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记者要做到“六勤”.即腿勤、眼勤、耳勤、嘴勤、脑勤、笔勤。“六勤”是记者的基本功,但现在有些记者已经淡忘了。他们据文件写稿。凭电话找线索,坐着小车采访,大宾馆内写稿。因此,重温记者的“六勤”,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做一个好记者要脑勤、腿勤、笔勤,再加上一点:嘴勤。所谓嘴勤就是敢于提问题和善于提问题。 记者提问的场合不外乎主要有以下几种:记者招待会上提问、独家采访时提问、闲聊交谈时提问,以及在事先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采访对象时提问。 嘴巴被“封”的苦恼 新闻职业最大的特点就是竞争。人无我有,出奇制胜;人有我早,先发制人;人早我好,妙笔生花;人好我转,另辟蹊径……新闻战场龙争虎斗,异彩纷呈,最激烈的战场之一是记者招待会。有人将其称为“记者擂台赛”,是考验记者“嘴上功夫”的最佳场合,这对常  相似文献   

3.
一位新闻媒体的负责人对我说:如今一部分记者、编辑,尤其是相对年轻的同志中,存在着“懒”、“皮”、“变”现象.对此我有同意. 所谓“懒”,生活、工作条件的改善和进步,交通、通信的方便、快捷,助长了懒惰心理,比如:电脑广泛使用,写字“懒”了;手机普及了,去现场“懒”了;信息得来太过容易,思想“懒”了;我经历过多次会议场合,发现做笔记的都走五六十岁的老同志,年轻人基本上不做笔记,也不认真听;有一次一位年轻同志“采访”我,竟然连笔和本都不带……  相似文献   

4.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5.
近日 ,笔者看到一篇报道 ,说的是福建省委宣传部长何少川 ,在召开的一次全省新闻工作座谈会上 ,严肃批评“三不动”记者。他说 ,现在在一些记者中存在着“三不动”的情况 :不动手 ,采访不记笔记 ,要采访对象提供新闻稿件 ,回来勾勾划划就交差 ;不动腿 ,只往机关跑 ,不肯下基层 ,有的甚至连办公室都懒得出 ,靠打电话采访 ,连采访对象也不见 ,现场也不去感受 ;不动脑 ,写稿凭老框框、老套子 ,写出的报道没有新意 ,套话连篇。应当说 ,这位宣传部长的讲话抓住了新闻队伍的要害问题 ,批评得很尖锐。对我们的记者的思想应当有触动 ,好好反思。特别…  相似文献   

6.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记者对采访对象的采访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成功的采访就是交往活动的顺利展开。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就要唱好社会心理“三部曲”:争取“踏进门”;展示吸引力;激励采访对象。社会心理学家用实验研究了这些问题,并在理论上总结出一些带规律性的原理,对记者采访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踏进门”技术  相似文献   

8.
写好稿,出精品,是每一位新闻报道员孜孜以求的理想,但真正能“心想事成”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身处最基层的报道员来说,更是好梦难圆。1998年我在新闻从业路上留下了值得记忆的“痕迹”:言论《看着饭桌忙种田》获1998年南通市报纸好新闻三等奖;与《海安日报》记者合写的消息《妇女标兵陆美芳结下200多个“致富亲”》获江苏省1998年县市报好新闻二等奖;通讯《第200个“穷亲”》获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三等奖。笔者是一名乡镇报道员,学识和水平都属平平之辈,但一年中竟幸运地摘得了几只“大桃”,细细总结之,惟一个“勤”字使然。新闻界前辈把当好记者总结为“五勤”:眼勤、手勤、身勤、嘴勤、脚勤。我则对手勤有更深的体会。 我从事新闻报道工作6年来,已记了满满的近20本采访本,它是我弥足珍贵的新闻信息库。许多优秀新闻人物和好的新闻事件都是从  相似文献   

9.
提高稿件在报刊上的命中率,是广大通讯员的心愿。结合自己做了30多年通讯员的经历,我体会到当好一名通讯员应该做到“五勤”。首先是要坚持做到腿勤。其实腿懒是通讯员的最大一忌,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没有事实根据地拼凑文章,往往站不住脚,有时写出的东西也是老生常谈,缺乏新内容、缺乏感染力、缺乏生命力。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深入基层,坚持面向生产、面向班组、面向职工。我们看到很多战场上的报道,就是一些记者冒着枪林弹雨,在战斗的最前沿采访的。还有在新闻界有影响的大庆“三老  相似文献   

10.
俗话说:“脑勤,腿勤,手勤,出新闻。”这话一点不假,道理颇深。作为一名驻站记者,只有勤于动脑思考,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生活,“不做浮萍水上漂,要做石头沉到底,”才能发现好新闻;只有增强新闻敏感,采访中深挖细掘,才能写出好新  相似文献   

11.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12.
采访中的“存异”,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故意表明与采访对象不同的观点、看法,以达到促其阐述和解释,进而挖掘深层新闻的一种采访方法。这里所提的“存异”之举,应由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择时而行。就一般情况而言,“存异”所择定的适宜时间,要选在与采访对象“求同”...  相似文献   

13.
有人说,记者应该是个专家,还应该是个杂冢。的确,做一个普通的记者不难,做一个好记者很难,本人初到记者岗位,对如何做好记者工作有这样的理解。一、做一个好记者,勤奋很重要“业精于勤荒于嬉。”要想做一个好记者不能懒。脑子不能懒,眼睛不能懒,嘴不能懒,腿不能懒,手不能懒。有  相似文献   

14.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一,采访之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对采访对象要有个比较深入的了解,这样谈起话来富有亲切感。如果采访对象已被报道过,就要选择新的角度,避免因重复而失去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5.
记者在采访中要接触各行各业、各种性格的人,因此“挨撅”碰钉子的事是难免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在被撅被碰之后找找原因,对避免类似事件的再发生,大有益处。一位记者去采访电影演员姜文。见面之后,记者首先问姜文说:“听说你最近又拍了一部片子。”姜文回答:“《本命年》。”问:“什么意思?”答:“你这都不懂还搞采访!”从这件事可以得到下列启示:  相似文献   

16.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那么,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记者个人的形象,还关系到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乃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所谓“个人形象”,是指记者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吃饭、走路等等采访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做到自我约束,注意八忌.一曰:“居高临下”.记者外出采访,常常要冠之一个“下”字,下工厂采访,下农村采访,下基层采访等…  相似文献   

17.
在日常采访中,我们可以常常看到两类记者:一类是“直奔主题型”,心中只想着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但求速战速决,多一句也不肯问,多一个人也不再找,多一个地方也不愿去。这类记者一般能快速完成报道任务,也多被认为是单位的“快手”。还有一类记者则是“超级海绵型”,无论采访什么,就像一块有超强吸水能力的海绵,大量地采撷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本来采访两个人就能成稿,他可能要采访5个人;本来采访三个地方就可以收工的,他可能要跑更多的部门;本来开完会拿了材料就可以走人,他可能非要再拉住几个人问个究竟不可。而到成稿时他额外采访的这部分内容可能却一点也用不上。如此看来,前一类记者是“讨好不费力”,而后一种记者是“费力不讨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上篇谈到基础性准备,首要的是建设“思想库”。现在来谈谈建设“资料库”。记者和通讯员写新闻报道,主要是靠现场采访,这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记者(通讯员)的队伍里却有“穷”与“富”之分。所谓“穷”记者(通讯员),是指“身无分文”。要新闻线索,两手空空;制定报道计划,只好“临时抱佛脚”;投入采访,更是“两眼漆黑”,对报道对象一无所知。“富”记者(通讯员)则不然,家底厚,储存的资料丰富。要新闻线索,伸手可取;采访时需要背景材料,呼之即出……。一个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由“穷”变  相似文献   

19.
新闻评论是党报的旗帜。评论要发挥好这一作用,贯彻“三贴近”要求必不可少。首先要根据群众的所想所盼所需去找个好题目,这包括两个步骤一是选个贴近群众的话题;二是想个吸引群众的标题。其次是要像蜜蜂采花粉一样到群众中去采访,这有三忌一忌只“访上”不“访下”;二忌只“访”材料不“访”实际;三忌只“访”大概不“访”细节。再次是要心里装着群众写评论,这有“三诀”一是站在与读者平等的角度上;二是力戒大话、空话、套话,要多用群众语言;三是篇幅短些,再短些。  相似文献   

20.
一谈起记者,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记者应具备的“三勤”——口勤、腿勤、手勤。而笔者认为,要做一名优秀记者,光有这“三勤”还不够,还应具备“三心”,即细心、恒心、责任心。细心工作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类现象,生活、工作在同样的环境里,有的记者可以写出许多好作品,而有的记者却碌碌无为。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前者的新闻敏感性强。而决定新闻敏感性高低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记者细心与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