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务院日前正式批复中国记协的请示,同意将11月8日定为记者节。那么记者节的由来是什么,又为什么定在11月8日呢? 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1946年9月1日,为了打破国民党统治者对新闻舆论的封锁,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在记者节的纪念仪式上号召新闻界“更好地反映人民辉煌业绩,更有效地粉碎反动派的一切歪曲宣传”。 1949年12月23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但…  相似文献   

2.
“记者节”为什么定在11月8日呢?新中国成立前就有记者节。从1933年到1949年,每年的9月1日,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一节日。1946年9月1日,为了打破国民党统治者对新闻舆论的封锁,解放区的新闻工作者在记者节的纪念仪式上号召新闻界“更好地反映人民辉煌业绩,更有效地粉碎反动派的一切歪曲宣传”。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新闻从业人员没有再过此节。1949年12月23日,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颁布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中明确规定了“记者节”。《办法》对年节和纪念日放假规定这样表述…  相似文献   

3.
新闻文摘     
香港新闻团体1.香港报业公会于1954年5月10日成立,绝大多数是日报、晚报机构会员。2.香港新闻行政人员协会于1986年2月25日成立,均为香港中、英文报纸、杂志、电视台、电台、通讯社担任服务的资深编辑和记者以上人员。3.香港记者协会于1968年成立,是包括部分公关人员和新闻及传播系学生在内的协会。是香港唯一正式注册的新闻从业人员工会。4.外国记者俱乐部原是设于重庆的一个记者组织,于1949年迁至香港,参加人员主要为外国、当地记者等以及公关人员和新闻及传播系学生。5.香港华文报业协会于1969…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改革对记者提出的新课题是什么?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记者要站在时代的前头。过去,人们认为,记者是记录历史的人,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这话不错。美国记者约翰·里德真实地记录了“震撼世界的十天”,向全世界报道了十月革命;中国名记者范长江真实地记录了“中国的西北  相似文献   

5.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记上海电视台记者邬志豪邬志豪,上海电视台新闻中心的青年记者,担任记者工作已10个年头。从1985年开始,他拍摄的电视新闻年年在全国获奖,总数达到刀条(次),其中“全国优秀电视新闻”特等奖1条,一等奖6条,“中国新闻奖”...  相似文献   

6.
建国后新闻党性原则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从此揭开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华章。由战争年代迈进和平环境的党的报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党性原则的新取向。从战争年代过渡到和平建设时代,环境变化了,人的意识改变了,新闻党性原则也面临着向新的历史条件的过渡。共和国初期的新闻事业继承和发扬了延安时期党报党性原则的传统,刻意追求党报的每则新闻、评论,甚至一字一句都要能体现党的意志。这种重宣传而不重新闻的观念,在解放后最初几年依然如故地被遵循,甚至党报上的文字几与党的文件等而视之,于是有人把党报戏称为“红头…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目前不少媒体中“跑”新闻的记者多,“想”新闻的记者少,要提高媒体的整体素质,就要下功夫改变这种状况。有人说:“年轻人是‘跑’新闻,成熟了就应该‘想’新闻。”“跑”新闻的记者只会“报告今天发生了什么”,而“想”新闻的记者“能够预见到明天会发生什么,不该发生什么,怎样让它不发生。”前者是事实的记录者,后者是观察家和预警者。记者由“跑”新闻型向“想”新闻型过渡是成长的必由之路,又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记者年轻时缺乏经验,大多数业务功底不厚,以“跑”新闻为主。要紧的是要早日养成在跑新闻中自觉地把“跑”与“想”有机…  相似文献   

8.
光明日报10月14日在头版发表学习江泽民同志国庆讲话的长篇署名文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宣言》。文章概述了毛泽东1949年10月1日、邓小平1984年10月1日、江泽民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先后三次发表庄严宣告的重大意义,指出三次宣告是中华民族三次历史性跨越,蕴涵着辉煌的业绩,昭示光明的未来。文章还就江泽民讲话中说的“奋斗就会有艰辛,艰辛孕育新的发展。这是一个普遍规律”,联系十五届四中全会精神,阐明了奋斗、艰辛、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对于正确认识和克服当前困难与风险,实现跨世纪的目标具有重…  相似文献   

9.
震惊全国的沈阳“1·18”持枪爆炸抢劫运钞车案,经过沈阳警方连续21昼夜的努力,终于成功侦破,同时发生在2001年1月10日的沈阳“1·10”持枪抢劫运钞车案,因系该团伙所为也同时告破,该团伙五名成员中,已有四人落网,主犯张显光一人在逃,警方缴获作案用猎枪3枝,起获赃款180万元。记者采访了沈阳金融护卫中心等部门后发现,目前金融防范,从防范意识到预防手段和措施都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此案暴露出的金融护卫方面的诸多问题和漏洞不容忽视。暴力犯罪手段升级金融护卫难度加大2001年1月10日,沈阳东陵…  相似文献   

10.
五星红旗飘扬下的“一国两制”从1997年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将揭开香港历史新的一页。什么是“一国两制”?“一国两制”是为了解决香港等问题而提出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在香港等地建...  相似文献   

11.
新闻的产生是记者通过访问、观察、思考的产品,它的产生是记者主体和客观事件融合的产物,是自我表现、自我创造的过程.美国新闻学家普利策用“;瞭望哨”一词,形象贴切地表述了记者主体意识的概念.在人民文化程度普遍提高、传播手段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的单一的记录式新闻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现实要求记者超越生活,站在更高的层次,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它意味着什么?  相似文献   

12.
著名历史学家刘知几曾云:“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才少.”此话虽是针对史家而言,但无疑适合于每一个新闻记者.史家与记者工作的一致性在于,二者都是真实地记录客观事物的发生、发展,此之谓“秉笔直书”(尽管只是一种理想);不同之处仅在于,史家记录的是“过去”(历史),记者记录的是“现在”(新闻)而已.“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是二者的本质联系所在.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上有些年份是人们永远难忘的。1949年就是这样的一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天安门升起五星红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一个月之后,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二野大军挺进大西南,在一野、四野部队协同下,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国民党反动势力。11月...  相似文献   

14.
历史的洪流奔腾不息,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作为新闻传播者的记者每日每时记录着正在发生的历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主任记者刘振英,这位“共和国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和记录者”曾这样说:“我觉得自己只不过是一个老老实实记录历史的书记员。”“无论历史多么恢宏,而我只是它的一个普普通通的记录者,这是原则,是永远不会改变的。”①历史的记录者在中国这个文明古国实在是源远而流长,中国的史学与史官职掌很早就产生了。从现存史料看,至少在周代,王朝及诸侯各国就均设有史官,有大史、小史、左史、右史等职。《汉书·…  相似文献   

15.
“老毛病”又犯了赵维偶翻《新华社文件资料选编》,兹录其中数则:《新闻中避免用难懂的专门名词》这是1949年10月12日新华社总社发给各分社的一则电文。其中说道:“河南反恶霸的减租运动的复查新闻很好。……但这篇新闻中有许多名词……不是一般干部可以懂得的...  相似文献   

16.
新闻学理论研究整合期(1949—1966)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0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成立新闻总署,统一管理全国新闻事业(1952年新闻总署撤消,归中宣部领导)。通过对反动报刊、通讯社的接管和改造,对私营新闻机构进行公私合营,逐步形成了中央、地方相结合,报刊、广播和通讯社多种媒体分工合作的全国规模的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网。延安时期成熟的以党报理论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新闻学理论,理所当然地成为新中国新闻事业的指导思想。新闻学理论研究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了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徐修宜先生撰写的力作《近代中国史新探》一书,使中国近代史领域又增添了新的研究成果。该书是一部很有特色的学术专著,20余万字。书中探讨了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这段中国历史。全书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问题研究”(1840-1919年),收入论文9篇;第二部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问题研究”(1919-1949年),收入论文17篇;第三部分为“鄂豫皖苏区历史专题研究”,收入论文10篇。同时,书…  相似文献   

18.
精深凝练的典范之作──学习邓小平同志一篇口述新闻李显宗去年10月号的《中国记者》杂志,发表了一篇郑德金同志撰写的老新闻工作者吴象的回忆文章:《“一则小平同志口述的新闻的由来”》,其中披露了邓小平同志1946年10月口述的一篇新闻作品。这篇消息新华社曾...  相似文献   

19.
用词不当,这是 新闻写作中一个值得注意解决的问题。现在,不少记者编辑对此已引起重视,可惜还有的同志不以为意,这倒不是他们明知有“病”让其害人,而是因为自己还不觉察这是“病词”,看到别人这样用了,自己也就这样用,人云亦云地不自觉错下去,没有注意到新闻用词的规范性。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它带有很大的隐蔽性。倘若不信。试举数例。 是“早拜年”还是“拜早年”? “拜早年”是近年来每当春节新春佳节。在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上出现频率颇高的新闻用词。例如今年1月25日解放、文汇报记者集体采写的“市领导冒雨…  相似文献   

20.
三十年不出“农门”的于沛华黄俭1994年10月25日,文汇报一版,有一条感动人又激动人的表彰会消息,导语用的是上海市副市长孟建柱在会上的一段讲话:“为从事农村报道30年的文汇报记者于沛华颁发荣誉证书、发金牌,说明记者的劳动得到了社会的公认。于沛华同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