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本也是个喜爱《红楼梦》的人,可去图书馆每每走到“红学”专架,看着密密匝匝的书林,很有一种威压感。其实,这些“红学”书也并非个个面容“冷峻”,它们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版本、考据类、多是厚重的“砖头书”,常变换不同字体,使用着重号、波浪线等各式符号  相似文献   

2.
总编: 你好。请原谅我使用“你”而不是“您”。你比我也大不了几岁,大家都是青年人,彼此都用不着客套。本来,我们这个由青年人组成的报社里,理应是存在着一种朝气蓬勃、锐意进取、不断开拓的氛围的,但是我却发现,那些不上而立之年的编辑记者现在一个个成了“小老头”,意志衰退,暮气沉沉,整天在混日子,出报成了“应付任务”。造成这种极不正常现状的责任在哪呢?恕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一书,涉及佛教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四个大题目。但我觉得写得有新意、耐人寻味的是“佛教与小说”这一章,篇幅也占有将近全书的二分之一。显然,作者并未平均使用力量,而是如佛家所说“弱水三千,我取一瓢饮”。简明点出佛教与诗歌、散文、戏曲的关系,重点讲  相似文献   

4.
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较多的手法。作者在他的人物通讯中叙述时,会使用“我”、“你”、“他”不同人称。许多作者惯于用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写作;使用第二人称——“你”、“您”要少一些。每种人称各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运用第一人称的好处:从“我”写起,容易下笔,比较适宜抒情和议论,容易同读者进  相似文献   

5.
苏东海同志提出了正确理解和处理博物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并把两者归属于博物馆的整体效益。我认为很有道理,引申其意,写此短文。博物馆效益是个复杂概念,应该首先确定和弄清其内涵。一、一般效益概念“效益”一词,一般解释为“效益和利益”,或“效益和收益”,1980年前使用不多。  相似文献   

6.
张晔 《青年记者》2016,(13):45-46
我有两个“本报”. 自从毕业入职人民日报社后,每当跟熟悉的朋友笑谈我的“从业经历”,我总是这样“唬人”的. 是的,我有两个“本报”.一个是几乎人尽皆知的中国第一大报,巍峨大楼拔地而起,点点灯火彻夜长明,编辑记者日夜奔忙,每天都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气象.人民日报,它是我的现在,我的未来. 而另一个,是清华大学宏盟楼里那一排长满爬山虎的窗子;是一张长条桌、一块白板、几台电脑,和经常罢工的打印机;是一代代来来往往忙忙碌碌写稿、编辑、排版的青春面孔……清新时报,清华大学颇具影响力的学生媒体,它是我的曾经,是我的理想生根发芽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写作人物通讯,作者总离不开叙述这一表现手法。可以说,叙述是通讯写作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表现手法。在我所见到的人物通讯中,作者在进行叙述时,采用三种不同的人称,即“我”、“你(您)”、“他”作为“叙述主体”。这个“叙述主体”,就是作  相似文献   

8.
感受大剧院     
“解读”一个“未知档案库” 本以为采访陆晓莉会费些周折,没想到,这位上海大剧院办公室主任一听说我是来“感受”大剧院的,却爽快地接受了我的采访。坦率些说,我在采访陆晓莉之前,对于上海大剧院的了解是十分有限的,仅仅知道:大剧院内共设有3个剧场,一个是拥有1800个座位的主剧场,用于上演芭蕾、歌剧和交响乐;一个是拥有600个座位的中剧场,用于室内乐演出;还有一个是拥有200个座位的小剧场,可以用来表演话剧和歌舞剧。此外,大剧院于我,便是一个未被“认知”的世界了。 陆晓莉告诉我,其实从大剧院的“档案库”中,人们  相似文献   

9.
“对”是个常用词,使用频率极高。它属多个不同的词类,因而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它可属动词,用做谓语,其后须带宾语,如:“我的批评,对事,不对人。”“你要面对现实。”可属形容词,做谓语、定语、补语等成分,并可单独回答问题,如:“我的想法对吗?”“对的做法和错的做法一对比,就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10.
在重庆,我有两个“昵称”:一个是“田坎记者”———广大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给我的称呼;另一个是“采写、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新闻界同行和一些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送给我的。说实话,我对这两个“昵称”都比较满意。因为,这些年来,党和人民给我的“重庆市先进工作者”、“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范长江新闻奖”等荣誉,都是我从田坎上得到的收获,都是潜心采写、研究“三农”问题的成果。重庆市的3100万人口中,有2/3的人口都在农村。对新闻记者来说,这不仅是“广阔天地”,而且是一座挖掘不尽的“…  相似文献   

11.
去年北京某日报发了一条消息,标题是《上半年全国刑事案件发案稳中有降》,消息导语引述公安部新任新闻发言人武和平的话说:“今年上半年,全国社会治安情况总体是稳定的。”接着消息列举了几组数字,来印证“稳中有降”的新闻事实。对此消息,我没有任何疑问。但我对标题用“稳中有降”一词,有点看法。在这里,“稳中有降”是个褒义词。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稳”,一个是“降”。我的问题是,说全国刑事发案率“降”当然好,说全国刑事发案率“稳”合适吗?这个标题用在这里,“稳”是前提,“降”是结果,首先就对“稳”做了肯定,显然不对。眼下,在我…  相似文献   

12.
第一参考     
在《出版参考》创刊10周年之际,作为出版界的一名新人,我深深地感谢《出版参考》,因为她是我真正的“第一参考”。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条奔腾的河流,人的每一个工作岗位大概如同“梯级电站”,每个岗位都应该“蓄水”,都应该“发电”。搞出版,我是半路出家,1993年涉足出版界、任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社长,是我人生之河的第8个“电站”。如何尽快入行、多“蓄水”、多“发电”,实在是当务之急。我边学习、边  相似文献   

13.
顾长芬 《大观周刊》2012,(11):16-16
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精神层次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方面。利用这种学说来分析我国的古典小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西游记》就是一部用神魔故事来表现人类精神理解的著作,小说申的唐僧师徒四人以及妖魔鬼怪代表着三个层次中的不同方面,猪八戒代表“本我”,沙僧代表“自我”,唐僧则代表“超我”.孙悟空徘徊于“本我”与“超我”之间.而妖魔鬼怪综合了人类精神的多个层次,虽然侧重于“本我”,但不乏“自我”和“超我”的特征,“理想的超我”。“游走的行者”.“人性的妖魔”。本文试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师徒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投射到现实存在的结果.其作品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4.
阅读每周才出一期的小报,你若稍加留心便会发现,稿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日前”二字。这是因为这样的报纸出版周期较长,某些新闻事件的发生时间若照实写出,总给人以明日黄花之感,于是就来个模糊的时间概念:“日前”。原来,我一直认为这样做是出于无奈,更看不出它有时竟是“陷井”。我是吃了“日前”的苦头,才接受了教训的。有一个时期,大报小报都集中火力,对赌博现象发动“围剿战”。我是编社会新闻专栏的,当然是义不容辞地积极参战。一天,我收到了一篇有关这方面内容的稿子,真是不胜欢喜。来稿说,有两个赌徒鬼混在一起,彼此称兄道弟,关系极为密切。可是在赌场上,两人的手气或者叫运道却大相径庭。一个是债台高筑,一个是赢了又赢。有天晚上,负债的赌徒闯进  相似文献   

15.
咱们”与“我们”是两个不同的词汇。乍一看好像意义接近,使用是不成问题的,其实不然。“咱们”是包括己方(我或我们)和对方(你或你们)。如“咱们”不分彼此;这事咱们好商量。“我们”的含义是显而易见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若干人,而不包括对方。当前这两个词混用、错用是屡见  相似文献   

16.
有一天,我在唱卡拉OK时点了一首名叫《红河谷》的歌曲,令人惊讶的是屏幕上显示出三个大字:红河,显然这个“”字是错字。又有一回,在一份使用繁体字的印刷品中,我看到了岳飞的著名诗词《满江红》的一开头是这样的:“怒发冲冠…”,在这里,头发的“发”变成了发展的“发”。现在,翻开一些用电脑进行排版的繁体字出版物,这类错误比比皆是。下面我们来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并介绍防止出错的方法。发生错误的原因大家知道,在我国大陆和新加坡使用简体字,在港台等地使用繁体字。简体字是由繁体字简化而来,因此很自然地繁体字和简体…  相似文献   

17.
于斌  刘欣 《新闻与写作》2008,(11):28-29
我对漫画创作理念的概括就是“一辆车”,“车的四个轮子”分别是“思想、艺术、幽默、时效”,车身是“意味传达”四个字。漫画创作要注意思想、艺术、幽默、时效四个要素。  相似文献   

18.
又接到一包稿子,打开纸包,首先映入我眼帘的照例是一封求助的信。所以说“又”,所以说“照例”,因为我经常收到这样的“不速”之稿,读到过不少这样的求助的信。第一行当然是称呼,有称“同志”的,有称“老师”的——真个惭愧,我怎么也有了“私淑弟子”。第二行往往是“您好”两个字,加上个叹号作为一段。下边才是正文。  相似文献   

19.
由两盘磁带想起的北京低温设备厂徐红整理书桌抽屉,翻出两盘录音磁带,“档案课”三个铅笔字清晰地跃入眼帘。我打开录音机,轻轻放进磁带,“……‘档案’二字最初使用是杨宾的《柳边纪略》一书……”多么熟悉的声音,引起我对自学考试生活的多少回忆……那是我准备自学...  相似文献   

20.
何峰 《湖北档案》2003,(3):36-36
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使用的币种最小单位是“元”。1955年以后,使用的币种最小单位是“分”。折算方法是壹佰元兑换壹分钱。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1953年的活期储蓄存款存折。说来也巧,我在旧书店看见一本1950年出版的《中国思想通史》第一卷,这本书是用牛皮纸包的,因为家中差这一卷,就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回家将书打开一看,里面竟夹着一本1953年的活期储蓄存款存折。这本存折长11.7厘米,宽7.3厘米。封面上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