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文学丛林中,李人的“大河小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中国第一部超长篇连续性现代历史小说,展现了近代中国由传统 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最初转型,具有文学、史学等多重文化价值。本文就其小说中历史与小说的冲突谈思想与艺术上的成败得失。  相似文献   

2.
“和”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从“和”的观念出发 ,古代中国人形成了独特的科学文化 ,从而与西方近代科学文化迥异其趣。在一定程度上 ,“和”的观念造就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达 ,也成为阻碍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向近代科学文化形态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 ,“和”与中国传统科学发展之间的悖论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应有之道。  相似文献   

3.
喜读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尤其是先生的《文化苦旅》,如先生在《吴江船》一文中认为“枫落吴江冷”写得浸肤冷丽,高妙得让人嫉恨。我常沉醉于先生时而深重苍凉,时而清丽委婉的叙述中,感受着新旧文化的信息在先生文字背后的奔腾冲突。《信客》便是这样的文章,它关注着中国农村丰富的文化现象。《信客》一文侧重抒写了一位年轻信客的生命流程。“信客”是“早年在乡间,对外的通信往来的主要依靠”,他们奔走于城乡之间,是“乡村和城市的纽带”。他们谈论的话语是“中国近代城乡的变化史料”,他们的生命见证了城乡的变迁。在他们的生命中,我们清晰了文化在这变迁中所实现的传承与更新。[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王丕谊 《时代教育》2006,(12):84-84,92
日本古代是在中国文化发展两千年之后起步的,它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善施与滋养。但是,当经历了明治维新这一场史无前例的变革之后,它却于中国文化之前,跨人了近代文化的行列。正如维新本身一样,虽然它仍以中国古代传统的政治理论“尊王攘夷”作为其精神支柱之一,  相似文献   

5.
立足于“商州”厚重的汉文化传统,贾平凹在《高老庄》“含蓄”与“含混”两种较为典范的文本修辞形态中,成功地构建出了一个个神秘的文化意象. 《高老庄》中的神秘文化意象:形而下,呈现出的是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在社会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矛盾冲突;形而上,蕴藉的却是作者在“文化寻根”的道路上反思文化的又一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而民族语言负载民族文化,是根之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性格和精神。化学诚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同时也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缘起近年来,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谜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一系列文化益智节目火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已深人人心,“借东风”“用语文教化学”的想法可以尝试一下。  相似文献   

7.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经典本身就是中国历史上培养、教育、塑造学生的权威的课本和教材,靠一代代人的传承、诵读、解释,并在传承、解释中发展、创新。 所谓“经典”,最主要的义项就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所谓“文化经典”,则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权威性的著作,这在我们中国文化中就是指儒家的四书五经(或《十三经》),道家的《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墨家的《墨子》,兵家的《孙子》,法家的《韩非子》,  相似文献   

9.
“和”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认为它已经积淀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之中,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分析了“和”文化对中国外交活动的影响,认为“和”文化构成了古代朝贡体系的文化基础,但在近代外交中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性,新中国成立后,“和”文化越来越成为重要的智力源泉;指出“和”文化在当今世界的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胡建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1):14-17,50
魏源根据“世界历史”新格局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契应了中华民族由前现代的“文化中国”过渡至近代“主权中国”的合历史逻辑需要;因而不愧为中国近代化的第一个慧识。其中含融的近代意蕴为:(1)建构了“文化中国”被“主权中国”取代的理论入口;(2)开他最爱国主义由传统向近代转型的先河;(3)成为古典历史观向近代历史观质变的中介;(4)代表了民族文化在“世界历史”新境遇中自我保存与发扬光大的正确心路。  相似文献   

11.
气在现今的物理学中可以机械地理解为“气体”(相对固体、液体的物质形态之一),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气却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它和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容,是中国传统文化魅力的一个重要特色发展现点。 充分了解气对认识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学、武术、兵学、中国书画艺术、中国传统道德等优秀传统文化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2.
“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且普遍流行的概念.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中具有“忍”的特质.对中国人而言,“忍”的心理与行为不仅体现在理论上之“应然”且亦是一套“实然”的社会心理现象.“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浸淫、积淀的结果,有其特别的心理内涵与心理机制.作者试图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忍”的心理和行为作一中国文化上的溯源和现代心理学意义上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中华"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以中华"和"文化的积极思想引导高校学生,使之健康、积极、向上成长,在当前形势下,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就此分别从中华"和"文化对大学生在学业、情感、信仰等诸多压力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4.
迪斯尼拍摄的《花木兰》是以中国形象为背景的美国动画片,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民俗文化。然而,迪斯尼影片《花木兰》中到处充斥着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严重背离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试析这部作品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在核心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差异,并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积淀,对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应该而且能够有所作为。在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科学把握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与现实境遇,用辩证扬弃的态度进行综合创新,其意义和价值是多维的。  相似文献   

16.
徐岸英 《海外英语》2012,(1):293-294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ea culture that has reflected Chinese culture for five thousand years should be presented in the tea packaging design by us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elements to propagat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al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lasting appeal.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research how to present the deep cultural inside information and oriental characteristics in packaging design,which can make entire world feel the depth and profound of Chinese culture when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tea culture go into the international stage.More importantly,a particular packaging design could increase the merchandises’ attraction and concentrate people’s attention on them.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调解制度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社会的"地方性知识"。这一法律制度是中国传统无讼文化的最佳追求、中国传统熟人社会和中国传统秩序统治的理性选择。中国法治理想的实现必须深深依赖于对中国传统调解制度的挖掘与升华。  相似文献   

18.
金浩林 《天津教育》2021,(2):117-118
在新时期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是教育工作者的重点工作内容。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在语文学习中,很多课文都是为了向学生传达传统文化的理念。那么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向学生更好地传达传统文化,在本文中,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经验,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更好地引导青少年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诚”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从语境、语义的角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诚”进行客观的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在内涵上包涵四个层面,即作为道德状态的“诚”、作为道德目标的“诚”、作为道德手段的“诚”和作为道德实体的“诚”。  相似文献   

20.
从“酒吧”到“跳舞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吧” ,不是语气词“吧” ,而是实语素“吧”。对中国来说 ,是一种外来文化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借以还魂的载体 ,成为都市中的一个新的流行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