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现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不乏有这样一种现象:课堂上,教师“一鸟入林”,学生“百鸟绝音”。有的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索然无味;有的教师尽管自己眉飞色舞,侃侃而谈,但学生依旧无精打采,昏昏欲睡。整个课堂犹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怎么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呢?  相似文献   

2.
黄亮 《时代教育》2007,(9Z):123-123
学生插嘴是课堂上常会出现的一种现象,教师讲了上句,有的学生追不及待地就接出了下句:师生正兴味盎然时,有的学生会莫名其妙地插上一句,与是课堂上哄堂大乱。针对这些现象,有的教师也许会予以制止,有的教师甚至会严厉批评。其实,换个角度思考,学生在课堂上插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因为每个学生个性都不同,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的活泼好动,有的爱出风头,  相似文献   

3.
课堂里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不良行为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去分析,表面看是学生的问题,实际上有很多因素与老师也有关系。不加分析地将课堂里发生的行为一律归咎于学生是不公正、不客观的。一,学生方面的不良行为因素。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磨擦;受到老师不公正的对待;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的紧张;学习上的挫折等。这些在课堂上都会有所反映。尤其是课堂上对于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能顺利达到教师的要求,频频成功,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从而导致情绪的消极紧张、紧张到一定程度就会发泄不满,扰乱课堂秩序。如:打骂、推撞、讪笑等…  相似文献   

4.
袁瑞 《现代语文》2013,(11):120-121
当前有的课堂看似高效,实则不然。比如,有的教师课堂上借助多媒体大容量地展示知识,展示事先制作好的课件,以为这就是高效。其实,这是将语文课上成图像课,容量虽大,学生收益却少;有的教师课堂上与同学对文本随意地说三道四,学生之间或学生与教师之间你一言我一语辩说,以为这就是深入地探究文本,能产生高效。  相似文献   

5.
低年级美术课堂上常常会出现无法进行绘画表现或是表现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的能力与其他同学有一定的差距.每个孩子都是绘画的小天才,为什么有的学生能顺利地运用绘画语言自由表达想法、感受,而有的学生面对画纸却无所适从、不知所措呢?真的是他们的智商有问题吗?教师该如何利用课堂时间提高低成就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和对自身的肯定呢?  相似文献   

6.
在初中英语教学课堂中,每个学生的能力是不一样的,有的学生学习水平和理解能力都比较高,对于新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快,相反,有的学生在理解问题方面比较缓慢,因此对于同一个问题,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存在一定的差距,面对这些差距,教师是停下来,还是只顾好学生盲目向前讲,为此教师应采用互帮互相的方式,让学生都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相似文献   

7.
2009年,淮安市小学音乐有效课堂教学评比在淮安市长征小学举行,引发了广大音乐教师参与教学实践的兴趣与热情。在本次音乐教学活动中,笔者发现部分教师不太注意自己在课堂上的站位,有的被多媒体绊住了,有的不停地来回走动,有的站的几乎贴着学生,有的则离学生太远,有的……。教师“站位”是教师在课堂上的形体语言,  相似文献   

8.
很多小学科学课上教师设计好了记录单,并在上课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但对于记录和记录单作用的理解却普遍存在问题,有的记录单成为科学教师点缀课堂的化妆品,有的甚至只是科学课上的一种“做秀”。在很多探究式的小学科学课堂中,老师往往过多地关注于观察学生实验,通过适时地追问来促进学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梁庆棠 《广西教育》2013,(18):59-59
很多语文教师感叹语文难教,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口干舌燥,却怎么也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表面上认真听课,实际上却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学生干脆用书本挡住头,偷偷摸摸地看课外书。笔者认为,出现以上现象,与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提问的艺术有关。倘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好课堂提问的艺术,那么就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无暇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一、课堂伊始,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  相似文献   

10.
教师驾御课堂能力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至关重要。 一、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应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   1.要具有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能力教师驾御课堂的能力,首先要体现在能够把有关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上。涉及的具体问题是:①学生的思维有没有得到进一步的发散;②解决某个难点或重点的契机有没有把握;③由理论向实践过渡中操作情况怎样;④有没有拘泥于现成的东西,是否有所发现和创造;⑤教师有没有以自己积极向上的热情去感染所有的学生;⑥能不能从今天所学到的有关知识中看到与明天的差距和不足,等…  相似文献   

11.
实行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个新的变化:学生课堂讨论热火朝天,笑声阵阵不断,课堂气氛成为评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与传统的封闭式、灌输性教学相比,语文课堂气氛显然是活跃多了.课堂气氛活跃,表明教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思维产生了交流,这是优质课的标志之一.但有的教师对课堂气氛活跃理解有偏颇,以为教师一呼百应,学生一点即透.特别是讲公开课,有的教师不遗余力地使出浑身解数活跃气氛,讲得很热闹,认为课堂上欢声笑语,肯定是气氛活跃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2.
在听课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的课堂气氛沉默而压抑,在课堂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而有的课堂呢,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在课堂上大家各抒己见,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课堂出现了如此大的差距呢?是学生的基础不同、还是教师对文本的把握不够准确、深入?仔细研究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了:造成学生课堂表现沉闷、不能畅所欲言的根源就在于教师备课时精心准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唐海民 《山东教育》2011,(11):39-40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语言是连接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教学活动的成功与否和教学语言有直接的关系,初中思想品德课自然也不例外。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就好比是点燃学生学习教学内容兴趣的火柴,有的教师能点燃学生的兴趣,有的教师只能熄灭学生的兴趣。所以,师欲善其教,必先美其言。  相似文献   

14.
相同的教学内容,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很吸引学生,教学效果也很好,有的教师却效果平平,教师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呢?通过课堂上恰当地设置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能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有什么心理学依据?教师应如何在课堂中设置学生的注意点和兴趣点?本文通过对一些真实案例展开分析,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15.
郑彦芬 《云南教育》2004,(19):48-49
走进当今的小学课堂,合作学习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但有的教师不清楚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人家搞,自己也搞。有的教师一节课进行两三次合作学习,即只要教师一提出问题,就宣布合作学习,前排的学生很快回过头去,与后排学生组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每人都在张嘴,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给学生充分合作讨论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许华庚 《云南教育》2001,(22):17-18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在课堂上用于协调学生学好知识、提高素质,以便收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收到的效果而采取的各种措施和办法。有集体就存在着管理,没有管理的集体就不成其为集体。面对班集体授课,不仅班主任需要管理,各任课教师也需要管理。无论是大班级还是小课堂,为什么有的科任教师认为:××班难上课?××班好上课?为什么有的教师上课不能驾驭学生,教而少获?而有的教师带着微笑进课堂,轻轻松松上完课,满载收获离开?原因之一就是后者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对课堂进行严格管理。教学中,各任课教师只有群策群力,加强课堂管…  相似文献   

17.
新的课改理念的实施,给了学生们广阔的发展空间,课上学生可以自由地提出自己的问题,这给教师把握课堂带来了不少麻烦:有的教师为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干脆视而不见,不给学生举手提问的机会,或者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理不睬或搪塞过去;还有的教师对学生的问题一一回应,这样做的结果无疑会严重影响教学进度,难以保证课堂教学任务的落实:更有个别教师,课堂调控能力不强,教师随着学生的问题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探讨的问题越来越与本节课的知识不相干。教育是为了发展学生,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样的需求,教师要高度关注,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教学活动要围绕学生的课堂感受来进行。但是,如果对课堂上有着不同智力水平、知识经验、认知风格和情感表达的学生所提的问题都一一回应,课将无法进行。  相似文献   

18.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跨度大,因而学生从生理、心理上都有较大的差距。教师与学生必须处理好互动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笔者根据学生各方面的特点设计了"趣味互动式"这一适合于低年级的课堂模式,它的结构基本为:趣味召唤,融入课堂——入境知趣,愉悦感知——引趣交际,互动体验——拓展运用,享受乐趣。  相似文献   

19.
许学平 《学周刊C版》2011,(6):157-157
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起来。有的教师干脆自己唱“独角戏”,或任由学生做“群众演员”;有的教师用多媒体“一灌到底”,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接受;有的师生一起进行“才艺展示”,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认认真真,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课堂语言训练不到位,使教学变质、变形,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出来。  相似文献   

20.
很多教师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心设计教学,课堂上精彩纷呈,学生表现出色。有的学生在课堂上说得非常动听,甚至催人泪下,但一下课就会变了样。课堂上的所说所思所感到课外已没有了影,出了校门更是大变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究其原因是以语言为主导的群体性的课堂教育环境与学生个性化的现实生活还是脱节得较严重。在课堂上虽实施生活化策略,但毕竟是停留在“口头上的生活”层面,在学生的潜意识里还是认为这是在上课,与真正的、真实的生活差距很大。因此,当我们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务必要设计好学生课下的生活,让真实的生活与课堂保持一致。笔者在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诚信真可贵》的课后采用“合纵连横”策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