。1914年毕业于四  相似文献   

19.
长江作为一个新闻事业家的成就,在新闻史上超过了同时代许多新闻事业家。我觉得,他具有下列一些明显的特点: (一) 具有为人民办新闻事业的抱负。长江是同《大公报》老板决裂后走上新闻事业家道路的。经过五年的新闻实践,他深深感到新闻工作的重要,痛感记者没有自己的新闻机构,就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新闻自由。国际新闻通讯社是他创立的第一个新闻机构,他认为:  相似文献   

20.
多年从事新闻工作,认识了许多同仁,使我最忘不了的是新华社记者老宋、老李和周老。老宋叫宋熙文,他是我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新华社记者。1979年阳春三月,老宋听说乐陵县(现为市)在农业生产中实行了“五定一奖”(定任务、定措施、定质量、定时间、定计酬,实行奖罚)责任制,前来采访。当时我在县委宣传部当新闻干事,陪他一起活动。他找了县委领导谈情况,而后又到公社、农村走访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