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记者工作的人,总要有许多朋友的。在我的朋友中有医生,有科学家,有工程师,有美术家,也有戏曲演员。他们有的是作为采访对象认识的,更多的是在采访活动中偶然认识的。不管有没有报道过他们,但是在工作上他们都给了我热情支持,为我提供情况,使我增长知识,帮助我解决疑难问题。我把他们当作朋友,也当作老师。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朋友,就耳目失灵,成为孤陋寡闻的人。长期搞科学技术报道,我的这种感受越来越深切。记者如何和专家们交朋友?  相似文献   

2.
印象中,上个世纪80年代,“明星”不比现在少。那时他们都叫“文艺工作者”,还没有自称是甚么“家”的。采访他们的记者不多,他们也不跟记者吵架、耍大牌,更没有动不动就跟记者打官司的。采访他们,跟采访别的人物,感觉上没啥区别。那时我在记者站,整天往县里跑。就在县里,我还“碰”上并采访过几个影视“大明星”。我采访方舒,是在一个县剧院经理的单身宿舍里。那时方舒正跟一个歌舞团在这家剧院演出,我想采访她,就跟剧院经理说了,经理去问方舒,方舒一口就答应了。在那间简陋的单身宿舍里,我们一共谈了两个多小时。那时方舒已经很红了,刚拍了…  相似文献   

3.
由于长期在当地从事新闻宣传工作,接触了不少记者。见过一些出入讲排场,业务水平低的"假"记者,但更多的是那些深入一线、体谅基层、敢于吃苦、佳作频出的记者,我把他们叫真正的记者。在他们身上有不少东西,值得我学习。今年4月,《中国教育报》记者苏婷到肥城市采访第二届"全国十佳少年"武文梅,我陪同采访了一天,安排她在宾馆休息后,就回家了。后来听说她晚上又去了武文梅家,看望武文梅的孩子,同武文梅聊到十点多,然后走三四里路回到宾馆。这种敬业精神着实让我感动。她据此写  相似文献   

4.
许多人都羡慕记者这一职业,觉得他们走到哪里,都会被视为上宾。其实,在忠于职责,勤于事业,严于律己的记者面前,更多的是艰辛的征程。解放军报社军事处副主编何家生同志在南疆采访的一段经历就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1982年夏秋间,我在解放军报军事处战备组实习时,就同何家生相识了。这位师职记者下到边疆部队采访,我们单位按例是该好好接待一番。可  相似文献   

5.
孩子的缺点     
史密斯太太说:“多奇怪啊,肖太太对她孩子的缺点从来都是视而不见。”“做母亲的都是这样。”她丈夫回答。“马克,这是多荒谬的说法!我相信,我和男人一样,我孩子的缺点我一眼就能看出来——如果他们有缺点的话。”  相似文献   

6.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7.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8.
新闻线索是新闻之源,特别是今天各媒体之间竞争激烈,要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有独家的第一手材料,这样获得更多更新的新闻线索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鼓励记者在获得更多的线索上下功夫。记者获得线索的途径很多,我大致归纳了四种:一是从重大政策、活动及讲话、会议中获得。二是通过记者耳闻目睹获取。通过亲友、朋友的提供和与他们的接触,通过自己的日常生活,记者都有可能发现新闻线索,这就需要记者要时时睁着“新闻眼”。三是报纸、网络和其它媒体,这里有大量的新闻资源,有很多新闻可以开启记者的视野,帮记者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四是来自…  相似文献   

9.
在多年的记者生活中,我渐渐地体会到,做记者也是做人。不会做人,他很难做好一个记者。很多采访对象非常淳朴,只要我们对他们好一点点,他们就会感激涕零。我曾经接待过一对遭受医托诈骗的母子。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发现他们还没有离去,就顺口问了几句,发现他们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0月25日晚,北京的星光剧场,“痛苦的信仰”乐队举行了他们久违了的专场演出。千人捧场。开场,他们就拿出了新专辑《不要停止我的音乐》的开篇之作《再见杰克》,吉他弹出跳跃性的旋律,全场一起舞动。这是他们为新专辑《不要停止我的音乐》做的首发专场演出。整场演出主唱高虎共换了三套“衣服”。  相似文献   

11.
芮伟良 《新闻实践》2009,(11):68-69
记者在紧张地采访、拍摄,谁来记录他们的工作状况?且让我来试一试!我是报社的驾驶员,乘我的车的更多的是赶去一线采访的记者。遇到有紧急情况,如台风袭来,突发事件发生,我往往自告奋勇地请战出车。按理说,车到采访现场,我的职责告一段落,可以躺在车里听听音乐喝喝茶。司机只是个旁观者,最多好奇地看场景,或者替记者背背包。久而久之,我深为记者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自然而然地买来相机,在采访一线把镜头对准记者,记录着他们的工作场景。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成败,大半决定于“眼力”。名记者,处处留意,事事用心,才能养成一种特殊的“眼力”,见人之所见。也能见人之所不能见。甚至预测未来。19世纪俄国著名作家、记者契诃夫.据说就有这么一双犀利、睿智的慧眼。有一回。他与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同去戏剧院看演出。演出结束后。他们在化妆室内聊天.进来了一位斯坦尼斯拉走的朋友。  相似文献   

13.
奉上级命令,我从2000年10月至2003年1月在遥远的南疆军区工作了两年多时间。 这是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在那里,我的身份虽然转换了,由军报的副总编变成军区的副政委,但总觉得自己好像是个“边缘”人:是领导又不像领导,不是记者却像个记者。这种边缘化的身份,为我认识部队、理解部队,同时磨炼意志品质、强化记者素质提供了独特视角,使我在发现、思索、自省这三个方面,得到了更多的教益和感悟。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党报记者,为党代言,为国分忧,为民解难.是记者本职。更多地聚焦平民百姓和弱势群体,更多地反映他们的生存状态,更多地为他们排忧解难,已经成了时代的要求,成了记者站在与民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上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远南”残疾人运动会,为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书写时代赞歌的大舞台,提供了一个净化灵魂的大课堂.作为一个“远南”运动会的驻会记者,我时时受到残疾人运动员不屈的中国魂的冲击和感染.这是人生难得的机会.我当记者二十多年,做体育记者也有十几年,心灵上还从来受过这样强烈的震撼.忘不了那一场场惊动夫地、感人肺腑的报告演出;忘不了他们冒着酷暑流血流汗备战“远南”的情景;更忘不了他们向命运挑战的超人毅力和为“远南”运动会舍家弃业的奉献精神.尽管我接触残疾人事业时间不长,但是这首时代的赞  相似文献   

16.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17.
我在埃及任常驻记者的几年里,跟美联社记者接触最多,曾在多次重大事件采访中与他们“真枪实弹”地较量过。尽管各为其主,胜负难分,但我在潜意识里时时将美联社记者作为最大的竞争对手之一。认识和研究美联社成为我的一个心愿。  相似文献   

18.
最近,我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作家保尔·海泽的小说集,他提出的“猎鹰理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所谓“猎鹰理论”源于卜伽丘的《十日谈》第5日第9个故事前的引语,说的是一个名叫费得里哥的男子,为了追求一位阔太太耗尽了家财,总不能获得她的欢心,从此只能守贫度日。后来那位太太去看他,他把自己最心爱的一只鹰宰了款待她,她大为感动,就嫁给了他,并且给他带来丰厚的陪嫁。海泽从这段引语中悟出了小说创作的一个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作者经常要向自己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故事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故事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认为,海泽的“猎鹰理论”对于记者如何提高人物通讯的质量也有很大的指导作用。我们的记者在采写人物通讯时不妨也这样问一问自己:“我的‘鹰’在哪里?那使我的通讯区别于其它成千上万篇通讯的独特之点在哪里?”我想,只要我们的记者能经常这样  相似文献   

19.
记者要时刻想着抓问题,这不仅是为了写好稿的需要,也是记者的职业特点所决定的。作为记者,仅仅收集事实是不够的,还要挖掘出它的思想,这个挖掘的过程,我个人理解,就是“抓问题”。它也是寻找新闻主题思想的过程。抓问题是一个认真的思考过程,常常是采访前就开始了,在采访中,甚至写稿时还不停地琢磨。在采访的过程中,还常常由于事情本身的发展变化、了解的事实更多、更透彻,更全面,对事物的认识发生变化,所选择的新闻角度也随之变化,表现出的新闻价值也增大了。我在采访中有这么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我今天想就新闻敏感与记者素养的问题谈点意见。(一)记者贵有新闻敏感我最近与几位新进报社的青年编辑、记者交谈时,他们都为跑了很多地方而抓不到好新闻而着急。他们说,辛辛苦苦写来稿子,编辑部的同志却说稿子中间没新闻。这就使我想到,干新闻这一行,当编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